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祁秉忠
祁秉忠(1573~1622年),字爱宇,为朵尔只失结第十代孙。朵尔只失结元末曾任甘肃行省右丞。明初率部归附,立大功一十有三,授为宣威将军,世袭西宁卫指挥佥事,遂为湟水流域一大土司,世居今乐都胜番沟,被称为东祁土司。祁秉忠自幼学文习武,精于骑射,也颇有谋略。万历十九年(1591年)袭父指挥同知之职,成为东祁土司之十一代土司。
同年,兵部尚书郑洛经略西海,祁秉忠率家丁从征,颇有功。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重阳,西海蒙古永邵卜部进犯西宁南川(今湟中县上新庄一带)。祁秉忠率500名土兵预先埋伏在捏尔朵峡(湟中县上新庄境)一侧,等蒙古骑兵入峡者过半时,与另一侧的伏军突然发起攻击,蒙古骑兵仓促应战,被斩600余人。
十月十三日,火落赤等部联兵万余再攻西川。祁秉忠又参加了西川之战,再立战功,被任命为洪水营(在今甘肃民乐)游击。后改任镇海营游击,不久又升甘肃参将,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改补为永昌参将。当时河套蒙古首领银定、歹青等率2000余骑进入河西大肆劫掠。祁秉忠闻报后率300骑出战。蒙古军以七倍于明军的兵力围住祁秉忠,但祁秉忠毫无惧色,挥部硬拼,与敌激战两天两夜,亲手斩杀三员敌将,后援军赶到,蒙古军仓皇溃逃。祁秉忠不顾疲劳饥饿,又率部追杀,夺回被掠去的人畜。
永昌百姓在祁秉忠激战过的地方树立一座石碑,上书“湟中将军手刃三虏,孤军战胜处”,以示敬仰。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祁秉忠升任凉州副总兵,不久又被擢为甘肃总兵官,挂平羌将军印,加太子少保,镇守甘肃镇。万历后期,后金在东北兴起,接连攻下明朝边关和城池。朝中不少大臣认为祁秉忠能征善战,主张调他赴援辽东。明廷遂晋祁秉忠为左都督佥事,命他赴援辽东。祁秉忠奉命率1万精兵奔赴辽东,防守蒲河,但尚未到达,蒲河已陷,于是中途待命。
后被任命为援剿总兵官,率兵万余驻防闾阳驿(今辽宁锦县东北)。次年,后金兵大举进攻,明军将领多畏缩不战。祁秉忠及其所率将士虽竭力奋战,但孤军难挽败局。激战中,祁秉忠身负重伤,殊死突围,但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离开人世,享年49岁。遗体归葬西宁南滩。熹宗下诏赠祁秉忠为柱国、少保、荣禄大夫、左都督,增世荫三级,并赐祭葬,建祀祠,以示纪念。清乾隆时,清高宗下令追赠谥号为烈愍。祁秉忠死后,其子祁国屏于天启七年(1627年)袭指挥同知之职。崇祯八年(1635年),以功授庄浪参将。入清后仍授世袭指挥同知。顺治五年(1648年)率土兵随陕甘总督孟乔芳镇压甘州(今甘肃张掖)丁国栋、米喇印等的反清起义,立有军功。顺治九年(1652年),被授予西宁卫世袭指挥同知衔,并赐给敕书一道,印一颗,顺治末以年老退职,子祁伯豸袭职。
(九)祁廷谏
祁廷谏(?~1651年),西祁土司,祁德之子。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袭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率子兴周、肇周,联合东李土司李天俞、庄浪土司鲁允昌、申中千户完中等与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战于西宁,杀义军鲁文彬、贺锦等3000余人。后义军攻破西宁城,与二子及李天俞一同被俘后解往西安囚禁。清顺治二年(1645年),英亲王阿济格率军至西安后获释,归顺清廷,受命招抚西宁各族,仍授指挥使职。后病老告退,子祁兴周袭职。顺治十一年(1654年)升大靖营参将。
(十)李天俞
李天俞(?~1664年),东李第八代土司,李光先孙。李光先死后,子李化龙袭职。化龙无子,死后由侄子李天俞袭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攻西宁时,李天俞协助祁廷谏拒战,旋被起义军擒获,押送西安。顺治二年(1645年)得脱后归附清朝,安抚河西诸土司及番族。五年(1648年),从陕甘总督孟乔芳镇压回族起义军。后与祁国屏等攻贵德康家寨,生擒都司马胡牙、守备黑尔定等18人,授世袭指挥同知,康熙三年(1664年)卒于官。
(十一)祁伯豸
祁伯豸(?~1713年),清初东祁土司,名将祁秉忠之孙。康熙九年(1670年)袭职。同年,考中武进士,授守备职。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旧部平凉提督王辅臣在陕西宁强起兵叛清,策应“三藩”,陕西大震。次年,王辅臣叛军攻陷兰州、绥德、延安等地,朝野恐慌。康熙命令甘肃提督张勇挂靖逆将军印出兵回击王辅臣,收复失地。张勇派西宁镇总兵王进宝率兵攻击兰州。在王进宝的指挥下,祁伯豸等率西宁、碾伯各土司所管土兵配合西宁镇绿营兵攻克新城,又在皋兰山击败叛军,相继收复兰州、临洮、巩昌、秦州等地。后因战功授予兰州游击(从三品军官)。二十六年(1687年),调任山东寿张营游击。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召见祁伯豸,亲验其伤,见体无完肤,十分感慨,遂下令擢为甘肃提标参将(正三品官)。不久,晋升为永昌副总兵(从二品),再晋升为襄阳总兵官。祁伯豸居官清廉,拒绝请托,不受贿赂,所有任过职的地方都对他赞扬有加。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升銮舆使(协助銮仪卫掌管皇帝仪仗等事,从一品)。不久,以年老辞官回家。五十二年(1713年)病故。
(十二)祁仲豸
祁仲豸(?~1718年),名将祁秉忠之孙,祁伯豸胞弟。康熙十四年(1675年),曾与其兄祁伯豸随西宁镇总兵王进宝东进平叛,因有战功,升任西宁镇标游击,迁直隶张家口游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康熙帝征伐准噶尔蒙古噶尔丹至坤都鲁地方,力战有功。次年又从征至拜燕乌浪拖诺,奋战建功。第三年又随驾出塞至鄂尔多斯,之后又为清军押送军粮至郭多里、刹刹兔等地。连续三年从征漠南,以功授山西河保营参将,后改任助马路参将,晋升为浙江金华副总兵,最后官至温州总兵。致仕回家后于五十七年(1718年)去世,康熙帝遣使祭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清一代,河湟地区土司担任流官职位最高、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要数祁伯豸、祁仲豸兄弟,二人双双官至总兵(清代绿营兵制中戍守一镇的最高军事长官,正二品),堪称清代青海最着名的土司。
二、高僧
(一)一世松巴
一世松巴又名丹却嘉措,出生在今互助县哈拉直沟乡的松布村,曾在西藏学经多年,后在昌都寺担任讲经轨范师,自此人称“松巴(布)大师”。返回安多后协助嘉色活佛创建佑宁寺,并任该寺法台。二世松巴罗桑丹贝坚赞,出生在今互助县西山乡,土族,曾任佑宁寺法台。
(二)勺哇仁波且
勺哇仁波且(1638~?年),原名仁钦嘉措。据当地传说,勺哇仁波且俗姓常,出生于拉巴村土族人家,父名杰格日杰,母名康卓措,小时家境贫寒。初在拉巴山后的拉巴洞修行,25岁赴藏求法,入色拉寺杰扎仓。31岁时从五世达赖受近圆戒,后返回故乡。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桑吉意希、班穆两位首领供施寺址,由勺哇仁波且合并洛哇寺、东科寺、坚查寺等勺哇村中古老小寺而建成一大寺院,即康多寺。后该寺涌现出了监巴喇嘛、阿旺丹增、夏日喇嘛等着名学者。
(三)二世土观
二世土观(1680~1736年),又名阿旺却吉嘉措,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县东山乡岔尔沟一土族家庭。由于传言他能回忆起自己前生情况和前代土观的事迹。遂由佑宁寺认定为该寺一世土观罗沙拉丹的转世灵童,迎入寺内坐床,并以章嘉·阿旺罗桑却丹为师,学经于佑宁寺。及长,赴西藏入哲蚌寺郭莽扎仓深造,拜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1648~1722年)为师,系统学习佛典。在藏学习圆满后,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希授比丘戒。后在嘉色活佛的举荐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就任佑宁寺第24任法台,主持全寺政教事务,多有建树。在他任职的8年期间,寺规严明,学风蔚然,是佑宁寺最兴旺的时期之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他和章嘉、嘉木样活佛共同建成佑宁寺密宗学院,从而使该寺发展成青海湟水以北地区最大的显密双修的格鲁派寺院。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二世土观被召入京,封给“呼图克图净修禅师”名号,并赐印册,驻锡东黄寺,成为驻京呼图克图。此后,二世土观与清廷王室关系亲密,清廷处理藏区民族宗教问题时,经常向他咨询意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正式册封从理塘移居塔尔寺的噶桑嘉措为第七世达赖喇嘛后,在派兵护送入藏的同时,还派遣二世土观为信使,以甘珠尔瓦大喇嘛罗桑楚臣为副使,护送七世达赖入藏。9月抵达拉萨后,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仪式。不久,二世土观向五世班禅颁送圣旨,使一度处于动荡的西藏局势渐趋平静。之后,二世土观在西藏居留两年余,曾朝拜前后藏各大寺院,讲经于各大寺,从七世达赖的经师阿旺却丹等高僧学习密法。罗卜藏丹津事件发生后,三世章嘉抵京后,二世土观奉命负责照料其生活起居,并一直是三世章嘉在京时的主要经师。此后,在二世土观和三世章嘉积极斡旋下,清廷准许重建罗卜藏丹津事件中受株连被毁的佑宁寺、广惠寺,并从御库拨给大量修建经费。二世土观负责佑宁寺密宗经院重建,进一步完善密修规制,使佑宁寺学修制度很快得到恢复。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发生噶伦之间的内讧后,二世土观为清政府决策提出过积极建议,有过一定贡献。二世土观驻京期间,与蒙藏僧俗上层广结法缘,联系密切,与蒙古地方着名活佛上师均过从甚密。当时内蒙古49旗、察哈尔8旗、喀尔喀7部的王、贝勒、贝子、公等几乎全是其施主。此外,在他的奏请下,清廷敕封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为“掌教经法额尔德尼诺们汗”,敕封青海佑宁寺却藏活佛为“咯锦都图萨拉克齐诺们汗”。
二世土观与雍正关系极为密切。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京师地震,雍正恐惧心慌,一直与土观同居一室,并云“有汝在侧,朕觉安稳”。夏日炎热,雍正帝让他移居御花园避暑,随时请教佛法。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雍正帝向他授“净修禅师”名号,并赐印信及汉满藏三种文字合璧的敕书一道,并在敕书中称赞他“秉性和善,梵行精纯,通晓佛典,教证圆满”,“效力多年,任劳任怨”,“弘扬佛法,不遗余力”。据说这是清朝黄教喇嘛中第一个得到禅师封号者。雍正末年,二世土观告假回青海,但未能成行。乾隆元年(1736年)回到佑宁寺后,于同年农历二月五日圆寂,享年57岁。
(四)三世章嘉
三世章嘉(1717~1786年),全称章嘉·益西丹贝仲美若必多杰,也称也摄丹巫麦钟,意为智存慧教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初十出生在今甘肃天祝县旦马乡细水河上游珠嘎尔山下一个土族牧民家中,其父原为湟水流域西祁土司属民,后举家迁往凉州放牧,落籍于当地藏族部落。两岁时由班禅额尔德尼等活佛认定为二世章嘉活佛的转世,不久即迎入佑宁寺供养。雍正初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叛乱波及青海藏区和蒙古各部,佑宁寺的部分僧人也策划响应。翌年正月,清军攻打佑宁寺时,三世章嘉被寺僧带往大通河上游森林中躲藏。雍正帝怕三世章嘉在战乱中遭到不幸,命令年羹尧尽快护送三世章嘉进京。年羹尧令佑宁寺僧人送回三世章嘉,派兵送往北京。三世章嘉到京后,驻锡于旗檀寺。雍正帝让二世土观活佛负责照料生活,并教其佛学和朝见礼仪。
雍正二年(1724年),三世章嘉奉诏移住篙祝寺。不久,又让他与皇四子弘历(即乾隆皇帝)一起读书学习。内蒙古善因寺扩建完工后,雍正帝让其住持此寺。十二年(1734年),雍正帝正式册封三世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济大国师”,并赐金册金印,自此,三世章嘉成了掌教喇嘛。八月,雍正帝让三世章嘉与果毅亲王一起去泰宁(今四川省甘孜州乾宁县)迎接七世达赖喇嘛。雍正帝驾崩后,三世章嘉便离藏赴京,朝见了刚登基的乾隆皇帝。乾隆帝继位后,下诏由三世章嘉掌管京师喇嘛事务,赐给“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印一颗,并屡加封赏,倍加尊崇。乾隆八年(1743年),赐给御用金龙黄伞。
十六年(1751年),颁给“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印,并下谕“尔可依照前世,主持黄教。”六世班禅进京后,三世章嘉为主要陪同者。乾隆帝在太和殿宴请六世班禅,特许班禅乘轿至殿前第三层台阶,三世章嘉可乘至第二层台阶。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与三世章嘉一起上五台山,在菩萨顶举行祈愿法会时,乾隆让三世章嘉与他同坐一个坐垫,并说:“与章嘉呼图克图同坐在朕之座位上,朕便觉安乐”。五十一年(1786年),钦定驻京喇嘛班次时,章嘉活佛为左翼班头,地位最高。由于清廷的极力尊崇,得到了京都百姓的信服,每当三世章嘉出入紫禁城东华门时,士民将手帕铺在车轮前,希望车轮轧过,以赐吉祥。
三世章嘉学通番汉,知识渊博,而且精明能干。在协助清廷处理蒙藏民族关系、推动宗教文化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乾隆朝的主要活动有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