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致虚守静,格物致知,保持空寂、灵静的心境,就能推究事物原理,明白了事物原理,就了解、掌握了事物的特性,了解、掌握了事物的特性,就能制订科学治理事物的方案,有了科学治理事物的方案,就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相克相生,因此相克相生也是中华民族处理事务的常规思维。北京现在有座白云观,白云观前面还有座“窝风桥”。白云观对面原先还有座清风寺,现在只见白云观,不见清风寺。其原因就是那座“窝风桥”,据说这与中国文化讲究相克相生有关。清风寺取其“情风”之象,意在利用“情风”吹走白云观的“白云”,为了保住白云观的“白云”,白云观前面修了座桥,就叫“窝风桥”,利用“窝风桥”的“窝风”功能将对面清风寺吹过来的“清风”窝住,清风寺原本利用“清风”克制白云观的“白云”,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白云观里的道士们又修了个“窝风桥”,将清风寺的“清风”窝住了,所以现在只见白云观,不见清风寺。尽管是传说,不一定有几多道理,但是你得承认世间万事万物是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但又相克相生,相辅相成。
老子七十四章写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这一段话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孰敢”写各司其职,就是各干各的事,后为一层写各尽其职,就是尽力干好自己分内的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百姓不怕死,怎么能用死去威胁他们呢?意思是老百姓不怕死,肯定有比死更可怕的事威胁他们。那么比死更可怕的事是什么呢?就是失去了生存之道,活着比死更可怕。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有这样几句话,“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问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要干捕蛇这件事,捕蛇者告诉柳宗元种田交税比蛇更毒,柳宗元感叹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现在老百姓无路可走,活着比死更可怕,你用死吓得倒他吗?老子在七十五章里说:“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百姓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太重视自己的生命,所以百姓不怕死,要想人民怕死,只有给人民以生存的权利,发展生产,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才会厌恶死,留恋生。当人民“贪生怕死”,你再以死相威胁,老百姓才感到害怕!
“若使民常晨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如果百姓一直是怕死的,那么对于那些干坏事的,统治者就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谁还敢干坏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各行其道,让人民安居乐业,人们就忌讳死,忌讳死就会遵守法令,就不会铤而走险,如果有人铤而走险,就抓起来枪毙,以严法纪,人们就会有畏惧之心。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讲统治者要给老百姓以生存之道,老百姓有生存之道,统治者就没有危险。老百姓与统治者要各行其道,老百姓行遵纪守法之道,统治者行发展生产之道,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社会才能太平。这也许是老子的本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决不能仅仅这样理解。“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具有伟大品德的人不专门担任某一种官位,最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某一种事物。既然《老子》是一部经书,经书的意义是虚虚实实。实际是指统治者在百姓不畏死的时候,用死来威胁老百姓是没有作用的,虚的是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各有其生存之道,只有万事万物各行其道,人类社会才会太平,社会自然和谐。
所谓万物各行其道,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分内的事,这就像机械上的螺丝钉,各自固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机械才能保持正常运转。你说我这颗螺丝钉特别有能力我要发挥作用,我要固守两个岗位,要是这样会是什么结果,大家一定可想而知。所谓管理者就像机械师傅一样,将螺丝钉放在应该放的地方,然后将其拧紧。如此而已,切忌越俎代庖。
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揣摩。
屠户与饭店老板,他们都经营肉食。屠户是卖生猪肉的,你到屠户那里买肉,尽管是熟人,或者是朋友,他不会多给你一两,但收摊后,你到他家里赶上吃晚餐,他一定会盛情留你坐下来喝几杯酒。当时,也一定拣好猪肉为你好好地烧上一盘红烧肉,会拣大的、好的夹给你吃。你要是拒绝,轻则认为你讲客气,重则认为你不够朋友,瞧不起他。而饭店老板恰好与屠户相反,你到他店里就餐,点盘红烧肉,他一定按店规给你做这道菜,不会多给你一块,也不会少要你一分钱。说不定肥肉中间还会夹上一两块骨头。要是你临时来了位朋友,或是其他原因需要找他要点生肉拿回家,这时饭店老板会毫不吝啬地为你选块让你称心如意的肉带回家,甚至还不会要你的钱。为什么屠户与饭店老板有如此鲜明的态度呢?一个视生肉为金钱,视熟肉为人情。一个视生肉为人情,视熟肉为金钱。这就是道,各自生存之道,各行各业生存之道,他们各自固守各行业的生存之道。
屠户视生肉为金钱,是因为他经营的是生肉,当下他是站在肉摊子面前,面对的是顾客,他和对面的人在当下是买卖关系,必须按经营之道行事。要是他每位熟顾客都多送一点,他就违反了经营之道,他就不适合干这营生。你也会背后骂他二百五,甚至你还会预言,他这样干下去要不了三两天就会收摊走人。到屠户家里去为什么大盘的熟肉敞开吃,劝你吃,当下,在他家里,他是主人,你是他的朋友,当下你们是主客关系,他要尽主人之礼,行朋友之道。如果这时,他还像卖肉时那么吝啬,不愿多给一点你吃,你会骂他小气鬼,为富不仁。饭店老板恰好相反,你到他饭店进餐,他是饭店老板,你是顾客,熟肉是他的商品,你俩双方是买卖关系,他必须按经营之道,把熟肉当商品卖给你,而他送生肉给你,是把生肉当礼品送给你,行的是朋友之道。所以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都依各自的生存之道生存、发展。“道”就是“本”,按道行事,就是“固本”,“本”固才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屠户、饭店老板根据各自行业的特点经营自己的行当,这就叫做各行其道,努力做好分内的事,这样做才会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大千世界的生存之道有两个元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当下,二是当地。
如当下创业时兴开“夫妻店”,但这“夫妻店”在日常生活中,“当下”“当地”这两个元素,是不容忽视的。
在家里是休闲时间,他们当下是夫妻,行夫妻之道,可以“过从甚密”。那么回到公司,是工作时间,当下是公司领导,他们就不能过从甚密,必须以领导身份处事,庄重、大方、得体,这样能提升公司正气。如果还像家里那样,随随便便,公司就可能是拖拖拉拉、松松垮垮的局面,如果在家里彼此也是庄重、严肃,那么夫妻生活就要问心理医生了。
家庭也是如此,夫妻在内室是夫妻关系,可以拉着手坐在一起窃窃私语,而且中医学认为,每天面对心爱的人亲热地说上十几分钟悄悄话,可以愉悦身心,可以延年益寿。如果夫妻到了客厅,到了餐厅,面对子女,这时身份转换成父子、母子关系了,在子女面前要像个父母的样子,要表现慈祥、善良,如果在子女面前还像在内室那样,人们就认为有几分轻佻了,对子女也有不良影响,现代社会,子女的一些不良习气与父母的行为不能说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是这样,自然社会也是这样!我们以苹果、荔枝为例简单说说这个问题。
这两种水果是人们喜爱的水果,都是大众公认的美味。但是苹果过不了长江,越靠北方的苹果味道越纯正可口,苹果过了黄河,味道、观感就差些了。同属河南省,灵宝在黄河以北,灵宝的苹果就名气较大,驻马店、周口在黄河以南,这些地区也种苹果,观感和味道就不如黄河以北的。
荔枝也是这样,荔枝不但没有过长江,连湖南都过不了。唐朝杨贵妃要吃岭南的荔枝要跑死几匹马,有多少人要巴结杨贵妃,想把荔枝移栽到北方去,一直没能成功。什么原因,“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苹果、荔枝都有各自生存之道,离不开当地与当下。离开了当下、当地,时间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乌桕是中国的一种特种树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移居美国两百多年后却成了入侵植物,将美国原“居民”向日葵、长叶松等纷纷赶走,泛滥成灾。美国人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根除乌桕带来的灾难。后经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得出结论,环境改变后物种成分发生了变化。从科学上证明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人也受地理、气候影响,南方人在南方住习惯了,冬季到北方去就感觉不舒服了。我去年在太原过年,开始去的几天,皮肤干痒,喉咙沙哑,手碰到铁器冒火花。我几个北方的朋友今年夏天到武汉来热得受不了,不仅仅是温度高受不了,还有汗水将衣服粘在身上十分不爽!这就是俗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按老子的说法是“鱼不可脱于渊”。这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各有其生存之道,遵守各自的道才能较好地生存,超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就会有麻烦。
另外,很多传统的东西是不能轻易否定的。最近网上有一个调查,80%的女性对男人不满意。如果有人向男人调查,也许有80%的男人对女人也不满意。现在对婚姻抱怨的人也不在少数,据我分析:主要是婚姻之道的混乱,传统婚姻观念被颠覆了,而新的婚姻观念又没有建立起来。在大多数婚龄青年看来,他们并没有清晰的婚姻观念,有一部分大龄青年是草草完婚的,那么其中必定有婚姻质量不高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