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彭泽鲫是由江西省水产科技人员选育的一个优良品种。彭泽鲫肉味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肌肉含蛋白质量18.3%、脂肪1.3%),体形丰满,易运输,易暂养,易上钩,利于活鱼上市,也是一种生产和游钓兼可发展的鱼类。彭泽鲫具有鲫鱼的特征,也有与鲫鱼不同之处,尤其在外部形态上,差异明显。彭泽鲫的体形呈纺缍形,背部体色灰黑,腹部灰白。彭泽鲫雄性胸鳍长可达腹部基部,雌性胸鳍长未达腹鳍基部。彭泽鲫为低背鲫,银鲫和异育银鲫是高背型,这是区别三者的依据。彭泽鲫适应性强,耐高温,耐严寒,耐肥水,耐低氧。彭泽鲫食性较杂,食谱广,饲料容易解决。彭泽鲫的性成熟年龄为1龄,繁殖期为每年4月初,水温上升到17℃以上可产卵。彭泽鲫生长迅速,个体大。1龄鱼可达200g以上,最大个体可达650g,平均生长速度为普通鲫鱼的3.5倍。
(3)异育银鲫系1975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育成。采用方正银鲫为母本,兴国红鲤为父本,应用“异精雌核发育效应”而获得子代。黑龙江流域的银鲫由于种群变异,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形体,大型比小型生长快46%。一般都选用大型的银鲫来作母本,作为父本的兴国红鲤选用体重1~1.5kg的为宜。繁殖方法采用常规的人工授精,催产激素用鲤鱼的脑垂体,苗种培育与银鲫相同。异育银鲫食性广,不论是硅藻、枝角类、大麦、豆饼及植物碎屑均喜食。鱼苗到夏花的成活率为80%,夏花到成鱼为90%,生长速度比普通的鲫鱼快1~2倍。
(4)松浦银鲫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采用生物技术--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使方正鲫产生基因突变,再从突变个体中定向培育而成的。它与方正鲫的区别在于:体较高,侧线上、下鳞比方正鲫多1个,体色青灰色带绿色,腹部姜黄色。属三倍体雌核发育种群。其含肉率、肥满度均高于同龄方正鲫。改变了银鲫生长慢的缺点,加快了生长。
(5)湘云鲫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技术培育出的一种三倍体新型鲫鱼,完全不育,父本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能够自我繁殖、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四倍体新型鱼类种群,简称“基因库鱼”,母体为日本白鲫。湘云鲫是生物工程高科技产物,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
3、经济价值
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100g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3.0~19.5g,脂肪1.1~7.0g,碳水化合物0.1~5.8g,矿物质(灰分)0.9g,热量62~109Kcal,钙50~116mg,磷192~218mg,铁1.1~4.4mg。
在自然水体中,鲫鱼的产量在淡水鱼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高居首位。由于鲫鱼适应性强,在各种水体皆可生长、繁殖,且1龄鱼即达性成熟,种群恢复快,故一直被作为养殖搭配的对象。
鲫鱼全鱼性味甘、温,有开脾健胃、增进食欲、消水肿、止呕吐、发乳之功效。鱼卵可调中补气。
2.1.6罗非鱼
拉丁名Tilapia
分类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罗非鱼体短、背高、体厚而侧扁,似鲈鱼形,体披圆鳞,背鳍具有8个以上的硬棘;臀鳍具3个硬棘;侧线分上、下段。
(2)栖息习性罗非鱼在鱼苗阶段(10~15mm),一旦脱离母体,喜群集于池边活动与摄食,待游泳能力逐淅增长后,鱼苗则随之逐渐分散于池中较深水中。成鱼遇到敌害或拉网时,先是跳跃,然后是潜入水底的软泥中,静止不动,不易捕捞。罗非鱼性情暴躁,有相互残食的习性,其主要表现在鱼苗期间,大鱼苗吞食小鱼苗的现象较严重。
罗非鱼是热带性鱼类,在各地饲养时,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规律。一般认为罗非鱼主要营底栖生活,但往往受池塘水温昼夜变化的影响,在黎明时,随水温升高而逐渐成群向池水的中上层,中午在上层可见鱼群活动。经简单几次摄食训练的罗非鱼,一见投饲或有人靠近投饲池边,鱼群即跳跃相迎,投饲时即集群跳跃抢食。若鱼群一旦受惊,即潜入水底;傍晚后水温渐降,鱼群亦主要集中于中下层;夜间和次日天亮前“静”伏于池底,少游动。
罗非鱼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25~32℃。水温降至20℃以下时,生长停滞,活动减弱;温度降至14℃以下时,摄食停止,钻入水底泥中,只露出吻端在外。水温12~13℃开始死亡。
罗非鱼属于广盐性鱼类,它们既适应于淡水生活,也能适应于海水中生活,对盐度的承受能力比较高。罗非鱼耐低氧,对水中溶解氧量的变化很敏感,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罗非鱼正常生长、繁殖;1mg/L时浮头;窒息点为0.3~0.4mg/L。它能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适度肥水有利于生长。当水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00mg/L时,对罗非鱼有危害,再高时会导致死亡。罗非鱼能耐受的PH值为5~11。
罗非鱼是偏植物的杂食性鱼类。池塘中的罗非鱼,消化道内含物大部分是有机碎屑及其他植物性饲料(如水草类、商品饲料等等),其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少量底栖动物。
(3)繁殖习性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自然繁殖。罗非鱼6个月即达性成熟,重200g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多在1000~1500粒左右,繁殖期间,雄鱼有美丽的婚烟色彩,腹部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口,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鱼腹部有3个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水温18~32℃,成熟雄鱼具有“挖窝”能力,成熟雌鱼进窝配对,产出成熟卵子并立刻将其含于口腔,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在雌鱼口腔内发育,水温25~30℃时4~5天即可孵出幼鱼。幼鱼至卵黄囊消失并具有一定能力时离开母体。
雌、雄亲鱼繁殖后,性腺又重新长出新的一代性细胞,进入新的繁殖周期。我国南方地区,年平均水温较高,夏、秋两季,每25~30天可繁殖一次,每年繁殖次数可达4~6次。
2.分布
罗非鱼是原产于非洲的一种热带中小型鱼类,包括亚种共有100多种,现已养殖的有15~16种。从1976年开始,罗非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向世界各国推广的养殖鱼类。产量居全世界淡水鱼的第二位,是仅次于鲤鱼的世界性养殖鱼类。
1978年我国长江水产研究所引入尼罗罗非鱼。目前罗非鱼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特别是近10多年来,随着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的发展,罗非鱼在温水养殖和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和优势。国内罗非鱼推广品种主要有:新吉富罗非鱼、奥尼鱼(全雄性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
3、价值
罗非鱼的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无论是红烧还是清烹,味道俱佳。尼罗罗非鱼经测定,每100g肉中含蛋白质20.5g,脂肪6.93g,热量148Kcal,钙70mg,钠50mg,磷37mg,铁1mg,维生素B10.1mg,维生素B20.12mg。
2.1.7淡水白鲳
拉丁名Piaractus brachypomus
分类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体特征鳍条无硬棘。背鳍18~19;臀鳍16~18;腹鳍8。鳔室为2个,后室长于前室。侧线鳞82~98。上、下颌齿均二行,齿面呈缺刻状尖端突出。第一鳃弓的鳃耙数30~36。有明显的胃,胃囊呈U字状较膨大,其胃的长度约为肠长的1/5,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幽门垂),肠及内脏周围有脂肪块。
淡水白鲳的体型似海水鲳鱼。呈卵圆型,侧扁,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等。口中位,吻较钝。成鱼的体色鲜艳,红鳍,白身,黑尾,浅蓝色斑纹。上颌具有切割型呈指状的牙齿二行。腮细长,腹棱自胸鳍基点直达肛门,并有齿状突起。背部尾鳍基点处有一脂鳍。
(2)生活习性它属于热带性鱼类,适温范围12~35℃,最适生长水温为24~32℃,如水温持续两天低于12℃时,就有冻死的危险。淡水白鲳喜欢微酸性或中性水,PH值6.5~7.4。该鱼对低氧耐受力较强,在溶氧为0.5mg/L时仍能生存,还能在盐度10‰以内的咸淡水中养殖。淡水白鲳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性情温驯,有成群活动的习性,容易捕捞,其鳞片细小致密,不易受伤,适宜于长途运输。淡水白鲳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喜群居。
淡水白鲳为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发达,具有肉食性鱼类所具备的膨大的胃和幽门囊,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饲料,又摄食水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饲料。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花生麸、豆饼和配合饲料。鱼苗阶段主要摄食硅藻、甲藻等单细胞藻以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3)繁殖习性淡水白鲳雌雄性腺发育不一致,雄鱼成熟慢于雌鱼,性成熟年龄为3龄。属溯河产卵类型,它一年多次产卵,每次产卵20~32×104粒,每年10~12月份为产卵期。卵无粘性,在流水中为半漂浮状。
2、分布
淡水白鲳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亚热带鱼类。于1982年被引入我国台湾省,之后人工繁殖成功,开始在淡水鱼塘推广淡水鲳养殖。1985年从台湾省经香港引入广东省试养,1987年获得人工繁殖成功,以后逐渐推广全国,成为年产量最高的名特品种之一。
2.1.8斑点叉尾鱼回
拉丁名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
分类鲶形目、鱼回科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鱼回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背鳍和胸鳍均有一要硬棘,具脂鳍1个。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kg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2)生活习性斑点叉尾鱼回为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并喜欢在弱光下集群摄食。在天然水体,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及有机碎屑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还喜食商品饲料。该鱼对环境适应性强,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5℃,在水溶氧2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鱼回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体长超过53cm,体重超过1.5kg的个体。
(3)繁殖习性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g以上。斑点叉尾鱼回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产卵。斑点叉尾鱼回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斑点叉尾鱼回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为26℃,水温超过30℃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鱼回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比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卵受精后发粘,相互粘结而附于水池底部。雄鱼护卵时位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2、分布
斑点叉尾鱼回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鱼回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鱼回同时引进的一种鱼回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我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3、经济价值
斑点叉尾鱼回属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20kg左右。由于该鱼肉质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肌间刺,加上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适温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2.1.9乌鳢
拉丁名Ophicephalus argus
别名黑鱼、才鱼、乌鱼、乌棒、蛇头鱼、生鱼
分类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