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从来就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们争论不休的学术论域。2010年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阐述了国家对教育本质、目的、价值所作的基本结论,为我们研究和解决这几个问题指明了方向。老年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中的新成员,其本质、目的和价值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热切关注。从老年教育诞生之日起,它们就成为我国老年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并得到日趋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纲要》的思想将使这种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第一节老年教育的本质
老年教育的本质是指老年教育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矛盾性,也就是要回答“老年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老年教育本质的上位概念即“教育的本质”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先要探讨“教育究竟是什么”或“究竟什么是教育”的问题;然后再来探讨“老年教育究竟是什么”或“究竟什么是老年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本质的概述
如前所说,教育的本质历来是人们孜孜探求并争论不休的问题。翻开多本教育哲学的专着,均可看到对此进行历史纷争的踪影。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的界定在其根本观念上日趋一致,但理解和诠释仍有不同。趋于一致的根本观念是:教育是一种独立的和基本的社会实践形式,它既不专属于上层建筑,也不专属于生产力,它同社会形态的各个层系广泛联系,它是培养人、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式,构成基本要素。三个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过程。其中“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本质特征,《纲要》称之为“育人为本”。对这一本质特征,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诸如培养的人是“人才”,“人力资源”,还是每一个人;是按“社会需要”培养人,还是按每一个人的“个体需要”来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等。我们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阐明我们对“育人为本”原则的理解。
(一)现代教育学中的“教育”范畴
对“教育”范畴的界定,古今中外的众多教育家都作过研究和断定,在此不一一回顾,仅选择我国近期较权威和较有影响的教育学着作所给出的定义,列举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中对“教育”给出的定义
这部《教育学》是1984年出版的;2001年出第2版,2005年出第3版,均只作了“技术上的加工与处理”。该书为“教育”所下的定义是比较传统的。书中对广义的教育定义这样表述: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统可归之于教育;狭义的“教育”定义表述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定义说明,教育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已产生,并存在于各种生产、生活的活动中。狭义的教育不是人类社会一经产生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人类经历了较为长期的生产和其他各种实践活动之后,通过各种非专门的教育活动而使人的身心发生相应变化,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活动开始从社会其他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校教育,具有与社会其他活动相区别的特殊功能,就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一定社会,使社会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
2.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中对“教育”给出的定义
叶澜的这部书,是2006年出版的。书中仍分教育的广狭二义。广义的教育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定义:专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其中“人”和“入学者”是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强调“有意识”是为了区分无意识的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强调“直接目标”是为了区别于间接的但也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从定义来看,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活动相比较更为专门化,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余文森,王曦主编的《教育学》中对“教育”给出的定义
余文森,王曦的这部书是2009年出版的。它的广义教育定义跟叶澜定义略有不同。不提广义教育的有意识性,只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定义则与叶澜定义大体相同,都说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的不同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反思过去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调整研究教育本质的视界,创新把握教育的真正本质的学术研究热潮。综合起来看,研究教育本质的入视点有三种:
1.育才的本质观
这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为他”结果方面来认知教育本质,由此认为教育是育才的教育。人们常说:“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传递文化、文明”。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文明的传承,即传承人类创造积累下来的知识、德行、智慧,借以培育人,为社会培养劳动者、建设者和各种人才。
2.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的本质观
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学性质两方面来认知教育本质,既“为他(社会)”也“为人”。由此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这样做,既为了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现代化,也为了使每一个人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有学者指出,这种教育本质论仍是以社会为本,虽然从社会本位而进到个人本位,但仍未超出从结果方面来看教育的本质窠臼。舒志定.从世界观维度阐说教育本质[J].宁波大学学报,2004(6).
3.生命意义的本质观
这是从教育的“为人”方面,进而从生命意义和教育与人的生命关联方面来把握教育的本质。提出“生命本质论”,是针对以往谈教育只谈教育为社会,把人当做服务于社会的工具、忽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偏颇的。也就是说:谈人要谈得彻底,就必须承认人的生命的自主性。由此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这种教育本质观,不但是从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统一性方面来看教育,更重要的是使解答“触底”,把教育看做是人的生命方式。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谈人和谈人的生命,都不应该是抽象的。叶澜在为《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5》写的《总论:在裂变与重聚中创生——2001-2005年中国教育学科发展评析》中说:“将‘生命’抽象化,或用生物属性意义上的生命性来理解教育中的‘人’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在社会生活中还必须由‘存在’转向实践论的‘生存’。”叶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这就是说,中国教育学谈的“生命”,是当代中国的具体的人和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即个人的价值,应该得到社会的尊崇和爱护,但中国人的生命中有着为社会而自觉奉献的文化基因,这也必须看到。
这三种“教育本质观”在认识上是递进的。我们要从“育才”进展到“育人”,又从“育人”进展到在生命意义上关怀“人”。
(三)教育的生命本质观
教育的生命本质观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十分推崇的理论观点,普遍认为这一观点揭示了教育的深层本质,为我们把握老年教育特殊本质开拓了新视野。在此,我们专题介绍生命本质观的一些基础知识。关于生命的阐释,构成了教育的哲学基础。国内外的哲学家、教育家从不同角度阐释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特性、层次、类型等,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基础。
1.人的生命本质
先说人的生命本质。人的生命是指生活着的人的生存状态与特性。人的生命是“种生命”与“类生命”的统一,这是从哲学高度对人的生命内涵、本质的解读。“种生命”是本能生命、自然生命,人与动物皆有;而“类生命”是自为生命,唯人类所独有,人以自己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而区别于其他动物。所以,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只是单纯满足个体自然生命的存在,仅为生存而活着,还应该有理想追求,需要通过人特有的实践创造活动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生命活力和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和品位,从而使整个人类更和谐幸福。因此,人的生命是“种生命”即自然生命与“类生命”即自为生命的统一。“种生命”和“类生命”的统一转移到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意识中。
2.人的生命特性
再说人的生命特性。从哲学角度看,以实践为其本质的人的生命具有三大特性:(1)有限性;(2)无限可能性与独特性;(3)自由与超越性。其中,超越性是哲学家们普遍认同的生命的实质。生命有超越自身的能力。生命不仅创造出更多的生命来时时更新自己,而且从自身创造出升华生命的东西,如教育、文化、科学和艺术。有的学者从人类学的角度认识生命,认为生命具有(1)未完成性。这一特性,显示着生命的可塑性、可能性以及需要性等。(2)文化性。生命的未完成性,是文化产生的前提。个体生活在客观存在的文化世界中,受到历史沉积的文化的限制。(3)超越性。生命始终在自然性与超自然性、历史性与未来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些对立的两极中同时存在,人的生命不存在于任何一极,而是在这种否定与统一中不断创造、超越。
3.人的生命层次及类型
最后说人的生命层次及类型。从生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1)自然生命,(2)精神生命,(3)社会生命。这三维中的每一维都是全息的,他们互相关联、影响、包容和嵌套,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生命。从生命自身的发展层次来看,生命有四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自然生命,(2)价值生命,(3)智慧生命,(4)超越生命。四种生命有机融合,以提升个体生命为基本追求。
4.生命视野下的教育本质观
对教育本质在生命视野下的研究,是把教育视为生命的生成活动或生命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受教育是生命的一种发展需要,教育从生物、社会、文化、意义等各个方面充实、完善、提高着人的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在进一步的诠释中,学者指出:教育“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这种教育,区别于以往的‘社会的教育’‘物的教育’‘工具的教育’,甚至抽象的‘人的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这样“不仅实现了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人的生命有其具体性和历史性。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在起点上,尊重每个人的生命的自主性、自由性;在过程上,活跃生命的力,把学习当做生命的舞蹈;在结果上,要引导学生追寻生命的价值,培育、开掘学生生命中的崇高意识,让生命闪耀更华丽的光彩。
二、老年教育本质的研究
对教育本质的内涵的认识,是我们了解和把握老年教育本质的基础。老年教育是特殊形态的教育,它有自己的特殊本质。我们要把教育的一般本质和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质联系起来讨论。
(一)我国老年教育界对老年教育本质的探讨
近年来,我国老年教育界对于老年教育的本质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对此开展了日益深入的讨论。这是我国老年教育正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显着表现。从本质论看,任何一种复杂事物和现象,其本质都不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性的统一;也不是单层的,而是多层次地深化的。因而,对老年教育的本质的研究,也应当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