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个人的自杀意念发展到自杀预演,甚至产生自杀行为时,社会或他人要伸出援助之手,从社会、心理和医学上进行危机干预(也称为危机介入),以便帮助当事者从困境和苦恼中解脱出来,重新建立新的适应机制,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或从绝望中醒悟过来,树立起强烈求生的愿望。一般可采用电话、信件、家访等进行咨询和服务。如发现有自杀倾向者,可以劝他到医院门诊或保健部门进行心理咨询,或向电台、书刊、报纸求助,也可直接向心理学家、社会医学家和保健专家咨询,以减轻心理上的压抑,打消自杀念头,避免发生自杀。
对于自杀未遂者,家庭、学校及亲友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持。要引导他们定期接受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咨询与指导,及时处理新发现的心理社会问题,并密切进行追踪观察,以防止再度发生自杀。
要从根本上减少青年大学生自杀的发生,开展人生意义与价值观的教育实属必要。对于人生观的教育,应从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及法学等诸方面来进行,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人生与社会。
第六节大学生的心理保健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成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心理困惑与苦恼。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掩盖,或被人们忽视,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使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大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克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来自家庭、社会、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防止他们自暴自弃,力争将本校大学生的安全事故率降到最低点。同时,青年大学生还必须时刻注意自身心理保健,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发展。
一、性心理保健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年大学生的性心理也随着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并处理,这些是青年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性生理的成熟是青年期性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青年大学生的性心理保健必须源于对性生理的科学认识,对性生理的正确认识取决于对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实的正确认识。我们应及时引导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理卫生常识,了解性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
青年大学生如果对出现的性冲动、性欲求、性意识不了解,可能出现心理冲突、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恐惧、羞涩和罪恶感,进而发生抑郁甚至自杀行为。也有因教育不当,受到家庭或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或诱惑出现过早性行为和性过错行为。青年大学生应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提高认识,培养性道德和性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性别个体间的和谐关系,即善于同异性相处,也要学会与异性友好往来,处理好与异性的人际关系。
二、学习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的联系过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可见友谊在人生中的分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念,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们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并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另一种则是在与同学发展友谊的过程中,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和预防人际关系问题等方面束手无策,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如对同学冷漠,对同学的善意批评不以为然,在个人与班集体的关系上缺乏集体荣誉感等等。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对其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而又处理不当时,会直接给其身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人际交往,学习处理和调适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人际关系调适能力也普遍不强。要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途径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大学生人际调适能力,提高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矛盾与困惑的水平。具体说来,与此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含三点内容:
(一)必须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是尊重和理解,同时还有互动交往因素、相互包容因素(对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包容是人际关系协调的重要条件)、人际评估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
(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影响着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及对环境的认识。健康的人生观能使大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及周围的环境,具有很好的人际向标(价值取向与发展目标)作用。
(三)适应性教育
能否良好地适应环境是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大学生的多数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其对周围环境及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所造成的。我们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一些情况,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合理应付、协调外界各种刺激,保持身心健康。尤其在大学新生中很有必要开展适应性教育。
青年大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希望扩大社交圈子,广交朋友,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因此朋友之间感情非常浓厚,个体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对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强迫自己采取某种行为,唯恐被大家排除。针对上述情况,大学生平时要努力增加交往,扩大活动范围,寻找可以倾谈的伙伴,以免情绪压抑。同时选择朋友也要谨慎小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切勿沾染不良习气,要有识别能力,选择品行皆优的朋友相处,这对促进心理健康有重大意义。
青年大学生要处理好与异性的人际关系。在自尊、自爱、真诚友善的基础上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诚然,由于性的成熟,异性间的交往,通常比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交往更为敏感,更难把握。这就需要青年大学生加强知识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恋爱观、婚姻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坚强的自制意志,这是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