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修身之道,就是四个字,不争不德。不争,不与人争,不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不与人争,就是善与人争,因为不与人争,人不与己争,就是不争而胜。不去标榜自己的品德,就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时时、处处、事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既是和光同尘,也是修炼不争之不德。
《道德经》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水的品德高尚,不是不争,而是十分讲究“争”的艺术,其艺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人与之争,居善地“处众人之所恶”,谁愿意去与之争;二是善于争。选择有利时间(动善时),有充分把握(事善能),建立了无形资源,有了较好的口碑,条件成熟(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作好了以上准备,办事水到渠成,谁还敢与之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不争”,“无不为”是没有人与之争。
宋朝有个“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我们借来说明这个道理。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夺取北周江山后,担心他手下将军势力过大,而心存异端,篡夺他的皇位。他就把大将军石守信等请来赴宴,席间,他对将军们说,“你们为我大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我担心你们有一天拥兵自重,但是我不担心你们会这样做,但我担心的是你们的部下会有一天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被逼无奈而铤而走险。现在我给你们优厚的俸禄,让你们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石守信们听到这里,乖乖地交出兵权,回家做起了有职无权的节度使,花天酒地,颐养天年去了。这个故事人人皆知,但其中的智慧值得琢磨。赵匡胤十分巧妙、水到渠成地夺回了将军兵权,君臣无忧。细细品味有以下四要素,其一,“居善地”,选择了成功的地点(酒席),更关键的“善地”是赵匡胤已是九五之尊。其二是选择了恰当时机(动善时),此时北宋大势已定,就是想不轨,他们几个将军也无回天之力。其三,事善能,抓住关键。石守信等是给赵匡胤龙袍加身的始作俑者,提起此事,石守信等不会不知道不交出兵权的后果。其四是正善治,条件成熟,给人以出路,给人以好的生存空间。这些人跟着赵匡胤“舍生忘死闹革命”,为的就是荣华富贵,现在,让他们心满意足地享尽荣华富贵,尽管有点不情愿,但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所以说赵匡胤这件事做得十分漂亮,达到了君臣无尤的效果。这就是“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故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个人应该有像大海一样“以其善下之”的品质。二是应该以民为贵,用老子的话是“贵食母”。尊重人民,人民就会尊重你。这也是不争的两个必要条件。江海善下之,有谦卑的品德,成人之美,自然不会与人争;百川东人海,天下之水顺流而下,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高歌人海,自然没有人与之争。自己不与人争,人也不与己争。那么天下还有谁与之争?
有这样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一位在朝廷做官的兄长写给老家弟弟的。弟弟盖房子和邻居相争,修书其兄,希望借助兄长的权势来压邻居,而没有想到老兄给他送来这样一首诗。这首诗有三层意思:一是劝弟大度一点,盖房子是千年好事,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二是把眼光放远一点,秦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修筑的,现在长城还在,秦始皇却不见了。三是成人之美,待人以德。弟弟感其言,听兄长劝,最后让邻居三尺,至此邻居也受感动,也退让三尺。这个事例为我们寻常百姓相处提供了很好的教材,遇事想远一点,大度一点,低调一点,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不争而善胜,不与人争,人不与己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们老家有句俗语,也是很有意思。叫做“叫花子争门楼,天亮后是人家的”。这句话极其形象、透彻地告诫我们遇事想远一点。旧社会,叫花子四处乞讨,处处无家处处家,晚上经常在有钱人家门楼前过夜。为了挤占门楼过夜,乞丐之间会经常争吵,这争吵就是为了一夜遮寒避风,天亮后,主人会赶他们走,就是主人不赶他们走,他们也会早早地离开门楼,奔走新的乞讨方向。你说这争门楼有什么意义呢?就是那么一丁点儿利益,就是那么一个短暂的晚上,相互让让又何妨呢?
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放大了看也如乞丐一般,为了生存,四处打拼。往远处想想,就豁然开朗了。同事相处能有几年,夫妻厮守又有几十年?生命又有多少年?这些与人类历史长河相比不也是一个夜晚而已!苏轼在《赤壁赋》中教导我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之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还是想想苏轼的话吧,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何况人的一生呢?那么一点时间用去追名逐利不是太奢侈了吗?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将与天地日月永恒,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羡慕的。况且,天地之间名花早已有主,不是我们的争也无益,是自己的“不召而善来”,所以,一切不要太在意。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利害攸关需要争个你死我活的事。
《道德经》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真正重视美德的人并不去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有美德。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才失去了自己的美德。重视美德的人清静无为,无为是没有私欲,不重视美德的人碌碌多为,多为是为了满足私欲。
介子推的故事发人深省。晋文公重耳在家破国乱之际,介子推陪伴他逃亡国外,在山穷水尽的困境中,介子推上山挖野菜,与晋文公共渡时艰,并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和着野菜一起熬汤给晋文公充饥。当晋文公知道喝进口里的汤是介子推大腿上的肉熬的时,感激涕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厚报介子推。而介子推对此极为平淡,并说作为臣子忠心侍君是应尽义务。当晋文公登基行封大赏时,却遗漏了介子推,母亲劝其将此事公之于众,介子推平淡地说:“我不愿受赏,也就是不想让人知道,现在要公之于众,这不是违背自己的心愿吗?”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一同隐居绵山。晋文公知道这件事后,派人四处寻找,一直未果。最后下令放火烧山,以为这样,介子推为了母亲,就会从大山里走出来。但是当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与他的母亲烧死在一棵大树旁。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来人们又将寒食节与清明节连在一起,以此纪念这位圣人。尽管寒食节、清明节到底与介子推有多大关系,无法考证,但后人已将寒食节、清明节与介子推紧紧联系起来,并以此来表示对介子推的缅怀。
介子推有功不争功,不居功,有德不显德,毅然和母亲一道归隐山林,正因为介子推“不德”,才成就了美德,才成就了万世流芳的美德。
夫妻口角,婆媳不和,妯娌争吵,兄弟相争,同事之间,勾心斗角,这些司空见惯的矛盾都是缺乏胸襟、无容人之量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与人为善、忍让、谦卑品德的缺失。从深层次讲,我们中华民族“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礼教也有负面影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给了你好处,你得有回报。所以,老子鄙视这种礼教,“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崇尚礼的人有所作为却无人响应,于是伸出胳膊拉着别人按礼行事,老子认为这是“下德为之而莫之应”的“不德”表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是有害的行为,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是忠信的欠缺,祸乱的开始。
讲到这里,我们需要作个小结。不争与不德为什么放在一节讨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不争到不德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品德升华的过程,生命意义提升的过程,是尊道贵德的关系。阅读《道德经》第二章“上善若水”,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为百谷之王者”,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从三个方面展示了这个过程。为了阅读方便,将这三章内容抄录在此。
第二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无尤。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为,下德与善仁,言善信,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为之而有以为。……道与德就是生命的坐标,德是横坐标,显示灵魂的升华过程;道是纵坐标,显示生命修炼与净化的过程。
首先,从横向看:
1.“不争”“不德”是“道”的表现,道的作为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违反规律而为,就可以有很大作为。不争就是不与人争,就是善争,不争而胜。不德,就是不显示自己的品德,不显示自己的品德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2.老子从生活中摄取营养,以水“处众人之所恶”、江海“以其善下之”为例,具体表现了“上德”“无为而无不为”的高尚情操。水象征老百姓,大海象征圣人。有水才有大海,有老百姓才有圣人。水“善下之”才使“百川归大海”,才使大海成其为大海。如果人能像大海一样有广阔的胸怀,愿意处民之下,百姓就会如水流人大海一样归顺于你。如能把百姓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百姓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领导。老百姓为人处世也亦然,回忆前面讲的例子就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盖房子不与邻居相争,不但不争,还让其三尺,这就是“善下之”的表现,其结果是邻居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这就是“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次,从纵向看:
1.从老百姓到圣人就是生命之德提升的过程,是灵魂的升华。
水要做到“夫唯不争,故无尤”,江海要做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需要有一个修炼、净化的过程。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是水修炼、净化的过程。老百姓的地位最低所以最稳当,统治者、管理者要建立稳当、巩固的地位,就要寻找比老百姓更低的地位而处之,这有一个修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善下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就是江海,圣人的修炼、净化、升华的过程。所以老子说,“赁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概括起来讲,生命的意义在于悟道,明白了道,掌握了道,生命之德就会“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完美结合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易经》有言,“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宝日位,何以守位日仁,”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的最伟大的宝物是崇高的位置,如何守住地位,用仁爱,如何用仁爱守住地位,老子说,“以其善下之”,善于甘居谦卑之位,“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要想得到百姓的拥戴必须以言语表示对人民谦卑,这样,天下人民才会拥护。
具体讲,不争不德,修身之道就是这两点。不争就是不争地位,不争利益。不德就是不表现自己。不争地位,不表现自己,就是“无为而无以为”,就是效“天地之大德”以帮助万物自然而然的生长的上德。
不争,其主旨在于戒欲,不德,其主旨在于养性。不图名,不图利,见素抱朴,心明如镜,心无所欲,身无羁绊,身轻如燕,心若止水,乐天知命,自由自在。
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滋有味,就在于自由自在,自由自在就在于戒欲养性。人的不自由源于“欲”,其欲太甚,太奢,就会迷失自己,失去自由。而能使人自在的是性情,率性而为就是自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就是率性而为,何等从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率性而为,何等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也是率性而为,何等悠闲!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全付笑谈中”,这更是率性而为,何等坦荡!率性而为,潇洒豁达,宴处超然。人如何活出性情来,其主旨是戒欲,戒贪,戒馋,一句话人生要懂得放弃,做到忘我无私。因为善于放弃,忘我无私,不但能养性,而且能修炼品德。欲知其详,请听第八讲:忘我无私,教你做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