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人士
(一)洛桑谢日布
洛桑谢日布(1897~1967年),俗名桑结太,青海同仁县年都乎乡撒日村人。因一条腿有残疾,绰号跛画匠。自幼入杂撒日寺为僧,学习藏文、书法、绘画等。他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到十几岁时就能背诵数十部佛经,写得一手好字,绘画也有功底,能独立绘制唐卡。青年时代崭露头角,给隆务寺丁科扎仓(时轮院)塑造了四大天王,个个栩栩如生。约在1920年,带领弟子花了3年时间,给同仁麻巴乙格寺制作了一幅大型堆绣佛像,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是当时藏区最大的一幅堆绣佛像。此后,为循化、贵德等县寺院制作过堆绣佛像。民国24年(1935年)、25年(1936年),在塔尔寺绘制壁画宗喀巴传、葛丹拉加玛、释迦牟尼本生传等组画。适逢九世班禅在塔尔寺驻锡,看了他画的壁画,十分赞赏,请他去西藏作画。后因九世班禅入藏途中滞留玉树期间病故,未能成行。他成名后曾给夏琼寺、西关寺等多座寺院塑像绘画。绘制的唐卡画中的佳作主要有四手观音、十一面观音、白度母、绿度母、释迦牟尼、空行母、吉祥佛母、宗喀巴等。
(二)李宜晴
李宜晴(1919~1977年),土族着名女诗人,青海民和川口镇旧城人。为东李第十八代土司李成基之孙。幼年失怙,得祖父疼爱,教其读书,因聪慧刻苦,到十余岁时便广涉文史典籍。15岁时,嫁与碾伯王正魁(字少夫)为妻。1937年,就读于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初中,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1938年,入于西宁女子师范小学部任教。后经其兄李文蔚之荐改任青海省政府秘书处会务股职员,受到地方名儒基生兰的赏识。她尊基生兰为师学习诗词知识,并互有唱和之作。1940年4月,赴重庆求学,因误考期,辗转成、渝两个多月后怏怏而归。1941~1949年,先后在甘肃省夏河县、甘肃省政府秘书处、兰州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她创作了大量诗词,陆续公开发表,引起文学界的重视。1942年,在兰州与一代名家章士钊结识,其作品为章所赏识,称赞其是少数民族中仅见的女诗人。章与甘肃名流高一涵、丁宜中、慕寿祺、包道平等人结成“千龄诗社”(多为年长者,各人年岁相加逾千,故名),年仅23岁的李宜晴也加入其中,并与章士钊等人有诗词酬答唱和。新中国成立后,初在乐都县民政科工作,1951年因病在家休息。同年秋,因章士钊通过全国政协向青海省政府推荐而任省图书馆馆员,1963年被任命为省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她对我国文史典籍涉猎甚广,文史知识十分丰富,加之热爱图书管理业务,勤恳苦干,因而成绩斐然。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作品,有的曾公开发表。“文革”中,身心遭受迫害,诗词稿本散失殆尽,只保存下来100多首。1976年10月退休,次年10月30日病逝于西宁。李宜晴的诗词,咏事范围之广、文字造诣之深、数量之多,在省内女诗人中堪称第一。
(三)李友楼
李友楼(1926~1992年),青海互助东山乡白垭壑村人。先后在互助县委宣传部、青海省委宣传部工作,1980年调至青海省文联,任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985年退休。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青海省文联委员。从20世纪60年代起,李友楼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民间文学并在《民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在民间文学的收集、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土族民间故事选》、民俗文化丛书《穿彩虹花袖衫的人》《土乡风情记》等着作,还发表了《土族歌曲简介》《土族民歌的基本格律和特点》《土族山乡花娇艳,绚丽多彩采不尽》等论文。同时在《青海湖》等杂志上系统介绍了土族婚礼习俗及礼俗歌。1986年12月7日,《青海日报》以《长河落日圆》为题,报道了李友楼坚持长年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动人事迹。他的《土族民间文学概况》一文也在青海省庆祝建国35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土族民间故事选》获1989年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纪念奖和青海省1989年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他还为民间文学故事集成和歌谣集成《青海卷》的编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曾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纪念奖。
(四)白峰
白峰(1927~2001年),青海民和县人,土族着名画家,曾用名赤航乌拉。1954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55年到青海人民出版社工作,1985年退休。2001年逝世。历任青海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编辑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美协青海分会名誉主席。白峰先后在书刊装帧、版画、宣传画和年画创作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版画作品主要有《白云深处有藏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的故乡》《高原春醉》等,其中《明月松间照》参加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荣获佳作奖,在《新民晚报》《美术》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并被民族文化宫收藏;《高原春醉》是入选大型画册《中华情怀》的着名版画。年画作品主要有《幽林鹿鸣》《草原之春》等五种,在全国发行。宣传画有《神州洒满党光辉》《万古长青》《万里长城渴望点燃奥运圣火》等,其中为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作的《万里长城渴望点燃奥运圣火》作为青海唯一的一幅入选作品被印刷发行,并被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收藏。他创作的《世界小说100篇》《韩保仁兽医验方汇编》《啊!闪光的柴达木》等7种图书设计参加了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藏文字帖》获全国优秀封面设计奖;《仓央嘉措情歌》《米拉日巴传及道歌》《新编藏文字典》《黄河源头考察文集》等获西南、西北九省(区)书籍装帧艺术优秀作品奖。
(五)王永福
王永福(1931~ ),又名更登什嘉,青海互助县人,是我国唯一健在的一位能说唱长篇“格赛尔”(也有写作“格萨尔”的)史诗的艺人。其外公是着名“格赛尔”说唱艺人恰黑龙江(1875~1946年),其父亲杨增(1890~1957年)也是一位着名的“格赛尔”说唱艺人。王永福1岁时,随父母逃荒至甘肃天祝朱岔乡多让沟,以租种荒山草坡、做长工、打短工勉强维持生活。王永福天资聪颖,在10多岁时就逐渐地能说唱“格赛尔”了。1945年之后,其父杨增逐渐把“格赛尔”的说唱技艺传授给他。杨增病逝后,王永福四方求教,从别的土族艺人那里学习新的酒曲、赞词、祝词、吉祥语等来充实自己的说唱。1947年之后他已成为闻名四方的“酒曲匠”了。每当逢年过节、迎亲嫁娶之时,人们都要请他去主持婚礼。在这个时候,他总要说唱“格赛尔”。有时在一些场合,遇到“格赛尔”的说唱对手时,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说唱,一直到对方认输为止。在这样的过程中,王永福的说唱技艺日趋成熟。1987年7月,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院长王兴先研究员赴天祝县考察土族“格赛尔”的流布情况时,王永福积极配合研究人员的搜集、整理工作。他唱的“格赛尔”被录音部分已被记音对译、整理翻译后,编入《格萨尔文库》第三卷土族《格萨尔》上、中册(王兴先、王国明整理翻译,约253字)出版,为《格萨尔》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且完整系统地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王永福老人在“格赛尔”的抢救与搜集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联合表彰,1997年又被上述四部委联合授予了“先进个人”称号。
(六)李克郁
李克郁(1936~ ),青海互助县东山乡人,曾任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少时入互助什巴小学学习,194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宁师范学校一部。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城关区东山乡政府任干事。1952年,当选为互助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后被组织上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班”学习。1955年因工作需要,正在上学的李克郁被抽调到国内蒙古语语言调查组,奔赴青海省互助、民和、海西等地调查蒙古族和土族语。次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土族语调查组,任副组长,赴青海省民和、互助、大通、同仁等地调查土族语言。回北京后,被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语言研究工作。1958年,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到土族地区调查,并参与撰写了《土族简史简志合编》。“文革”中回到家乡,先后在拖拉机站、电信局、宣传部等部门从事文字工作。1979年,在他的积极参与下,创制了土族文字,结束了土族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李克郁一生关注土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研究,先后发表出版了近280万字的论文和专着。其中《土汉字典》曾荣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翻译整理出版的《土族格赛尔》一书,为人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土族哲学思想、社会历史和文学艺术的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曾获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的表彰。曾荣获青海省优秀科技人才、民族语文先进工作者、民族古籍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七)席元麟
席元麟(1936~ ),青海互助县东山乡人。1961年青海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起开始参与土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在《土族文字方案》的基础上编译了《汉土对照词典》,结合土族文字的推广教育实践编成了《土族语语法》一书。1980年起,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广播站开办土语广播节目。1981年起,参与译制了土语故事片《雪山泪》《今夜星光灿烂》《喜盈门》《生财有道》《中华警花》《闪闪的红星》等20部影片,在土族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中土语译制片《生财有道》荣获文化部民族语译制片优秀奖。1983年,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语文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创办土文综合性季刊《赤列布》,先后发行95期12700余份。40多年来,席元麟搜集、整理了一系列土族民间文学作品,如《民间谚语集成》《青海歌谣集成》,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土族撒拉族民间故事集》《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辞典》《中国习俗大辞典》《中国各民族民间故事集》等着作中的土族部分。对土族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撰写《土族谚语浅谈》《土族的“梁祝”故事——拉仁布和琪门索》《土族民间文学简介》《土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土族研究回顾》等40余篇论文。此外,在土族语言方面先后撰有《土族语构词法凡例》《五屯话中梵语借词的音变现象》《浅析土族语词汇的组成》《汉语青海方言和土族语的对比》《土族语音位系统》《同仁土族(五屯)语言调查报告》等论文或调查报告。他为传播土族文字,搜集、整理、保存土族民间文学,传承土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