(一)大学理念
1.大学理念的含义。“理念”一词是外来语,根据《辞海》的解释,“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念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理念”。由此可见,汉语中的理念,最初是从柏拉图那里译过来的。《辞海》认为,“所谓理念事实上是把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而得到的普通概念,加以绝对化,并把它说成是事物的原型。这种永恒不变的理论的总和构成了理念世界”。康德认为,理念也是处于最高层次并对人的现实行为产生影响的认识。大学理念同理也应该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本身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坚定不移的根本性判断和看法。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等大学发展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其核心包括对“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做”这两大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识别。对“大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从大学的性质、功能、特征等角度加以回答,可以称之为生成理念或目标理念;对“大学生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在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的支配下对大学发展策略的选择与认定,可以称之为行为理念或过程理念。李化树:《大学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9页。
2.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基础来说,大学理念则是对学术和政治、求真和求用、自主与控制、社会与个人、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变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范畴的哲学思考。著名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生确定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持认识论哲学观的人强调大学以探索高深的学问和踏实地追求知识为目的,认为大学是一个学术系统,学术发展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大学的内在逻辑就是“大学是探索和传播真理的堡垒”。持政治论哲学观的人则强调知识对国家社会的深远影响,追求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他们要求大学根本改变以往基本上与世隔绝的封闭状况,从孤芳自赏中走出来,主动融入社会的现实之中。睦依凡认为,当今人们普遍接受的大学理念是认识论和政治论共同影响的产物,它们和谐地并存于大学理念中,从而成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作为社会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它既必须按照知识发展和传播的内在逻辑保持相对独立性,又必须接受政治和社会对它提出的要求,承受经济的压力和大众文化的冲击。眭依凡:《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及大学理念的偏失》,《江苏高教》2000年第5期。
(二)大学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
从上述睦依凡的观点中,我们得到启示:大学理念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本质特征,还要取决于大学所存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把各方面因素都融进大学理念中,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合理性,才能使该大学理念有效地为大学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由于大学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大学理念,而大学理念又是集大学的教育性特征、学术特征、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为一体的,因此,大学行政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理念的要求,在具体行政工作中树立以下几种价值取向:
1.大学行政管理要具有合乎规律的科学取向
大学行政管理是对大学这个综合客体的管理,由于大学是一个综合客体,并集教育性、学术性、经济性、政治性与文化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因此,进行大学行政管理时,只有充分考虑大学这几个方面的特性才能说其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在谈到充分考虑大学各个方面的特性时,并不是只从口头上、评议上来说,而且要实实在在、深深切切地从各个特征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等方面透彻地掌握并加以遵循,以工作为大学行政管理的准则。
(1)遵循客观的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必须促进社会的发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诸多的非科学性,比如片面强调远景终结性管理而忽视阶段性的过程管理,忽视人的主体以及主体的价值选择,把社会的需要和人的需要对立起来。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行政管理实践中,应将远景终结性管理与阶段性过程管理相结合,尤其应突出传统模式下常忽视的阶段性过程管理,建立更为完善,即:德育常规、教学常规、总务常规、校务常规、教务常规等体系。德育常规环节紧扣班会和各教师在上课时穿插落实及学生的反馈,在动态中修正学生的德育偏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从而弱化终结性的德育“双差生”。教学常规环节紧扣备、教、批、复,一定期间如一周或二周检查教案和听课笔记,一月一反馈教师教学状况,加大了学校行政过程管理的可控性。遵循客观的教育发展规律是由大学其本身的教育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2)遵循建设一个有利于学术创新环境的客观要求
大学之不同于中小学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大学不仅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机构,而且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和创造的机构,因此,大学的学术特性也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行政管理绝不能离开大学学术研究这一本质属性来进行。由于学术研究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本质工作,所以,大学行政管理作为一项服务于大学整体目标的服务性工作,也必须服务于学术研究这项由大学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大学的本质性工作要求,大学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带有“官本位”的思想,应该树立为学术研究创造优良政务环境和学术环境的服务性思想。在已往的大学行政管理中,“官本位”思想严重影响学术自由环境的建设,“学术自由”在很多高校是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而是受制于行政管理,听命于行政管理的管理需要。这就颠倒了大学学术研究与大学行政管理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不符合大学行政管理作为一个服务性质工作的本质属性,也不利于实现大学整体目标。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大学行政管理工作时,为促进学术研究的“百家争鸣”,大学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在思想上正确定位——要服务于学术研究,而且在具体方法上也应设立强有力的学术研究基金,以激励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对于学术的评估和保护也应该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术评估机制和学术成果保护机制。只有在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都对学术研究加以重视并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时,才能真正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自由而严谨的学术环境,让学术研究作为大学之间相互竞争的有力支撑。
(3)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谈到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大家可能都会说:“不是说学校是事业单位吗?怎么又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了?”从这句话我们可看出,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理应”与市场经济规律不相牵连的。但是,这只是从学校整体上作为事业单位的角度来说。如果从学术(特别是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生产“工厂”的角度来看,大学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在符合社会这个大市场的需要时,才能充分展观其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对大学提出的专业性要求,为此,各大学都必须在招生方面增加或减少某些专业的人数,或增设或删除某些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对人才提供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大学教育提出的人才要求是——人才的培养必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为此,就要转变传统模式下以培养单一型的人才——升学人才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再者是介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整合作用,又可以形成特色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学校管理规律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4)遵循一定程度的政治需求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体制下,大学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也必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因此,大学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服务于大学整体目标的一个部门,也必然要遵循大学整体目标中的时代政治主题的要求,满足大学整体目标中的各项政治工作需要,积极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加大各项政治宣传,做好各项政治工作。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向“天时”要特色。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邓小平指出的“三个面向”,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管理工作以此为指针,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创造出符合“三个面向”的学校特色管理模式,没有时代烙印的个性特色是短命的。应当始终坚持“大环境小学校和小环境大学校”的办学管理理念,把动态的时代环境与静态的学校管理相结合,牢牢抓住时代脉搏,适时地变“应该管理”为“素质管理”,变“分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上紧紧立足本校的区位特点的同时,在管理上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在时代的要求中,往往是各个时代的政治要求最为重要,往往就是时代特征中的方针、政策是重点。因此,大学行政管理遵循一定程度的政治要求就表现为遵循一定时代的方针政策。
2.大学行政管理要具有真挚的人本取向
自从“以人为本”思想被提出以来,其被全社会各界一致认可,并以之为工作的口号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大学作为一个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培养人才理所当然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以之为指导方针。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对加强与改善为大学教育整体目标服务的学校管理工作是完全适用的,即管理人本论。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中人性的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精神。同时,管理人本论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体现对人之个性的尊重,倡导高素质、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一是对教师的人本管理。教职员工是学校各项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资源,加强对人的管理,合理组织学校的人力资源,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注重培养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把学校荣誉归功于集体智慧的结晶,把个人成就植于集体的“沃土”,饮水思源;另一方面发挥工会、教代会的“家庭功能”,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淡化领导管理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界限,减少和消除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产生融洽的心理气氛,增强凝聚力、自觉性和义务感。在行政管理实践中,我校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人本管理功能,即做到三重:第一,偏重参政职责,审议学校重大决策;第二,学校成立经济审查委员会等,确保学校各类事务的公开,体现教师的学校主人翁地位;第三,再向学校提建议偏重于协助学校行政调节政群关系,把发动教职工落实学校的行政决策作为“两会”的重要义务。
二是对学生的人本管理。学生管理人本论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做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此乃教学人本论。而管理人本论则主要是把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即学生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并非纯粹的管理客体。在管理实践中,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最后达到学生的管理自治,将学校非实质性的管理放权于校团委和学生会,充分发挥校团委和学生会的自治功能。在大学行政管理实践中,应具体区分校团委和学生会的职能和功能,校团委负责学生的思想管理自治,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和激励学生,用团队纪律约束学生。学生会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自治,充分利用学生会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减少了学校行政管理层次,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益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