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灾害概述
一、自然灾害的相关概念、特征
(一)自然灾害的相关概念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异常的自然现象。
灾情是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它通常用来表示自然灾害的灾害程度。
灾情预警是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二)自然灾害特征
1.突然性
自然灾害是一种异常现象,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自身发生的,不是经常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相当复杂,一般是人类不可准确预测其灾害程度的。
2.破坏性
自然灾害发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使人类遭受人身或财产的损失,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和精神健康。
3.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由于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背景相当复杂,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持续几秒钟,有的持续几个月。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
二、自然灾害的分类
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异常的自然现象,它可以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一)国际上的分类
它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中国对自然灾害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2)雨涝:内涝、渍水;(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积雪;(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15)雷电:雷击伤亡;(16)连阴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4)海水;(5)赤潮;(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主要有:(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例如:2007年6月,汶川县阿坝师专学校对面的山体发生崩塌,致使泥土堵塞河床,雨水不停,让整个校园都处在溃坝洪水的危险之中。学校面临重大挑战,学校各级领导及时做出预防方案,迅速安排学生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党员干部率先奋战在抗击洪水的第一线,领导和老师们日夜坚守在河堤周围,连夜奋战。终于抗击了洪水带来的危险,取得了重大胜利,保证了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有:(1)泥石流;(2)滑坡;(3)崩塌;(4)地面下降等。
5.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有:(1)构造地震;例如: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震级8.0级)。(2)隔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
6.农作物生物灾害
农作物生物灾害主要有:(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小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以及其他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4)鼠害。
7.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森林生物灾害主要有:(1)森林病害:2918种;(2)森林虫害:5020种;(3)森林鼠害:160余种;(4)森林火灾。
三、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和历年主题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通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通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通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DayforNaturalDisasterReduction)。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首先确定了行动的目的和目标。行动的目的是: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失调。其目标是: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的能力,特别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考虑到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利用现有科技知识的适当方针和策略;鼓励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致力于填补知识方面的重点空白点;传播、评价、预测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关的现有技术资料和新技术资料;通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
国际行动纲领要求所有国家的政府都要做到:拟订国家减轻自然灾害方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之纳入本国发展方案内;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期间参与一致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行动,同有关的科技界合作,设立国家委员会;鼓励本国地方行政当局采取适当步骤为实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贡献;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训练和其他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注意自然灾害对保健工作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减轻医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损失的活动,以及注意自然灾害对粮食储存设施、避难所和其他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鼓励科学和技术机构、金融机构、工业界、基金会和其他有关的非政府组织,支持和充分参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拟订和执行的各种减灾方案和减灾活动。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历年主题
1991年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1992年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1993年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1994年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失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1995年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1996年城市化与灾害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1998年防灾与媒体1999年减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2000年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2001年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2002年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2003年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2004年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2005年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提高抗灾能力2006年减灾始于学院2007年减灾始于学院2008年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第二节地震知识和防震自救逃生常识一、地震知识(一)地震常识地震(Earthquake)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毁大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天敌”。
1.地震要素
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主要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此外,对地震灾害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人们希望了解的。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害五要素。
2.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1)震级。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Ⅶ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