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发展是由易到难,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当事情由易到难达到一定的程度,人的认识就会有一个飞跃。由于人的认识产生飞跃,带来了解决问题方法的飞跃。由两个一相加到十个一连加是由易到难的过程,由十个一连加到一乘以十就是由难到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认识的飞跃带来了解决问题能力的飞跃。
“长短相形”,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显现。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事物好坏、优劣的评判方法。就是好坏优劣是在比较中显现的,而且处在发展、变化或者说转化之中,没有永远的“美”,也没有永远的“丑”。任何事物孤立地看,静止地看,无所谓长,无所谓短!无所谓好,无所谓坏!只有比较才能显现各自的长短、好坏、优劣,只有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道德经》二十二章对此作了阐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告诫我们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看。
“高下相倾”,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这是讲对事物的态度,要有包容胸怀,高、下、贵、贱、尊、卑都是人生不同的境遇,对此要有谦卑心态。下需要高,下因高而显赫,高离不开下,高因下而稳固。就像这巍峨的宝塔,塔尖的显赫是因为有塔基的巩固,塔基的巩固也因为有塔尖而显赫。
三十九章写道:“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一个人不论地位多高都要有谦卑的心态,要有包容之胸,只有包容,才能兼收并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应和,有音才有声,有声必有音,音声相互应和,这是借“音”和“声”揭示事物因果关系。利用因果之道,我们能分辨事物表里。
七十五章,老子以社会现实对此作了解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百姓受饥饿,难以治理,轻死厌世,都是统治者造成的。老子用人世间这一残酷现实,揭示万事万物有因有果,告诫我们认识事物不能离开因果。
“前后相随”,前后相互对比中得以出现,任何事物的形成和产生都有时间先后的关系,这是常理,认识事物必须遵循这一常理。
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万物都有其本始,大家都以这个本始作为生存所依归的母体。能够认识这个母体就能继而认识各种具体的存在,认识各种具体的存在仍需要坚守这个母体,这样做终身就不会有危险。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它的先后顺序。认识事物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其发展变化又有规律可循。由于事物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也要因应事物的变化而不同。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规律可循,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又不得不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怎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几句话是接着上面意思讲的,前面是从事物的生发、形成、发展变化、因果、先后等六个方面来认知事物的规律。这几句话讲要给事物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万物兴起而不加以限制,让事物自然生长而不掌控,帮助事物顺其自然地生长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事物成功了不要居功。
第二章最后一句是:“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做任何事情不要随意以“标准化”为借口将其固定下来,一旦以“标准化”将其固定下来,那么该事物就走完了其发展的道路,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个人要享受成功,永远享受成功,就不要将成功固定下来,只有不断追求成功,才会享受永远的成功。概括讲,就是不断地为事物自然生长创设和谐空间。
促进事物的发展,贵在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在创新,重在为事物发展创设和谐环境,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要驾驭当下,就要注意汲取过去的经验。比如今天大行其道的“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例子。“执古之道”就是依据蔬菜的生长规律,“以御今之有”就是依照依据蔬菜的生长规律,利用现代科技创设适合蔬菜生长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复制蔬菜生长的一个合理环境,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创设事物自然生长的和谐环境。按照过去的规律来管理现今的万事万物,按蔬菜的生长规律复制蔬菜生长所需的环境,那么蔬菜在任何季节都可生长。
任何事情不要动不动就标准化。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标准化只利于管理,不利于事物发展,一旦以标准将其固定下来,事物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也就扼杀了事物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了。
举一件当年标准试题、标准答案的事例供大家思考:题目是“雪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答“水”的得了满分。而有同学答“春天”,被判为“错”。实际上答“水”是对的,答“春天”也应该对!答“冰”的同学具有严密、客观的思维模式,是科学家的苗子,但答“春天”的同学更是具有想象、发散思维的模式,是浪漫诗人的苗子,当年西方世界级浪漫诗人雪莱就是选的“春天”的答案。他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雪都化了,春天还能远吗?将其答案判断为“错”,是将学生的活跃思维空间禁锢在牢笼里。
其实,过分地强调标准,就像笼子里的鸟,动物园里的老虎,虽然衣食不愁,但由于人的驯化,笼子的禁锢,它们的生理功能不但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人的行为过分地强调标准就会将自己装在套子里,变成契诃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切畏首畏尾,一切循规蹈矩,什么事情,都顾虑上面有没有条文,是否合乎上面的条文,怕出乱子,害怕新生事物,连青年人骑自行车都怕。每天战战兢兢,总是不断地念叨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人到了这个程度,民族到了这种地步,还有创新吗?还有发展吗?还有希望吗?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千人千面,百人百姓,百人百心。事物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而且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要使事物不断地发展,螺旋式上升,我们就要投其所好。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种子发芽需要的主要是水分,发芽后需要的是水分、肥料、光照,长叶子时需要的主要是氮肥,抽穗时需要的主要是钾肥,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关键是我们能投其所好。
创新,不能拘泥于模式,不能拘泥于标准,但也须有标准,也须有模式,只是标准、模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根据大多数人的想法,共同认定的标准办事,尽管下了工夫,结果往往是大家不满意。不屈从于一致的想法,不局限于共同认定的标准去办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很简单的事情,由于我们想法复杂导致把事情办成一团乱麻。往往很复杂的事情运用简明的方法却办得干净利落。问题不在于简单,复杂,而在于对症下药。要知道发明创造是唯一的,而且是事先没有标准,如果,事先确定了标准,会是发明创造吗?
老百姓讲,聪明人是蠢人之奴,应该改成聪明人是大众之奴。聪明人就是善于创新,把最复杂的事情变成最简单的事情,让大众容易认识,容易操作,愿意操作。容易认识,容易操作,愿意操作,就会形成气势,有气势就会形成力量,有力量就会形成潮流,形成潮流就会势不可挡。不过,创新,必须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如果忽视这种规律就无所谓创新,无所谓改革。这种创新,这种改革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欲知其详,请听第三讲:刚柔相济,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