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生上网心理分析
1.积极的心理需求。
(1)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互联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来自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信息,大大地提高了人们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和视野。网上内容不同于书面内容,它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上网者既可以看见文字图像,同时也可以听见声音,非常生动。网上信息以光速向世界各地传播,电子邮件更是比普通邮件快得多,并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主要通讯方式之一。网络可以使得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信息传播瞬时完成。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整个地球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环境。网络的这些特点开阔了高职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新观念、新行为的形成,并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生活,拓展高职大学生的求知手段和交流时空,满足高职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求知心理。
(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网络资源是无限的,不会因过度使用而减少。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可以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网络社会是一个个性化的社会,每个上网者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多媒体技术使网上互动成为可能,网上交往的对象可以同时是多个,并且可能这些人是来自语言、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但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机会则是很少的。因此,网络可以实现学生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
(3)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宣泄与满足。自主自愿形成的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建立起一个由具有不同信仰、不同习俗和不同个性的人组成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互相促进的多元道德并存的社会。这些能满足高职大学生追求开放和多元的心理需求。
2.消极的心理需求。
(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猎奇,即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奇艳事物或信息,并借以获得感官刺激。他们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的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或暴力信息。
(2)急功近利心理。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快捷使许多大学生把上网当做通往成功的捷径和有利条件。在他们眼里,网络就是商机,网络就是生财之道。同时,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误导(包括网络上基于商业目的的信息误导)也使大学生对“成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于是,电子商务、留学资讯、成才捷径、求职之路就备受一部分大学生的关注。他们渴望凭借这些信息省一些力气,走一步先棋,成为网络时代的成功人士。
(3)发泄欲求。在互联网上,大学生们可以比在学校里、家庭里更随便地发表自己的高见,抒发自己的爱与憎,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而不必担心会受到限制或承担责任。平时对学校不敢提、无处提的意见可以贴到BBS上去,平时对异性不敢表达的感情则可以在聊天室里淋漓尽致地抒发。
(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危机,诸如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也会使思想相对不成熟的青年学生感到难以应对。但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往往愿意到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虚拟的网络可以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一个理想王国。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享受到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社会与家长的希望造成的心理上压抑与孤独,在网络上一扫而光;他们可以突破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匡正与评价,轻松地实现从小梦想成为的侠客、富翁,可以在模拟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搏杀疆场……部分大学生上网为了玩游戏,在游戏获胜后有一种成就感。这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部分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
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还会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含义,往往意图在网络中“大展宏图”。他们为了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制造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电脑信息,刺探他人隐私,非法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和诈骗,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严重的损失。
(6)焦虑心理。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担心自己的知识更新赶不上网络的发展,被新技术淘汰,而产生心理焦虑;另一方面,网络通道拥挤,传输速度缓慢,网上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与隐匿性、内容庞杂无序、良莠不齐、访问速度太慢等缺陷,使大学生上网者无所适从,连连“碰壁”之下产生焦虑心理。
(7)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自卑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因而用失败衡量自己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初次尝试的大学生,当他们怀着兴奋与好奇的心理来到网上,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网络知识和检索技能,操作不熟练,英语水平有限,与身旁那些操作娴熟的用户相比,差距甚远。他们在羡慕的同时会产生出某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初始的兴奋、喜悦之情自然被自卑心理所代替。还有些人,他们自己习惯于传统文献的检索、查阅程序,当他们面对上网查询这一全新的检索方式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以往的经验被抛弃、自己会落伍、被置于自动化系统之外的不安,因而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心理障碍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随后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不上网则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外表憔悴、茫然失措,只有上网后精神才能恢复正常。类型: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人格失真、网络不道德行为、网恋、网络孤独。
1.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网瘾”,它是由于互联网络引发的机能失调症(IAD),高职大学生网迷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下载文件、制作网页,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导致个人生理受损和正常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就目前高职大学生群体出现的网络成瘾情况来看,主要有: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迷恋、网络游戏成瘾、网页浏览成瘾、虚拟社区成瘾。
2.网络人格心理失真。网络人格心理失真,又称网络自我迷失。这种人表现为脱离现实、退缩、孤僻、幻想等行为特点。一些高职大学生过分迷恋网络上的“人机式”交往,出现“人机热,人际冷”现象,导致会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产生现实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这种网上的异常行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导致网络人格心理失真。
网络人格心理失真的特征:智力正常,但情感冷漠,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或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把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误,不能正确地对待,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检讨,缺乏责任心和道德感;精神依赖和身体依赖。
3.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不道德行为,是指网络主体出自非善或邪恶动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网络行为。根据网络不道德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正当、较恶和极恶行为。
4.网恋。这种通过上网结识同性或异性朋友,产生的恋情就是网络恋情或称网恋。高职大学生网络恋情一般很容易上瘾,而一旦上瘾就会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把网上爱情视为生活的唯一追求。迷恋网络恋情会严重影响学习,而且容易使他们减少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变得孤僻,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5.网络孤独症。网络孤独症是指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愿意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网络使他们对真实的现实产生某种疏远感、淡漠感,甚至不信任感,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网络使一些高职大学生网民成了“孤独的电脑人孤独的上网人”。
(二)网络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影响网络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是复杂而综合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1.内部因素。
(1)自尊因素。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自我的肯定。自尊较低的个体,会在网络上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自我肯定。个体往往通过网络游戏中的不断得分,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和网友并肩作战得到网友的肯定,在讨论区发表信息获得网友的讨论或共鸣,或在虚拟社区中担任重要角色等方式,为寻求自尊的提升而诱发过度上网。过度上网又对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反而降低了自尊感和自我效能。
(2)社交因素。有社交焦虑或社交缺陷、缺乏社会支持、爱与归属感不被满足的同学,容易在网上寻求交往和情感的寄托。网上交流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困惑,这种独特的方式有亲密感,可以使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很快就成为知己。久而久之,个体会依赖网上虚拟的友谊,却减少了真实世界的社交活动,而使自己越发孤独。
(3)抑郁因素。抑郁指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水平高的上网者,常常会借助匿名或虚构角色的方式和他人进行交谈,以克服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往时的困难,减少负向事件,以避免触发抑郁感。抑郁,以及与抑郁有关的一些人格特征,如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都常常是引发网瘾的因素。
(4)自控和认知因素。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互联网对他们很具有吸引力。同时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在定型,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够成熟之间矛盾尖锐,会使其自制性和自律性不强,因而上网时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甚至情色等“网住”。
(5)自我意识因素。高职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追求独立个性和真正成人化的要求迫切,以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学生心目中展现自我的好平台,同时也为成瘾埋下了种子。
2.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大多数家庭都有网络电脑,有独立房间的学生偏多,家便成了学生上网的近水楼台;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有的则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畅;因为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交流相对较少,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依靠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据专家研究,家中有电脑并有自己独立房间的,网瘾的发生率高;学生与父母关系越差,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
(2)学校因素。良好的电脑和网络设施、学生可自带电脑在宿舍上网等,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上网成瘾提供了客观条件;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因为缺乏有效指导等原因,很多学生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当学生在学习上或交往中遭受挫折时,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3)社会因素。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高职大学生又是成年人,进出网吧随心所欲,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等对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做乐土而逐渐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