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树立和谐的稳定观
和谐是稳定的更高境界,一个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社会,很难有真正的和谐与稳定;只有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稳定,才是水乳交融的稳定。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只是社会矛盾与冲突减少的社会,更是健康发展的社会。因此,抓维护稳定工作,不能简单地就稳定谈稳定,必须把稳定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更大更高的目标中去研究和部署,树立和谐背景下的新型稳定观。由此可见,和谐校园建设对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升了对维护稳定工作的认识,拓展了维护稳定工作的视野,创新了维护稳定工作的思路。构建和谐社会,核心在和谐,本质在和谐。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和本质,不断创新维护稳定工作的思路,找准维护稳定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一是坚持着眼于调动积极因素的思路。化解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是维护稳定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化解消极因素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动积极因素更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和基础性。二是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思路。既要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更要注重研究治本之策。三是坚持重在创新、重在建设的思路。新形势下的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对互联网的监管、对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对后勤社会化模式下的校园管理等。对于这些新问题,必须用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坚持疏堵结合,着重在疏导上下工夫、在建设上下工夫,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去引导和规范。
四、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高校必须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打牢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党心、民心。马克思不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都曾提到“社会和谐”,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连续用了几个“全面”“自由”,即“和谐”来描绘高级社会形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对人类文化精华的汲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答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澄清模糊认识,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要紧密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善于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齐心协力地建设和谐校园。
(二)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
安全才能和谐,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促进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是“一把手”工程。要把加强安全管理能力作为提高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把安全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位置,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同表彰。对于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师生员工普遍反映的问题,一定要专题研究,及时妥善解决,决不能因小失大,遗患成灾。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逐步实行重奖重罚。
(三)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疏导民意,首先必须疏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信息是否畅通、及时,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看,信息就是安全,信息就是稳定,信息就是力量,抓好信息就能把握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十分激烈,隐蔽战线斗争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法轮功”和其他邪教组织频繁活动,利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人们思想困惑,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出现了相互勾连聚合、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并用,插手人民内部矛盾。为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应建立更加畅通、更加多样化的反映诉求的渠道。除日常保卫部门收集的信息外,主要依靠全校各级党、团组织在日常工作反映的信息情况为基础,把各级党、团组织作为政保工作的主要抓手和依靠,渗透在全校各管理链节、各年级、班级和宿舍(社区),保证学校信息的及时、准确。对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社情民意,应定期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倾向性问题,立足于早发现、抓苗头,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将可能发生的冲突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在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上下工夫,认真研究分析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特点,建立完备的维护稳定的信息预测系统、有力的指挥决策系统、完善的教育疏导与处置系统,形成信息收集、决策指挥、事件处置的系统结构,保证信息的准确获得、防范的严密超前、决策的科学可行、处置的稳妥有效。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总体要求,努力形成一套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做到在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面前处变不惊、迅速反应、果断处置。建立突发群体事件紧急处置预案、火灾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紧急处置预案、重大治安灾害事件紧急处置预案、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紧急处置预案等,把各种突发事件的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下的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和职责。预案制定后,还要定期组织演习,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能力,通过演练,发现预案不完善的地方,及时予以补充完善,使之具有针对性,实战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按预定方案执行。
和谐校园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校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应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努力创新安全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不断革新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第四节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大学生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法律是维系现代国家健康有序发展,管理现代社会不可取代的重要武器。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进入21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习法律知识,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律武器武装自己。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一)严禁与非法组织联系或参与其活动
非法组织和非法刊物是指违反宪法和法律,以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为宗旨的组织和刊物。大学生一律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支持非法组织,或与他们保持暧昧关系,甚至直接参与其活动。禁止传阅、收藏各种非法刊物,做到不听、不信、不传。违者将给予党纪、团纪、校纪处分。情节严重,经过教育坚持不改者,要开除党籍、团籍、学籍,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二)抵制和拒绝赌博
赌博是用钱财做赌注比输赢的一种活动,常以扑克、麻将等形式存在于学生中间,赌博是一种违法行为,是国法校纪所不容的。
大学生必须抵制和拒绝参与赌博。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养成守法遵纪的自觉性;分清娱乐与赌博的界限,不陷入赌博的泥潭;他人相邀时,要坚决制止,必要时应向学校保卫部门报告。
(三)预防毒品的侵袭
毒品: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大学生应充分认识毒品具有危害人体,摧残意志,使人丧失理智人格的特性的同时,还应在思想上自觉树立起防毒、反毒的意识。
预防毒品的侵害应做到:知毒品危害,远离毒品,树立拒毒意识;知自我保护方法,为终身防毒打下基础。绝对不可以因好奇而尝试毒品,由此上瘾而不能自拔。
(四)严禁传看、收藏黄色、淫秽物品
黄色、淫秽物品:指具有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书刊、录像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内容低级下流,腐蚀性很大,是毒害人们心灵,引人堕落,诱发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淫秽物品像催化剂,一旦接触,往往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加速滑向犯罪的深渊。
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黄色、淫秽物品的危害性,自觉抵制淫秽物品的侵蚀。每个大学生要做到不看、不传播、不复制和不收藏,杜绝“黄毒”的侵害。
二、大学生中违法犯罪的状况
统计资料表明,北京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突出的特点,是以非法手段侵占他人财物的违法犯罪居多,特别是盗窃和赌博两类。北京高校大学生因违法犯罪受到执法机关行政拘留以上处理的,盗窃类犯罪的所占比重1988年为38%,1996年上升到50%。在1988年至1996年间,北京调查的13所高校,大学生因违法犯罪受到行政拘留以上处理的432人,其中盗窃类202人,占47.76%;赌博类146人,占33.8%。特别是在近10年间,盗窃类犯罪占被处理的各类犯罪的比重,有7年超过50%。此外,从1985年至1996年间,北京一所全国名牌大学发生大学生因犯罪受到开除学籍和刑事处理的典型案件37件,其中盗窃类17件,占45.59%。
这里仅就大学生中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作一阐述,所举案例均为事实。
(一)私欲膨胀,唯我独尊,行凶杀人
例1:1986年2月21日晚饭后,上海某大学一个班的同学打扑克玩“拱猪”,一个同学输了,按约定在他的名字下面画一个猪头图案,这个同学此时并没在意。但在一边观看的同学说了句“光有猪头,没有猪尾巴呢”,就在图案上加画了一条尾巴,惹得周围的同学都笑了起来。也许这只是同学间善意的玩笑,但这个同学却感觉到面子上过不去。当晚回去他怎么也睡不着,越想越生气,“复仇”的火焰熊熊燃起。突然他想到出去旅游时为了护身曾买了一把刀,于是借着月光,取出刀子,对准了四年同窗的学友,几声惨叫,这位同学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例2:1998年7月17日,厦门大学大学生郑某只因同宿舍同学殴某打呼噜,为此发生口角并动手,被同学劝开后,郑某外出买了尖刀藏在床头。晚上,当殴某与两位老乡来宿舍与郑某“讲理”时,郑拔出尖刀将两人刺死。郑潜逃至拉萨时被抓获。郑某家境贫寒,父母举债供他上学,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面对死刑的判决,郑的父母悲痛欲绝。
例3:1984年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曾发生一起凶杀案,死者为这所学校的女老师,班主任。经现场勘察,案犯用水果刀刺中死者身上三处要害部位。而案犯就是她的学生。经了解,这个学生在校期间纪律松散,其班主任曾多次对其进行教育和劝导。该生把老师的善意教育曲解为对自己的刻意刁难,便萌发了报复的念头,并最终付诸行动。
例4:1997年5月,北京某大学化学系94级学生王某,为所谓要“惩罚”原本和他关系极好但后来又疏远他的同班同学江某,竟然向其水杯中投放了数百毫克剧毒化学药品。为实施犯罪,他事先专门到图书馆详细查阅了有关书籍,了解该药品的毒性及用量,并用同班同学陆某做了实验。虽然由于抢救及时,这两位同学保住了性命,但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二)缺乏正确的政治观点,以致踏入歧途
例1:20世纪80年代初,声称“一个人要好就流芳百世,要坏就遗臭万年”的上海某大学的张××,徐××,吴××等人,以开展社团活动为掩护,秘密组织了反革命组织“振兴社”。其宗旨是“以现代热血青年为主体,工农群众为主力军,同现政权做斗争,推翻执政党的领导”。他们计划以上海为“根据地”,“在成员家乡组建分社”,“秘密发展人员”,达到“最终夺取政权”的目的。方式包括“搞武装暴动”等。最后这三人分别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七年和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