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意图
1.促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接纳自我,并认清自己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2.促使学生换角度思考,学会自我欣赏,重新给自己定位。
(二)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改变对自己的认识偏差,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巩固“自我增强”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接纳自我、欣赏自我的能力,促使他们从生活、学习的进步中收获喜悦的心情。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找出自己缺乏信心的真正原因,以及克服自信心不足的方法。
2.难点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重获生活、学习的自信心。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心的现象进行思考,使他们认识到缺乏自信给生活带来的困扰,并激发学生重新找回自信的意愿和决心。
2.操作程序
(1)“看一看”环节可以通过集体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了解故事主人公所面临心理困扰的同时,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测一测”环节通过“相信自我”小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状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很有信心”“比较有信心”和“没有信心”的分布比例了解学生大概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同学认真阅读“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两大方面。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若自己的信心不足,要对照第一方面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激发提升自信心的决心。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促使学生通过“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对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个性差异的存在,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2)指导学生通过“换角度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缺点和表现,并一一进行驳斥或者解释,使他们学会从积极角度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
(3)指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每天的进步上面,以此作为提升自信心的源泉。
2.操作程序
(1)学生根据自己诊断评价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训练策略可以灵活选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及“换角度思维”和“重新认识自己”等自我反思的形式,总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取得的进步,体验有付出必有回报。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通过一些实际活动的锻炼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在活动结束后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新目标的设置,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2.程序
(1)“做一做”环节,通过“当众发言”“当众大笑”等活动的锻炼,在实践中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2)“用一用”环节通过对近段时间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两方面的总结,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3)“读一读”环节提供一则苦瓜重拾自信的故事,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一篇心灵日记,总结自己的感悟,与故事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一)“接纳自我”策略教学建议
1.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这一则小故事。老师阅读完之后,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对这则故事的感悟。最后,教师要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并提出文章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即强调“接纳自我”的重要性:一个人能不能愉快坦然地欣赏和接纳自我不仅是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因为,只有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拥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接纳和喜欢自己的人,才能对自己提出合理的期望。善于利用每一次成长机会,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他的学习和生活会因此而变得快乐、充实和有意义。也就是说,能否接纳自我将对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德国作家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2.学生依据现状和想象,对现实自我和理想中的现实自我及将来的自我分别作出评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建议全班分为4~6组),然后学生在组间对彼此所填写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
(1)你对自己的描述与现状是否相符?
(2)你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是否符合实际?
(二)“欣赏自己”策略教学建议
欣赏自我优势,让生活充满阳光。心理健康和成熟的人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无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较强的充实感、价值感、自豪感和满足感。
1.在“换角度思维”这一活动中,要求全班同学分为“一对一”的两人组。两个人分别写出自己认为是缺点的地方。然后两个人交换,彼此从另外的角度为对方的缺点作出积极地解释。最后,两个人可以共同讨论,交流心得。
2.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写出自己的优点,重新认识自己。
教师对活动的总结: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自己,只有会欣赏自己的人才会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些个体崇尚独立自主、积极向上,总是对自己的成就作出鼓励和奖赏。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欣赏自己,但这种欣赏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真正了解的基础之上。这与自高自大的盲目自负截然不同。
欣赏自我的人,其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和谐,周围的人更愿意与他们相处,因为在他们身上充满动力和阳光。他们积极进取的状态和乐观健康的精神会使身边的每个人同样感到阳光明媚,心情爽朗。没有哪个人愿意整天与那些愁眉苦脸、自怨自艾的人朝夕相处。接纳自我不足,使心态平和坦然。
(三)“关注进步”策略教学建议
进步,就是再向前走,就是今天比昨天强,就是对现状有所突破,就是用一种崭新替代一种陈旧,而且每天都是如此。关注自己的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气势,可仔细琢磨一下,每天关注自己的进步,充满必胜的信心,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每天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进步上面,从进步中收获前进的动力,为了那个更高远的目标,每天不慌张也不懈怠地努力,心里老是那么一股劲,坚信自己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可以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这是一种律己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在此活动中,全班分为4~5个小组进行讨论:
(1)“关注进步”会给自己带来哪些益处?
(2)制定什么样的计划可以使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进步一点点?
在小组讨论当中,鼓励同学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讨论结束后,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观点,然后教师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每种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已经提到的之外,还可以采取抢答或者小组对抗的形式,使活动的气氛更加活泼、热烈。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采取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
(2)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活动结束时教师的总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参考资料
“自我效能”的具体内容
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存在三个维度上的变化,即水平、强度和广度。
当任务按照难度水平排列时,自我效能的水平是指,活动任务给个体增加的困难或个体完成任务的能力信心威胁的等级数,即个体觉得自己能否完成不同难度和复杂度的活动或任务。有些效能预期停留在简单任务水平上,有的扩展到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上,有的则延伸到高难度的任务上。如:试图戒烟的人,有的可能认为在没有其他人抽烟的轻松环境中他能坚持。然而在高压力或有其他抽烟者在场的环境中,他可能怀疑自己的坚持能力。
自我效能的强度是指,个体确信他能完成困难行为的坚定性,也即个体对完成不同难度和复杂度任务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的个体,在不一致经验的作用下,会很容易降低其努力程度;而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在不一致经验的作用下,仍能维持其努力程度。如:两个吸烟者可能认为他们在聚会中能吸烟,但一个人可能比另一个人持有更高的确信感或信心。自我效能感的强度与个体在面对挫折、痛苦或其他行为障碍时的坚持性重复有关。如果个体在遇到困难情境时,行为经常能持续下去,就会积累起较高的自我效能强度。
自我效能的广度是指,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某种有限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影响自我效能的程度,或者自我效能的改变是否能延伸到其他类似的行为或者情境中去。如吸烟者已经通过在困难情境或者高风险情境(如在一个周围都是吸烟者的酒吧)中成功的戒烟而提高了他的戒烟的自我效能,这种自我效能可能扩展到他还没有经历过成功过的其他情境。而且,成功戒烟可能会扩展到其他自我控制情境,如节食等。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或自我效能信念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自我效能主要通过六种效能信息来源塑造。
1.个人表现经验。个人表现经验是指,个体亲自操作所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个人表现经验是建立强效能感的最有效途径,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通过主体自身努力而获得的经验性成功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效能信念,而失败则容易削弱效能信念,尤其是失败发生在效能感牢固建立之前。但是,太容易的成功则对效能感的建立无大的帮助,且容易使个体对失败感到失望。
2.替代经验。通过观察示范行为,经由观察模仿和象征模仿的途径而获得的替代经验对个体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也很大。观察与自我类似的他人通过努力不断获得成功,会使观察者产生也拥有此类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信念,从而提高效能感;同样,观察到与自我类似的他人尽管付出很大努力但仍然失败了,会降低观察者对其效能的评估。
3.想象经验。自我觉察到自己在达成某个特定目标时的能力的一种经验。经由这种富有创造力的思维过程,想象出来的经验就能够控制并掌握人的自我效能。
4.言语说服。他人的说服性鼓励、建议、告诫、劝告以及他人的暗示,是进一步加强人们能力信念的一种手段。拥有控制特定活动的能力者,其言语说服要比那些在问题产生时自我怀疑者或细数自我缺陷者能激发起被说服者的努力。
5.生理状态。不管是正面、负面,或者是中立的,都在自我效能方面扮演了某些角色。如果个体处于负面的状态时,就会比较容易生出疑惑不安的信念,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然而,当他们有中立或是正面的生理状态时,便会比较有自信,因此产生自我效能。
6.情绪状态。类似于生理状态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有负面情绪的人会倾向于不信任自我,有正面情绪的人会更有自信且会更有自我效能感。
推荐教师阅读书目
1.高长梅、崔玲编着:《培养有自信心的中学生》,九州出版社,2010版
2.露易丝·海编着:《生命的重建》,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版
3.尚致致编着:《心灵的力量:如何树立自信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二)问题思考
1.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2.怎样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