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实行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因为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来讲,农村和城市本质上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把城市和农村人为地划分成相对独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国家启动发展需要农业和农村支持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特殊行政措施,也可以说实行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经过新中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已基本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和实力。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实质上讲,中央强调要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直接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无法解决。要破解我国的“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及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所谓“农村”问题,必须要走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城乡统筹,思想深刻,内容广泛,简单地讲,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
1.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可以说,在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关键是城市带动乡村,这是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过程中,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的发散效应和辐射作用越来越强,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能够带出“双赢”的结果。城市如何带农村,简言之,就是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具体讲,首先要破除城乡分割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理念;要破除把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对立起来的思想,要树立城区和农村都是辖区,市民和农民都是国民的新观念;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体系当中,按照产业集中、城镇聚居、用地集约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要素布局、产业类别布局,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规划布局;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城市居民树立新型择业观、创业观,以知识、技能、资本、股权、产权等形式积极从事农村生产和管理;要打破城乡规划、投入、建设分割对立的局面,通盘考虑,整合优化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和资金,推进经济社会体制和经济基础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社会结构由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按照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理念,要坚持既统筹规划市域、县域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和现代农业;要以农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通过大力调整、优化和重组现有城乡分割、关联性不强和结构趋同的产业化体系,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
3.是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缔造新农村建设平台。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理念,要使财政建设资金增量逐步向农村重点倾斜,加大农村交通、饮水、电网、新能源、信息化、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一体化理念,扩大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险与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养老难、进城后住房难及无保老人集中供养等突出问题,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4.是要统筹城乡社会制度,创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横亘于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和制度“藩篱”。要按照城乡体制机制协调配套的理念,从制度创新入手,深化改革,推倒体制之墙,拆除制度“藩蓠”,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整合部门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机构,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全面推进以税费、金融、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变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大力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新型户籍制度;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促进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呢?
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在通过建立和完善上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投入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及社会保险与保障一体化发展措施体系的基础上,必须要积极引导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依法、自愿和有偿流转,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要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对城镇建设、道路建设等方面占用农民承包土地及进城农民在农村的住房拆除和宅基地复耕要给予充分合理的补偿;在旧城镇改造、新城镇建设和土地流转中,要鼓励农民投资入股,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通过土地流转,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对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依靠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农村问题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农民开辟广阔的非农就业空间的基础上,只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险保障制度、实行合理的财产补偿和支付合理的承包土地流转租金,就能将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流转出去,就能将大批农村劳动力从繁重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就能带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也能够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用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方法解决农业问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只有农业基础得到了巩固,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基于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对国际国内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及对我国国情的科学把握,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高度重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早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就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6年12月2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次会议上中央还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布署。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不断制定和出台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完善,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强,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指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由此使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得到了长久的政策保障。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为契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中央和地方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科学技术、机械装备、信息服务及资金投入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显著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得到拓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为大量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间。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如何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呢?
1.从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现阶段农业显现的主要问题来看,发展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作物(动物)种植(养殖)为载体,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种养加一体化生产、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农工商一条龙经营,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使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能够更好的与市场衔接,从而实现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从十多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情况看,各地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以资源利用和优势产品开发为重点,以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使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家庭分散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集中地表现为家庭分散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优势项目,不利于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利于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一句话,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各地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靠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