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耕作制度的改进
旱地耕作一般经历翻犁、耙耱、镇压、施肥、除草等工序,水地耕作除翻犁比旱地多1至2次外,比较重视冬灌和浇苗水。秋收后,深翻1遍,封冻前对旱地耙耱收墒。立春前旱地施肥、耙耱、镇压,水地施肥、浇、犁、耙耱,备播。歇地一般翻犁三遍。
播种主要采用条播、撒播两种形式,小麦全部用条播,洋芋普遍采用地膜栽培技术。豌豆、油菜、青稞仍采用撒播。
灌溉方式原为春灌,后改为冬灌。苗水一般浇灌1至2次。旱地以施基肥为主,也有少数在雨天追施化肥的,水地追肥必不可少。肥料有家肥、山灰、化肥3大类。山灰已禁止使用。
除草主要在苗期,也有播前施药,翻犁灭草。苗期除草一般采用人工拔除、锄头(铲子)中耕、药物喷洒灭除3种方式。
(五)农业科技项目
自20世纪90年代起,至2000年,陆续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有10万亩粮食作物综合增产技术整乡承包、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6万亩旱作农业丰产栽培技术示范、1万亩低芥酸油菜综合增产技术承包、5.5万亩优质油菜丰产栽培示范、天祝县油菜害虫综合防治试验示范等。2001~2005年,实施农业科技项目20多个,投资868万元。累计建立油菜杂交制种基地1.2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1.06万亩,中(藏)药材生产基地1.0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标准化示范区0.7万亩,优质青稞生产基地4万亩,共引进蔬菜、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45个、新技术32项,开展试验151项(次),示范93项(次),示范面积0.6万亩,推广面积11万亩。
(六)农业管理机构
1996年8月,成立县种子管理站,与县种子公司合署办公。2000年,成立天祝县马铃薯原种场和油菜原种场。2005年,县农业局内设8个二级科级事业单位,下设19个乡镇农技农经站。
二、农牧机械
(一)耕作机械
1988年,全县有耕作机械646台,1990年,引进东风-12型小型拖拉机、机引铧式犁和播种机后又引进分层施肥播种机、铺膜机、旋耕机和机动收割机;1996年引进小麦覆膜穴播机;割晒机;1998年引进全方位土壤深松机;1999年引进注水播种机。2005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15台,小型拖拉机5488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27台部。
(二)粮油加工机械
1989年,全县有粮油加工动力机械1439台,其中磨面机811台,榨油机126台。多为柴油机动力的小型机械。至2005年底有磨面机729台,榨油机185台。全部是自动上料的电动中型机械。
(三)打碾机械
谷物脱粒机由1989年的16台增至1997年的85台,造风机由3台增加到32台。2005年,全县拥有场上作业的机械配套电动机1417千瓦,柴油机48台,谷物脱粒机220台。
(四)灌溉机械
90年代初,沿用离心泵、深井泵和潜水泵,后由于雨水集流工程、渠系配套工程效益的提高,灌溉机械进展缓慢。至2005年,全县有灌溉水泵33台,排灌柴油机38台,电动机53台。
(五)农运机械
1990年,中小型农用运输车逐渐增多,农用载重汽车再次回升。至2005年,农运机械总量猛增,达到16871辆。其中农用载重汽车189辆,农用运输车5609辆,农用三轮运输车5480辆,大中型拖拉机15辆,小型拖车5488辆。
(六)牧业机械
1993年,全县拥有饲料粉碎机397台,牧草播种机2台,割草机5台,搂草机2台,捆草机2台,铡草机8台,剪毛机10台。至2005年,全县有饲料粉碎机409台,剪毛机9台。
此外,除川滩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外,半机械化农具在农业生产中一直被广泛应用。2005年,全县拥有人畜力谷物播种机3637台,地膜穴播机252台,人力喷雾喷粉器13752台。
(七)农机经营管理机构
2005年后,县农牧业机械局下设牧业机械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和农牧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修造厂,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17个。另有省农机总公司下属天祝县农机公司。
三、林业
(一)历代林业
历史上,天祝是一片原始自然环境,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从武威出土的木简证明,汉朝时期乌鞘岭以北广布森林,主要为云杉。“松山在明代也是一个林区。那时虽有草地可以畜牧,然深山之中茂林也不在少数”(《山河集·二》)。清代“松山多古松;黑松林山上多松;柏林山,山多柏;石门山,石壁相间,其状若门故名,山多松柏、寺观;不毛山环山皆林,后为番夷驻牧之处;棋子山、桌子山两山相连,道险树密,番人巢穴;牛心山,山多林木”(《敕修甘肃通志·山川》)。乾隆十四年(1749年),“天梯山、卯藏寺,峰峦耸起,树木荫蔽”(《五凉全志·武威县志》)。《五凉全志·平番县志》中有“自分水岭之右导大通之别支以达庄浪河、马牙积雪,松林禁勿关照伐,以蕴其源”之说及描述马牙雪山“冰心不为炎威变,珠树偏从冷境栽”、“青松翠点千崖色,白雪寒飞六月花”等诗句。
《古浪县志》所载林梦鳌《秋日晚过古浪峡》一诗更描述了乌鞘岭至古浪县城一路当时那种“云树苍茫迷客路”的森林景观。据估计,明、清时期天祝森林近45万公顷。
民国35年(1946年),国民党甘肃省参议员崔清川在一提案中写道:“祁连山北麓之黑沟、乌系水利之深且钜,亟应妥为保护,然近二十年来任意砍伐,随便摧残,现生存者不及原有五分之一,致影响古浪水量减少三分之二”。到20世纪40年代末,除深山之中有连片森林外,浅山仅存零星小片森林,全县乔木林面积减少到4万公顷。
祁连山原有上千万亩天然林,天祝为主要林区之一,后原始森林逐步消失,现有天然林仅为次生林。其演变原因主要是:垦田毁林、失火焚烧,纵火毁林和乱砍滥伐。
(二)森林的培育和发展
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林内卫生状况恶劣,病腐木、枯立木、倒木、梢头遍地皆是,病虫鼠害成灾,森林处于衰败状态。1951年,林业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次生林抚育、低产林改造、更新造林、封山育林、森林资源勘察等经营活动,促进了森林的恢复和发展。同时进行封山育林。至70年代实行定期封禁,轮封轮放,封育期间禁止采伐、放牧、砍柴、挖药等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的人为活动。自1982年起,实行重点封育和一般封育相结合,重点封育区有围栏设施和专人看管,无固定封育期,郁闭成林后开封。1989年以来,继续实行重点封育与一般封育相结合的办法培育天然森林。至2005年,国有林场封山育林累计达18.61万公顷。
(三)退耕还林(草)
天祝县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从1999年起,开始退耕还林还草。2002年,天祝县被确定为国家林业局领导联系的全国12个科技示范点之一。2003年9月,成立县退耕还林(草)办公室,专管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至2005年,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4845.21公顷,涉及14个乡镇50个村6985户31824人。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每年每亩可获国家粮食补助金140元、医疗教育补助款20元。
(四)森林分布和蓄积
2005年,全县有林业用地28.09万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8.4%。其中有林地8.56万公顷(包括外县代管的2.39万公顷),疏林地0.21万公顷,灌木林地17.48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0.45万公顷,苗圃地73公顷,宜林地0.68万公顷,四旁树和零星树木占地0.15万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33.08%。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不含外县代管数)961.51万立方米。天然林和人工林主要树种大致有16科27属60多种。天祝县森林资源多属天然林,其分布面积约占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40%。
以青海云杉为主的针叶纯林主要分布在县内乌鞘岭——毛毛山以北林区及岭南林区。乌鞘岭以北多为青海云杉纯林,个别地方有少量圆柏、山杨、桦类;乌鞘岭以南多为混交林,以青海云杉、细叶云杉、山杨、桦类为主,油松及圆柏次之,纯林面积较少。全县经营天然乔木林5.85万公顷(不含外县代管数),活立木蓄积805.03万立方米。全县有天然灌木林16.2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南北的沟岔河谷。国有人工林分布在6个国有林场和华藏苗圃。
全县国有人工林面积1795公顷,活立木蓄积26889立方米。乡镇集体、个人和单位造林1149公顷,活立木蓄积15.22万立方米。
(五)林业管理经营机构
行政管理机构天祝县林业局内设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护林防火办公室、退耕还林办公室,下设9个林业工作站和天祝三峡森林公园管理处。2003年设立森林公安分局,下设6个林区派出所、华藏寺木材检查站、古城木材检查站和县林业稽查队。
技术管理机构有县林业工作站、县林木种苗站、县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县林业勘察设计队。
经营管理机构古城林场,场址在炭山岭镇,内设莫科区林业工作站、东坪乡林业工作站,下设东坪、大滩、古城、金沙、炭山岭、朱岔、天堂护林站和朱岔、天堂苗圃以及场部育苗点,并设有古城木材检查站和金沙林区临时木材检查站;华隆林场,场址在石门乡,下设石板湾、红崖子、石门、火石沟、黄草川、永丰护林站和石门苗圃;夏玛林场,场址在西大滩乡,内设夏玛区林业工作站,下设东大滩、圈湾、酸茨沟、西沟、西大滩、小滩河、东泉沟护林站和小滩河育苗点;乌鞘岭林场,场址在安远镇,内设永丰区林业工作站,下设小南冲、南冲、茶树沟、龙沟、窑洞湾、白塔护林站和安远苗圃、黑沟苗圃、十八里铺苗圃;哈溪林场,场址在哈溪镇,内设哈溪区林业工作站,下设长岭、东滩、庙儿沟、护林口、峡门、常福、大红沟、黄草岭、西顶、双龙、毛藏、华山护林站和地湾子、上管房、庙儿沟苗圃;祁连林场,场址在祁连乡,内设祁连区林业工作站,下设天山、祁连、冰沟河、细水、大水、土塔、旦马护林站和冰沟河、青大坂苗圃;华藏林场,位于县城南部,内设金强区林业工作站,下设两山、华尖、松山、柏林、打柴沟护林点和华藏寺、水泉子、华尖苗圃。
天祝县2005年各类林地面积蓄积统计表单位:万亩、立方米(六)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祝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于1998年试点,2000年末正式实施,工程期限10年。全县天保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24.17万公顷。至2005年末,已完成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418.4公顷(国有),修筑封育区围栏10.11万米。
(七)经济林建设
经济林主要有花椒、沙棘、红提葡萄等栽培。2001~2005年,栽植花椒135.2公顷,已有4万余株花椒树开始挂果,但由于基地建设进展缓慢,产量较低。沙棘林的营造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选择推广,至2005年,共栽植沙棘1939.45公顷,分散在全县各退耕还林(草)地。红提葡萄栽培于2005年立项。当年开始在3座日光温室内定植苗木1650株。至年末,全县已完成土建工程的日光温室140座。
(八)造林绿化
国有林场更新造林,以青海云杉为主,兼有少量红桦和沙棘。1989~2000年共造林871.39公顷,围栏管护,成活率95%以上,人工林保存面积3103公顷,保存率90%。2001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全面启动,至2005年,全县完成各项国有造林966.67公顷。
乡镇造林,主要树种为青杨,次为花椒。1989~2000年共造林2134.3公顷,四旁植树247.1万株,成活85%以上。2001~2005年,造林580.87公顷(含县城东西两山),四旁植树82.9万株,成活85%以上,保存50%左右。
从1989年起,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主,搭配红玫瑰、油松、野丁香、垂槐等观赏树种,对县城街道和单位庭院进行绿化,共栽植各类树木2万多株,种植草坪2.48公顷,绿化面积占街道和单位庭院面积的18.7%。至2005年,共栽植各类树木8万多株,种植草坪3.26公顷,绿化面积占街道和单位庭院面积的22%。
县城东西两山绿化始于1984年,10年植树30多万株,造林80多公顷,已全部郁闭成林。1996~1998年,栽植青杨、圆柏、云杉等7万余株,造林30公顷。1999~2000年,在西山界牌至石门大桥6公里地段的山坡和东山墩子东侧,投资215万元,栽植云杉、青杨、圆柏、柠条、枸杞、白榆等乔、灌树木40.5万株,造林142.27公顷,树木成活率均在90%以上。2001~2005年,共造林274.26公顷,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丁香、山杏、沙棘、柠条、青杨、紫穗槐、互叶醉鱼草等20多个树种70.59万株,造林成活率达92%,共投资425万元,东西两山和县城环境面貌得到初步改善。
1989~2005年共完成义务植树642万多株,成活率85%以上;新建义务植树基地36个124公顷,乡镇办绿化点79个333.2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