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和措施。
(一)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但安全教育和管理绝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生学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把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全员教育即学校各级要加强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广大教职工系统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只有教职工具备了安全知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否则,难以向学生普及安全常识。在教学上,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在化学、物理等实验课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在信息工程课程中讲授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等内容;舞蹈课教学中,强调做好热身准备,难度较大的动作学生之间要相互协助。在日常教育管理以及各种服务工作中,都必须结合安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而形成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共识和公众舆论,以利于安全教育与教学活动、课外实践以及管理和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安全教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重视。全面教育即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盗安全等方面常识,也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全面教育之中。全程教育即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安全地度过大学生活时期。
(二)安全教育和管理要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满足于形式,更不能只往下灌输,而要讲效果,要能打动人心,让受教育者内心接受,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管理。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如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应教育学生文明礼貌,服从指挥,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在此期间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防止各类事故发生。三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由于这部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外出找工作单位,脱离了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遇事考虑不周,也易发生各类事件。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形成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目标体系。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使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富有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本体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将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领导必须转变思想,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高校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认识是做好高校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提高大学校园安全防范,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是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其次,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专职队伍建设,提高安全教育和管理队伍的政治素质,提升校园安保人员的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确对待国内、国际的热点、难点问题;又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国家安全知识、文化安全教育、网络技术、防火防盗防身等技能,推进安全教育知识的“三进”,即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还要适当增加校园的安全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加大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网络化和科技化。从影响大学生安全的不同因素出发,通过高效出色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队伍,通过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方式,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而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三节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更明确地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敏感地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
高校是人类文明传播的摇篮,是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基地。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的建设者,是新一代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近年来,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高校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我国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西方理论主导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诞生于“颠覆时代”的一批所谓新生时代知识分子,正在逐渐地成为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主体。这一批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整个以拨乱反正为特征的思想文化的“颠覆时代”完成从大学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学业的。而恰恰在这个时期,从对“文革”的全面否定,进而扩展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批判文化反思,乃至对整个“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虚无主义批判,以及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整个西方20世纪学术思潮的全盘接受,建构了他们的全部知识结构和学术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排斥和对新自由主义的推崇,构成了他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的学术思维特点和学术价值取向。如今,他们正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讲台上的主体力量,他们正在把现代西方的各种学术理论系统地传授给现在的大学生,并且以此为理论工具,在解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建构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高校的学术理论空间。多种文化思潮纷纷涌进校园,与校园传统主流文化形成极不和谐的音符和色彩。多种思想文化在高校相互碰撞,从而使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多元,而现在的大学生恰恰是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就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撞击下,各种价值取向或排斥或吸纳或融合或斗争或抵制或渗透,使大学生们甚为迷惘、困惑,成为高校校园里极不和谐的因素。这将从根本上影响高校的政治稳定,从而危及中国社会稳定。
近年来,高校规模迅速扩大,一旦发生大规模的上街游行等群体性事件,将直接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高校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就会更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就会更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就越大。进一步夯实维护高校稳定的基础,教育广大师生员工更加牢固地树立维护稳定工作的意识,对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保障师生员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维护政治稳定是最重要的工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就必须保持大学校园运行安定有序,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一)和谐校园是安定有序的校园
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凝聚力和亲和力,化解内部矛盾。
(二)和谐校园是安全文明的校园
高校是继承、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地方,是最具文明的场所。安全文明的校园首先应该是校园内部的安全文明,校园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更主要是在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其次应该是在与外部互动过程中,发挥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与教育功能,为学校缔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
(三)和谐校园是安全稳定的校园
高校是知识、人才、“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地,历来都是敌对势力破坏和渗透的重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在高校大搞政治文化渗透和颠覆破坏活动。近年来,敌对分子还以合法身份潜入高校活动,他们或抓住热点敏感事件大做文章,或以学术交流、专题讲座、文化沙龙为名散布反动思想,或出版反动刊物,张贴反动标语,妄图从破坏高校的稳定局面入手,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加上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和矛盾,社会问题与高校内部问题相互交织,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互渗透,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以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校园和谐。
三、和谐校园建设对安全稳定工作提出新要求
高校校园的稳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高校必须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高度,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社会政治稳定和校园稳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开展工作。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
人是安全工作的客体,更是安全工作的主体。以人为本,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着眼点、立足点。安全工作的本质就是使人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因此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人安为天的观念,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全体师生的安全责任感,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使安全工作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安全人人、人人安全”的局面。高校是国家的思想库、知识库、人才库,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才的保护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