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求】
(1)掌握辨阴证、阳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2)掌握辨寒热真假的要领。
(3)熟悉阴阳调和在疾病向愈中的意义和作用。
(4)熟悉病转阳明或发黄的机理与证候特点。
(5)熟悉谵语和郑声在虚实辨证中的意义和作用。
1.辨病发于阴与病发于阳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证提要)
发热表示正气不衰,正邪斗争较为激烈,是阳经病的特征。如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主症,发热不恶寒是阳明病的主症,往来寒热是少阳病的主症。不发热,但恶寒,提示阳气衰退,抗邪无力,是阴经病的特征。三阴病均有此表现。
(背诵要诀)
病有发热阳气存,无热恶寒阳气衰。
发于阳或发于阴,阳证阴证当明裁。
2.辨寒热真假
(原文)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辨证提要)
辨病证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寒假热证,病人虽有热象,如颜面潮红,心烦躁动,状若阳证,但欲得衣被,精神委靡,四肢厥冷,大便稀溏,脉沉微或细微欲绝。真热假寒证,病人虽有寒象,如神志昏昏,面色晦白,肢冷,状若阴证,但不欲近衣,发热气粗,胸腹灼热,渴喜冷饮,脉滑或沉实有力。
(背诵要诀)
身虽大热反欲衣,脉沉微细是真寒。
身虽大寒不欲衣,脉滑有力真热见。
3.辨病证之转归
(1)病证转愈的机理
(原文)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辨证提要)疾病经历了正邪斗争,正气难免受损,但如邪气已去,人体阴阳能经自我调节而达到新的平衡,则可康复。
背诵要诀)汗吐下后津血伤,阴阳自和病自康。
(2)病证转属阳明
(原文)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辨证提要)
表邪未解,症见呕不能食,提示表邪入里;如又见发热,汗出濈濈然,提示里热盛,迫津外出。发热不恶寒,汗出热不退,是阳明病的特征。
(背诵要诀)发热呕吐不能食,濈然汗出阳明司。
(原文)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辨证提要)
热病见无汗、小便不利,证属水湿内停导致湿热内蕴,极易产生发黄,临证当引起注意。
(背诵要诀)阳明病多里热盛,小便不利又无汗。
湿热交蒸无出路,心中懊身发黄。
(3)以谵语、郑声辨虚实
(原文)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辨证提要)
谵语表现为声高气粗,胡言乱语,多为热扰心神所致,属实证。郑声表现为声低息微,语言重复,多因精气虚衰所致,属虚证。
(背诵要诀)
声高气粗为谵语,热扰心神实证举。
声低息微为郑声,精气虚衰证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