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意识的冲突
1.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主要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大学生有理想、抱负高、成就欲望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然而,他们接触社会较少,还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自己的现实条件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苦恼和冲突。也正是因为这种冲突和差距,激发了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但是,如果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迟迟不能趋近、统一,则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小张,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开朗,能与同学融洽相处。他认为大学是自己生活的新开端,因此,希望自己从言谈举止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尽善尽美。可越是这样想,越感到自己处处不如意。一次上课回答问题时,尽管老师肯定了他的答案,但在坐下来的瞬间,几个女生在偷偷地注意他,似乎还议论着什么,他顿时感觉难受极了。之后,他上课就不敢再回答问题了,更怕老师冷不丁地叫自己。期中考试英语没有及格,当他接到补考通知后,一连几个晚上失眠,并由此引起忧郁、焦虑等情绪,刚进入大学时的那种自信一下子变成了自卑。他主动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希望能改变他目前的处境。
小张的问题是自我意识混乱的一个表现,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的表现。一方面是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处处尽善尽美;另一方面是不付诸行动的“现实自我”——学习热情低,成绩不理想。这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一致使小张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导致苦闷、自卑,从而丧失了对生活与学习的自信心。小张的问题,实际上是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这就需要同学们建立积极而健康的自我意识。
2.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各方面独立,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但他们在心理上又依赖成人,无法真正做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也一直是大学生苦恼的问题。
3.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和朋友探讨人生,分享苦与乐。然而,大学生又存在着自我闭锁的趋向,他们常把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人交往常存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距离。正是这种矛盾冲突,使不少大学生处于孤独的煎熬中。
4.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冲突。自尊感是个体能悦纳自己、尊重自己,对自己抱以肯定的态度。自卑感则是个体对自己不满,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它们是自我体验中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感,但是在大学生身上,经常交织在一起。一般来看,大学生的自尊感特别强,这与他们在中学时代相比于其他同学较突出有关,而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同学重新比较,许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不见了,从而感到焦虑、痛苦,自卑感强烈。另外,大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往往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接近完美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存在某些不足,就容易夸大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开发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但在追求上进的同时,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因此情绪波动较大。有的在困难面前消极退缩,对事业、生活、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有一种幻灭感,认为理想只是过去的事。但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虽然消沉却又不甘自弃,依然想奋进,可又自感困难不少,内心极为矛盾,烦躁、不安、焦虑由此而生。
(三)自我意识的统一
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不断促使大学生寻求方法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即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表现为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和谐统一。消除矛盾,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三是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
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不管哪种途径达到自我意识统一,只要统一后的自我是完整的、协调的、充实的、有力的,就是积极和健康的统一。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大学生开始主动、积极地探索自我、认识自我。他们不仅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教师或心目中成功人士、英雄人物,特别是社会推崇的优秀的同龄人进行比较,而且还经常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经验,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品德、成长等情况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同时他们对心理学的讲座、书籍、调查与测试等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二)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
由于各类知识增多,生活经验扩大,感性与理性趋于成熟,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如对自己的缺点、性格品质、道德品质、同学关系、理想信念、能力才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能从多个视角进行动态的认识和评价。
(三)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喜欢自己、满意自己、自尊、自信、好胜。但是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也比较复杂,他们敏感、闭锁,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凡是涉及“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许多事物,常常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对别人的言行和态度极为敏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闭锁于内心,且内心体验起伏较大。有明显的两极情绪,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又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另外,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有时还带有一定的直觉性和情境性,如有时从顿悟和苦思冥想中产生自我情绪体验,有时也容易受到小说、电影、美术等文艺作品和突发事件的影响。
(四)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
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的愿望,并且根据自我设计目标自觉调节行为。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规范、社会期望和内心信念要求自己,自我控制意识明显提高。同时,强烈要求独立和自治,希望摆脱依赖和管束。在以自主学习和自理生活为主的高校环境中,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组织活动、料理生活、解决问题,能制订一些相应的计划并自觉付诸实施,很少需要他人的督促。
(五)自我认识途径增多
通过自我反省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我,通过网络世界认识自我,丰富的网络信息激发了大学生自我分析的灵感,拓宽了他们自我分析的广度。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和心理咨询、心理测评认识自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能坦然接受心理咨询,与咨询老师一起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使自己的认识更完善、更合理。
三、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
(一)自我认识的偏差
1.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思考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始终出现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心理现象,即一切从“我”出发。这往往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与信任,人际关系大多难以和谐。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和独立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不能站在同学的立场上替对方着想,他们也容易因别人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而责备别人,或与别人结下仇怨。当然,这些大学生不仅伤害了他人,而且伤害了自己。
相关链接
某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娇宠,家长们总是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包括一些无理要求,如他学习时家人必须绝对保持安静,穿衣服必须是高档名牌的,想什么时候上网玩游戏都可以,家人不得干涉等,逐渐地他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进入大学后,他在和其舍友相处中,也要求他们绝对地服从自己,结果其他同学都因无法忍受他的做法而纷纷指责他,继而远离他。最后,他在宿舍和班上都成了不受人欢迎的“孤家寡人”,他也为此感到困惑和苦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他在老师的督促下,到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在心理老师的耐心开导下,他才对自己的问题有所认识。
自我中心的调适方法主要有四种:淤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总是把自己看得重于泰山,唯我独尊,把他人看得轻于鸿毛,微不足道。于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正确地评价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盂最关键的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多从别人的角度想一想,从而体会他人的心境与感受,去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不要事事先想、只想、总想着自己。榆自觉地把自己融入集体中,走出个人的小天地。
2.过度的自我接受。自我接受是指自己认可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长处和短处都能客观评价、坦然接受。过度自我接受则是指高估自我,对自己的肯定评价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表现,用“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很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用“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很少看到他人的长处。其人际交往模式是“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居高临下,给别人带来不愉快感。由于不切实际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缺乏清醒的认识,一旦遇到挫折总是把责任推到老师、同学身上,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公平,从而疏远集体和他人,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
过度的自我接受的调适方法主要有三种:淤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缺点、弱点,承认自己也需要不断完善。于要看到他人的长处,欣赏他人的独特性,理解尊重他人。盂多与他人交往,以开放心态尊重和认真对待来自他人的反馈意见。要认识到给你正确反馈和批评意见的人,往往是真心为你好的人。
3.从众。从众是指一味受“人言”左右而变得丧失自我,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会不自觉地遵从群体压力,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放弃自己的主张,趋向与多数人一致。但从众心理过强,凡事从众,就会导致独立性差,缺乏个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碍于心理发展。比如大学里比较常见的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作弊从众等。
过度从众的调适方法主要有两种:淤努力提高和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于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相关链接
一位大学生的自述
我是个内向的人,我不喜欢打牌,而同宿舍的同学却非常热衷于打牌,常常会为此熬夜。起初,我总是不愿意参与他们的活动,可时间一久,我感到他们也在疏远我,为此我感到很不安。现在,如果他们“三缺一”叫我时,我也会参与进去。尽管我不感兴趣,但又不愿拒绝,有时我努力地参与其中时,又感到自己很堕落、很空虚。我好像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了……(二)负性的自我体验
1.孤独感。孤独感是因为得不到他人思想上的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代沟”的形成,同长辈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而且由于思想的深化、个性的分化,他们已不满足于同关系一般的朋友交往,要求在更深层次上同知心的朋友互诉心声,情感共鸣。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往往产生缺乏知音的孤独感。还有的学生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行单影孤,没有融入大学的文化生活中,从而产生孤独感。
2.过度的“三自”心理。
(1)过度的自尊就是虚荣。虚荣是一种追求外表荣誉,以期获得社会或他人尊重的心理行为。过度自尊者追求虚假的荣誉,不仅会使个体失去他人的尊重和友谊,而且会失去实在的追求。一个人有过强的自尊心,会导致自尊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产生心理失望,并逐渐丧失自信。
(2)过分的自信就是自负。自负是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过分自信的大学生容易过高估计自我,甚至把自己的缺点也看成长处。他们听不进师长的教诲,听不进同龄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这类学生容易提出过高的自我要求,失败的几率很大,也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
(3)过度的自卑就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毁灭。自卑是人自以为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不满自己、轻视自己、否定自己的消极心理,往往是人的自尊心多次受挫的结果。人在某些时候产生自卑感是很正常的,自卑感对人的发展不一定是坏事,有时会有增力作用。但有过度自卑感的大学生对自我产生厌恶之情,通常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或失败,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总是有意无意地拿自己的弱项和他人的强项进行比较,其结果只能是自卑心理越来越强化。
相关链接
自卑感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