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伟人的死,于我,都有着一段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2007年7月5日
你从哪里来?——从《生命科学史》中找寻自己
贺兰山岩画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记录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珍品。岩画向后人展示着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认知。
(2007年7月摄于贺兰山岩画景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
这并非美国女学者洛伊斯·N·玛格纳在《生命科学史》中提出的问题,而是我在一年半前,开始啃读这本如砖巨着时,想从中找到答案的自命题。
多少年了,上帝一直千方百计想让世代人相信: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真正的始祖。可我要问:亚当、夏娃的父母又是谁?上帝想说是自己吗?那么谁能证明上帝的这个有名的智慧呢?
人类远祖时代,猿人们只会对猎物发出含混不清的怪叫声。混沌初开的原始人,正忙着钻木取火、制造石器或打造各种赖以生存的工具,这样尖端的问题,自然不是他们所能够想到或找到答案的。但他们会创造神话,所以,华夏的女娲或会吹气的耶和华,便会用鞭子抽泥巴变人,或取下自己的肋骨变人,这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成为混沌时期各自民族的神只。
大概直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关于生命的起源,才有了科学的味道。这首先要归功于米利都的泰勒斯及其他哲学家们。那时的古希腊,庸人们忙着追名逐利,哲学家则在孤独地寻找着真理。他们比科学家们更早地注意到了人自身的起源问题。但科学家并没闲着。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就认为,人起源于一种已经适应了陆地生活,并已经脱去了鱼皮的类似鱼一样的动物。又据说,为了了解人类自己是怎么回事,一个叫阿尔克梅翁的人,以真正的科学精神第一个从事起解剖学的研究,而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总是把判了死刑的囚犯交给解剖学家。
那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古老、最野蛮、亦最残忍的解剖了。从玛格纳书中的介绍可以想象:紧张至极的医生,活像个屠夫,扭过死囚来,举一把极为粗笨的解剖刀,在他们惨痛的嚎叫声中,极其艰难地进行活体解剖。那绝对称得上是剜心剖肚。即使将时空迅速切换到近10个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同样是这么干的。他每年要进行30例左右的活体解剖,所以,他才能画出那么逼真而又充满生气的人体解剖图。16世纪时的维萨里,真正开创了现代解剖学的新纪元。19世纪时的法国人比夏,则一年至少要解剖600具尸体。
后来的认识手段虽然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即第一批粗笨的显微镜问世——尽管它的放大率还不到十倍——为科学家们寻求生命的起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对生命起源的前赴后继的探讨,仍旧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进程。直到17世纪,某些科学家们还在郑重其事地、反复地作着这样的论证:古今所有的人类,都是以“微型小人”的形状,蹲挤在夏娃巨大的卵巢里、等待着被生出来见人世的。
17世纪的哈特索克是位科学家,但却天真地做过这样的计算题:上帝创世时,第一代的兔子要具备多大的体积,才足以容纳开天辟地以后、所有等待降生的兔子?他甚至画过一幅有名的“微型小人草图”,来证明夏娃是人类的老祖母。这听起来太过荒唐,但确实是包括近代这样的伟大时代,一些科学家对动植物胚胎学潜心研究的结论与郑重其事的解释。那时的科学,总像宗教的小奴仆,不停地在为上帝造人的学说前后忙活着。
生物学早被定义为是关于研究生命物体的科学。早在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有了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但因历史的局限性,使亚氏这样的伟人,也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他赞许“自然发生论”,反对米利都派哲学家们的进化理论,这对生物学的发展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他的思想一直统治着生物学。所以,直到19世纪,科学家们还站在遗传学的门前,耐心而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的魔语,祈望科学的大门尽早开启。
玛格纳在书中极其认真地告诉我们,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在生命起源的重大课题上,“自然发生论”占据了长达两千多年的霸主地位。从最受人类敬仰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万有引力的发明家牛顿,都在执掌“物种突变”这个科学神话的不容置疑的解释权。
这两千多年里,对“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自然发生论与进化论、预成论与渐成论、卵源论与精源论等等学说不分轩轾,科学家之间唇枪舌战争论不休,新研究新发现亦从未间断。生命科学在各种论说中、争辩中和发现中,曲折地却从未停步地前进着——直到19世纪,细胞学说的创立,才真正解决了生命科学史上的这个关键问题。执牛耳者,是傲慢暴躁、反复无常的施莱登和胆怯、内向、一贯虔诚的施旺及其后继者们。新型显微镜亦功不可没。
为生命起源的研究付出艰辛努力并且不朽的科学家们层出不穷。本书共14章,736页,作为专题章节论述的人物就达130多位,加上提到姓名的就更多。玛格纳的《生命科学史》让今人乃至后人永远记住:在生命科学发展的史册中,这些科学家及其学说成果,将永远令世人颂扬。
洛伊斯·N·玛格纳,在美国普渡大学长期从事医学史、科学史的教学和研究。这本书首译并在国内发行是在1985年,当时大有“洛阳纸贵”之势,被誉为“国内第一部有分量的生物学史译书。”
2004年3月29日《现代生活报》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从朱学勤《启蒙三题》读开去
那个三百多年前的老伏尔泰,死前留下了这句名言。
18世纪末的塞纳河畔,为伏尔泰补行国葬的那天,骨灰盒里就盛放着他的心脏,这句名言,镌刻在骨灰盒上。而他,死去已有30年了。
这世上,有几人敢说出、能说出如此至狂独尊的名言?
老伏尔泰有理由这样自命不凡。
作为文学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史诗、书信、论文和历181谋D史着作。他在笑声中流泪,在流泪中,写下了15部悲剧。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孤儿》,即是经他写出、移植成法语演唱的。但那个大名鼎鼎的房龙对他的文学成就却不以为然,认为在同时代,比他强的诗人多得是,他不足以占据重要席位。当然,这并不影响房龙对他褒奖有加,将他说成是一切愚蠢、狭隘、固执和残忍的英勇不屈的敌人,说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朱学勤说:“从此以后,人们才知道,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老伏尔泰的精神何处可见?
房龙在《人的解放》一书中,用整整一个篇幅,叙述伏尔泰传奇的命运以及他的不屈精神。即使是写伏尔泰这样伟大的人物,房龙一开始只把他称之为脸色苍白、体弱多病的小公证员之子,说他被爱开玩笑的命运推进了鲨鱼和蝌蚪的旋涡。在展开后的篇幅里,一个斗士形象的伏尔泰却显现在我们面前:法庭靠宗教力量置人于死地,伏尔泰则靠理性精神,不惜用10年、20年的时间,为一切宗教迫害者鸣冤叫屈打官司,向政教合一的强大势力发起一次次猛烈进攻。而朱学勤在他的书斋写下《教士和帝国一致的制度——启蒙三题》时,则向我们介绍了笑着的伏尔泰,说连马克思都听到了伏尔泰的一阵开怀大笑。
极端的时代,往往辈出不屈不挠的优秀思想家。伏尔泰是法国哲学家、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卓越代表。他那非凡的智慧、反对封建贵族的辛辣言论,使他一会儿成为宫廷的宠儿,一会儿又被教会当作心腹之患。
因此,他今天被这个国王赶出巴黎,明天又被那个国王恭敬地请回法国。他进过两次巴士底狱,几次被迫流放他国,直到客死凡尔内。
命运如此糟糕之人,面对“教会的荣誉”“宫廷的尊严”,却常常在捧腹大笑中,敢于单枪匹马地迎战整个狂热的宗教社会,在笑声中,对宗教迫害发出惊世骇俗的人权言论、自由之声。即使在他垂暮之年,亦如此。
伏尔泰一年里只有一天不笑——即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纪念日。他为了200年前惨死于宗教屠杀的2000多亡灵(历史学家则认为是7万人)而每每陷于身心病患的熬煎之中。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如果我们了解了几百年前伏尔泰生活的那个时代,政教两把利剑高悬于一切人的头顶,随时会以各种理由刺下来,宗教裁判所种种野蛮得令人发指的判决酷刑,让无辜的“罪人”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时,我们才会深刻地认识到,伏尔泰倡导法治,宣扬财产、言论、出版自由和信仰自由等思想的历史意义。今天,这样的思想和精神已经融进了文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的社会,到处是他的精神,因此而变得更加追求光明。
2002年8月25日“宽容”是一个奢侈品——读《房龙文集·人的解放》
房龙在《人的解放》一书中想要告诉世人:关于宽容我们发现了什么?
这部着作如果由政治家来写,一定充满了故作高深的哲理似的大篇幅黑块字,或装腔作势说教的老掉牙理论。看那些诘屈聱牙、艰深晦涩的语句,不如去听一个农妇满口掉土渣的朴实道理或许更直白形象些。
但在房龙的笔下,“宽容”的主题像一眼汩汩流出的泉,让我们在关于人类成长进步的故事中,一点一滴地,感到了一股理性美的清泉在向我们的心田流淌、渗透。字里行间,思想的火花随处可见,而真理是唯一的,那就是——宽容。
《序言》拉开了“宽容”的序幕。房龙开宗明义先讲一个从黑暗中爬出的男人的故事。这个流浪者给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全知长老们带来了山那边的消息。但先驱者的下场正是因为他思想的叛逆(他怀疑祖先的智慧)而被乱石砸死——尽管后人承认了他,为他立了石碑。
这个故事结束时,房龙不无忧虑地叹道:这样的事情从前发生过,现在也还有。但愿以后不再发生。
然而,历史这个巨人也是会走弯路的。
果然,在《无知之祸》中,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这个不喜欢“书本知识”的塞尔维亚农民,一声令下,便使雅典学派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而关闭埃及神庙、将懂得古象形文字的专家赶尽杀绝、使世界上一种古老文字的破译难题难到让后人各个挠头——这个农民皇帝留给万世一个巨大的遗憾……
这是房龙在长至三十章的篇幅里,给我们讲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同时,在让我们猜测什么是“宽容”的真正含义吗?两千多年来,理性的光芒透过专制的浓云密雾时隐时现,无知的力量一直在试图摧毁人类文明,直到18世纪时,卢梭沉思世界厄运的伤感式的眼泪,才开始让人类扪心自问:“宽容”——究竟是什么?
房龙从《大英百科全书》中撷取道:“宽容(源自拉丁语tolerare忍受),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
与此定义恰恰相反,宽容与专横之争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史。在长达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进程中,走出野蛮、摆脱野蛮的首要做法,却恰恰是历经野蛮——从“野蛮人”被白人的无情劫掠、基督教开始征服世界、十字军攻打异端教派、中世纪无所不在的精神的牢笼与肉体的控制,到近代社会对科学与理性思想的巨大恐惧与残酷迫害——教会和教廷的一切罪恶、一切臭名昭着的行径是用“不宽容”三个字能概括得了、能准确定性的吗?公元4世纪,基督教终于成为罗马帝国的真正主宰时,立即开始清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每一个角落,以毁灭那些与自己的宗教统治相对抗的势力。这种“超级国家”的统治达五百年之久。
这期间,全世界有数以千计的人被莫名其妙地处死,而不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行”。在公元5世纪的前半叶,克里索斯托大主教曾得意地宣布:“过去那些作家的着作,和哲学家一起,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独尊和宗教专制牢牢地控制了世界,宽容精神被彻底打翻在地。新暴政取代了旧的统治的标志,是一把象征王权的椅子上放着一本翻开的经书,守卫它们的,是一柄利剑。王权需要经书开路,经书借助王权,成为先知用来发号施令的唯一渠道,为它们充当宪兵的,则是那把利剑!政教合一的铁幕,使那个时代治下的民众,给既定的文字加一字或减一字,都可能招致杀身大祸。
直到20世纪的前150多年,可怜的民众还会因莫须有的“渎神罪”,而被施以“用烧红的烙铁撕下‘罪犯’的舌头”“灌水使其身体很快膨胀到自然尺寸的两倍”、再用火慢慢烤死或被碾死等等骇人听闻的酷刑。我们今天熟知而需仰视的近代思想的先驱、理性的启蒙家如卢梭、伏尔泰、狄德罗、汤姆·佩恩等等,都曾遭受过宗教专制的迫害,或被冠之以“肮脏的无神论者”的骂名。
今天的文明,是砸碎了昨天的镣铐换来的。掩书合卷,房龙使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类每向真理靠近一步,都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尽管如此,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真理的追随者众多。
而关于“宽容”,房龙则认为是一种奢侈品,一般人是“买”不起的,“购买”它的,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因为,我们还与穴居部落是同时代的人,是手拿香烟、坐着福特车的新石器时代的人,是乘电梯回家的山顶洞人。人类能真正把握宽容,也许还需要一万年,甚至更长。房龙还说,不宽容的根子就在于自诩正确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