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无端地猜疑、敌视,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常疑为别人有意陷害,并将一切归罪于他人;对很小的问题表现出过度敏感,特别是在遭到拒绝或失败时,很容易感到委屈,并为此争辩不休;缺乏幽默感,情感反应死板僵硬;无足够根据地怀疑被人利用或伤害,表现出好斗和较强的攻击性;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学友好相处。
相关链接
小H 性格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心胸狭窄,自我评价高,不愿接受不同意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总是责备别的同学,办了错事常把责任推给别人。常常把同学提出的友好问题,看作敌视或蔑视行为,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几乎与同寝室每个同学都吵过架。学习成绩和组织能力一般,缺乏自知之明,还说老师和同学不信任他,别人对他也只能敬而远之。
(二)分裂型
以观念、行为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向、退缩、离群独处、回避社交;对人冷漠,缺乏温情和幽默感;对于批评、表扬及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行为怪异,不修边幅,装束服饰奇特;思维、观念奇怪,言语松散,主题不清,表达不明,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低所致;喜欢理论推测而不爱实际行动;多半沉湎于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之中,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如特异功能、第六感觉等)。
(三)反社会型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情感上对他人“无情无义”,可以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意给别人制造痛苦和麻烦;少年时期曾有品行障碍,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比如偷窃、斗殴、赌博、逃学、吸烟、酗酒、欺负弱小等行为;在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履行责任方面有严重问题,对亲人和朋友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缺少道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极端自私并以自我为中心,使其家庭、亲友、同事、邻居感到痛苦或憎恨。
(四)冲动型
以明显的情感不稳定和行为冲动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极端不稳,易激惹,极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对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安排及打算同样表现冲动,缺乏预见性、目的性与计划性;人际关系强烈而不稳定,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差,很难维持友谊;冲动时对他人可有暴力攻击,可有自杀、自伤行为。
(五)表演型
以高度自我为中心、极端情绪化和戏剧性言行、竭力吸引他人注意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感反应强烈易变而体验肤浅,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出风头,行为夸张、做作,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过于喜欢表扬,受到批评或阻碍则以情感相要挟,如扬言自杀或威胁性自杀,达到目的方罢休;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富于幻想,常有自欺欺人之言;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而且常做一些不适宜的事情去争取成为注意的中心。
(六)强迫型
以过分谨小慎微、苛求完美、刻板、内心不安全感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高过严、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拘泥细节、犹豫不决;好洁成癖;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对实施的计划反复核对,唯恐疏忽或差错;主观、固执,要求别人也按其方式办事;过分受束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缺乏幽默和愉快满足感,没有业余爱好,缺少社会交往。
(七)焦虑型
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常受到限制。
(八)依赖型
以过分依赖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过分地缺乏自信和依赖他人,总是通过依靠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地服从他人的意志;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不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很难受;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
四、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外因
1.家庭因素。
(1)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如经常争吵、打闹或者离婚等往往会让子女有残缺感、不安全感,这就容易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抑郁、焦虑、敌意、偏执等消极心理特征,很难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容易发生人格障碍。
(2)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大学生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态度相关,父母过于严厉,会养成子女畏缩、胆怯、说谎、不信任、内向、孤僻、性情暴躁等性格;父母过分溺爱,容易使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思维模式,会养成子女被动、依赖、脆弱、任性、自理能力差、没礼貌等性格。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多体现为一种过度保护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总是不合情理地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行事。而校园毕竟不是家里,当与来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性格的同学住在一起时,就需要去适应环境和人,一旦无法适应或与同学发生小摩擦,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而心理又无法合理调整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人格障碍。
(3)父母自身素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等都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人格上存在的障碍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父母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有关,是父母人格素质上存在问题的复制。
2.学校因素。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心身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学校产生并通过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学校教育的缺陷,如不良的班风以及教师不好的举止、风格、言行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另外,高等院校教育不当也是引起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客观条件,尤其是长期以来对人格科学教育的缺乏更使得大学生群体人格障碍明显增多、加剧。
3.精神创伤。过分惊吓、暴力攻击、过度悲伤等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对人格产生直接影响。其中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最大,因为童年是一个人处于心理发育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尚未成熟,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创伤,容易形成心理素质薄弱的自我,这种自我往往不能适应新环境,容易发生恐惧、固执、极端、孤独等心理障碍,从而给人格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4.社会因素。
(1)社会动荡的压力。社会上各种思潮和文化、信息和现象,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校园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对那些应变力差的大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政治,对社会问题十分敏感,但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改革开放环境缺乏承受力,心理上极易产生不解,情绪波动,浮躁冲动而导致心理失衡,形成人格障碍。
(2)学习成就和择业就业的压力。大学生意识到未来社会竞争是激烈的,只有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最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因此在学习上的竞争尤为激烈。一方面,他们必须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对考试的压力,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愿望都较高,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实现,一旦失败就会发生心理扭曲或产生自卑感,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心理负担加重,导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3)人际关系的压力。在高等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视野不只是局限于学校这块小天地,而是向更广泛的社会延伸。他们传统的交往空间和模式已经被彻底打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的大学生来说,则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同时,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还面临着经济负担的压力,深知上学的不易,生怕自己学不好,在这种畏缩心理的作用下,一旦受到挫折,便会焦虑不安,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常常会产生心理疾病。
5.课程负担。大学生课程多,活动多,一些学生不能合理安排,不注意劳逸结合,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引起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神经衰弱症状。
(二)内因
1.主观因素。
(1)个人不正当的需求是产生人格障碍的基础。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作为主体的人随时都在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满足的就鼓励,反之就否定。研究表明,已经形成的人格障碍会随着不正当需要的满足而不断巩固发展,导致满足个人不正当需要的增多。
(2)个体有关知识缺乏与人格障碍密切相关。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总以某种认知作为根据,因此,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正确与错误,必然为其人格的形成与改变带来重要影响。
(3)个性特征是制约人格形成与改变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智力因素。智力差的人缺乏必要的判断推理能力,常常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形成人格障碍。其次是求知欲和认知模式。有强烈弄清楚事实真相愿望的人,发现与其原有的认识相矛盾时,容易产生强烈反应,从而想方设法弄清楚。与此相反,有的人则对认识中的矛盾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从而拒绝新知、保守、简化自己,使自己与现实愈来愈对立。最后是性格类型。顺从型性格的人容易接受他人劝告,但缺乏判断,依赖性强;独立型性格的人则常极端抗拒别人,否定一切,易形成狂妄自大的人格。
(4)个人与所属团体的关系。有关研究表明,团体对个人影响的大小,与个人对所属团体的认同感或忠诚心的强弱有关。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当中,当两人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发生矛盾,必然会引起各自内心的紧张和不愉快,这种心理会驱使一个人改变原有态度以保持平衡。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如此,个人与所属团体的关系也是如此。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凯雷等人的一项实验研究成果表明,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在人格形成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2.生物遗传因素。人的生物遗传因素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人格障碍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卡尔曼的调查表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
第三节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目标
思维开阔,思想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意见;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客观有效地认识现实、自己和他人,与周围的人们建立和谐、愉快的关系;言行自然、率直、淳朴,表里如一;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富有自主性,具有独立于文化背景和环境之外的意志力;相信依靠自己的毅力和能力,能获得成功和发展;尊重他人,人际关系融洽,富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具有民主的风度,不固执己见,没有偏见,具有广阔的胸襟;具有坚强的意志,能为自己的目标合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效地运用智慧和能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富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