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赛跑
自我经历29:噩梦般的拖延症
我爸是个完美主义者,如他写一封信,会研究每一个措辞,甚至整齐度,揣测每一句话可能会引起的歧义,然后还要确保不写错字、不涂改。在没有电脑的年代,手写书信要不涂改,就意味着要先打草稿,然后誊写。我记得他总是一遍遍誊写到半夜,然后早上起来,都要装信封了,突然又想到漏了一句话,于是再重新来。最后,常常是他想表达的内容都已经过期了,错过了最好的告知时间或者已经没必要的问候,因为对方都出差回来了什么的,他的信还未寄出。
我也有点儿那种毛病,小时候老不交作业,就因为有点瑕疵,觉得不够满意,交不出手,又或者因为前面反复誊写,后面就没时间做了,故而没完成。
我的作业本获了全校作业展评第一名,但是我却是全校欠作业最多的人,备受否定,承受着巨大的自我谴责和周遭不认可的压力。而同学们可能没我写得整齐漂亮,但他们都能按时完成作业,起码不会每天因此受到批评,上学的时光会因此顺利很多。
后来,情窦初开,想给人家男生写封情书,也是一直觉得措辞还不够完美,誊写字迹还不够整洁。都完美了,却又担心对方会不会嘲笑我,最后,还没等我前思后想想清楚,对方都毕业了。哈哈。
一直到大学快毕业,我都没有改掉这个坏毛病,总是做不好的事就干脆放弃不做,只做自己认可和擅长的。这倒也帮助我成了偏科极严重的特长生,但那种因拖欠和自暴自弃而备受怀疑的感觉真的糟透了。
痛定思痛,我恨不得在自己手上刺一行字——不要像爸爸!爸爸这一生有很多抱负,但大多未完成就已错过了时机。我很害怕自己也这样,于是写了个纸条贴在床头,“去做去做,就算做不好也比都没做完好”。
真的改掉这个习惯是工作以后。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令我很快成了加班专业户。严格意义上说,我到上海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外企,外企有很明确的数字考核。我因为做事认真爱琢磨,业绩非常突出,一下子就尝到了快速完成任务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仍追求完美,但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任何营销行为都有一个时间节点的局限,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又快又好地完成的话,那么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先快,再求好,必要的时候甚至不求够好,先完成任务,然后在下一阶段再来修整,不完美地执行远比完美却没执行完好。大部分的时候,都如此。什么都不可能被无限拖延。
他山之石42:微软的快和苹果的精
这可能是乔布斯在和比尔·盖茨最初几年的对决中略占下风的原因。
微软的东西有漏洞,但它总是一边迅速地推出,一边不断地增补补丁来改进,然后“一代”“二代”地完善自己。不精致,但它迅速地占领了市场,一直保持先发优势。
苹果则不同,乔布斯亲自拟写广告词,甚至配音,连字体和排版都力求完美。这种精致虽然很受创意工作者的认同,但苹果很长一段时间都因为价格、推出速度和不兼容性被局限在高端和小众这个范畴。
乔布斯曾被自己一手创立的苹果驱赶和抛弃了10年,这10年他所做的改进之一,除了各种品质依然高要求之外,他显然加快了各代产品的推出速度,并且调整了价格,苹果不再高高在上,它炫目但已经有了各种时限的概念。
如iPhone4S,我个人臆想可能是因为乔布斯这个把生命的全部都献给了理想的人,感觉生命燃烧赶不及等到iPhone5了,他不想错过了人们关注他死讯的这个大好时机再做一波促销。
很多机会的把握,只在一瞬间,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自我营销的很多时机也一样,你错过了这一个时机的表达,对方没有收到你的心意,你们没有建立起最初的沟通,那么谈何改进。不能抓住时机,往往连开始的机会都没有。
有些情况下,先做了再说,就有机会在已建立起来的沟通中逐渐优化,最后达成所愿。
毕竟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不是别的什么人或者事,我们的对手是时间,我们是否能赶在时间之前把握市场机会并及时出击,非常重要。很多企业总在等机会更成熟更有把握,却往往因此错过了时机。
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时间差的遗憾。
他山之石43:柯达的犹豫令它错过了一个时代!
柯达曾有过百年的辉煌。它曾占据过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拥有超过14.5万名员工。
它的辉煌始于技术创新。1880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在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并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那以后,“柯达”也几乎成为摄影的代名词。
1975年,柯达垄断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仅从1900年到1999年,柯达工程师们共获得了19576项专利,这种和时间赛跑的能力帮助柯达在全球市场不断迎来新的成功。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二位的爱克发销量仅有柯达的1/6。直到2002年,柯达的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
在那个阶段,柯达在和时间赛跑的路上遥遥领先。
可惜的是,这种领先的优势和巨大的利润,令伟大的柯达错过了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就是数码时代的来临。
时代已经改变,柯达却迟迟不愿做出及时放弃和转向的决定。最终,这位数码相机的发明者,倒在数码时代的浪潮中。
长于技术创新的柯达,没有在数码技术创新上败给对手,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Steven J.Sasson(史蒂芬·J.塞尚)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但当年的柯达并没有把这项发明放在心上,以胶卷冲印技术起家的柯达,更多地仍在持续推动相机的技术升级,不断推出“制造成本低、携带方便、使用简单”一系列相机产品。
进入21世纪后,数码的巨浪已经带来了全球的产业革命,而柯达作为一家传统胶卷生产厂商,仍迷恋于原有的市场和营利模式,迟迟没有跟进,严重低估了数码摄影发展的速度和趋势。
直到2003年末,柯达才提出“全力进军数码领域”的战略。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有1%。柯达所有的数码相机均为代工生产,因此质量相比日本的佳能、尼康、索尼、松下等其他专业厂商有着不小的差距。
这一切并非柯达不注意科技创新,也不是柯达不懂得世界发展的潮流,而是在自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没有勇气再面对另外一种更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产业革命。柯达选择继续“沉迷于过去的辉煌”,错过了最佳的转型时期,柯达这个巨人倒在技术拐弯处。
2012年1月4日,柯达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通知,由于在过去30个交易日中柯达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无法达标,将面临被摘牌的危险。2012年1月19日,柯达正式向美国地方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创造辉煌百年的柯达公司,在自己131岁生日的时候,让“串起每一刻,别让她溜走”悄然溜走。溜走的不仅是众多人熟悉的“黄色巨人”柯达,还有过去的那种生活方式。
他山之石44:1号店的放弃最优决策思维
近年来,因为在全国各地录制电视节目和旅行游学等缘故,我耗在机场和各种延误起飞的航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为了把这些碎片化和不可控的时间利用起来,我养成了在机场购书阅读和在飞机上写计划书的习惯。
我购买的大多是工具书和哲理书,大多选择能引发我思考、知识面丰富和促进工作效能的书籍。
看到1号店创始人于刚的《放弃最优决策思维》,我觉得是对和时间赛跑在电商行业的重要性的论证。
于总提到,决策的速度对成败的影响不亚于决策的质量,甚至更重要!
他举了两个因为做到了快速决策而让1号店受益的案例,我想借来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案例:三年前,他受一个美国商务模式的启发,一个美国网站每天推出一个深度折扣的商品,吸引了大批的顾客每天来看,黏性极强。于是,他立即和公司合伙人刘峻岭在上班的路上做出了决策,马上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迅速开发、组货、设计市场推广方案,当晚上线“每日一款”,这个成了1号店日后的招牌。
第二个案例:去年,他在微博上看到英国领先的零售商——乐购(Tesco),在韩国地铁站推出Virtual Store(虚拟商店)的创意,并获得戛纳广告节大奖。
这个创意的创新之处,在于借助移动设备(手机),并利用室内定位技术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和特殊折扣服务。具体来说,就是乐购在地铁站的防护墙上安装了显示屏,显示屏上显现的是一个虚拟超市,里面陈列的所有商品都只是图片,貌似灯箱广告。顾客平时在乐购超市的实体店里看到的商品,都可以在显示屏上被轻松找到。他们只要打开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对准每件商品后附带的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码进行扫描,QR码里包含该商品的品名和价格等数据——智能手机中安装的乐购的购物应用程序,就能直接将这件商品放入电子购物车。在顾客通过手机银行进行结算后,所购商品就会在当晚约定时间被直接送到顾客家中。
它和分众的商业模式有相似之处,就是把人们的“无聊等待”转化为“实际购物的时间”。
他想把这个创意复制到1号店,但当时困难非常多,首先要开发系统识别二维码,商品需要重新拍照以提高立体感和清晰度,需要和媒体谈广告位的档期,需要精选商品和决定价格,需要虚拟超市广告的设计和制作等。团队提出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准备,但他感到时间紧迫。他觉得一个好的创意,他能看到想到,对手也能看到想到,创意是现成的照搬就好,现在要比拼的其实就是执行速度。所以,他决定将这个项目的推出时间压缩至三个星期内,并制订了详细的执行计划将广告的档期定在三周后。
最终,这个项目在“北上广”如期推出。上线后,一号店的媒体关注度提升了4倍,品牌关注度提高了近3倍,“掌声1号店”订单数量提高了2倍多。他们将这种模式取名为“无限1号店”。
他总结,在决定决策成效的因素中,决策速度往往成为关键。再正确的决策若没有及时执行,最终都会丧失绝好战机。
自我营销何尝不是如此。在对的时间点,向对的人做了及时的自我推荐,尽管可能漏洞百出,不够完美,但那一瞬间的勇气和行动,却很可能会开启你一生的机遇之门。
自我经历30:精子的冲锋
给大家讲个小笑话:
有一次我在大学里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学生们特别地活跃兴奋,满场子举手的人,时间却很有限。一个一直没抢到提问话筒的红衣男子直接就冲到台上来了,说:“对不起,老师,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所以,请你原谅。”
我说:“冲上来是对的,当年你爸的某个精子也曾做过这样的冲锋和争夺,这才有了你!”全场大笑。
但这其实不是一个黄色笑话,这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责任!就算为了对那个冲锋过争夺过奋斗过的精子负责,你也不可以躺着过一生!
所以,别再反复纠结、比较、考量,没有最正确的答案,如果你不试着去答题,过了交卷时间,你就是零分。
加油,和时间赛跑,及时地推出你想推出的,再慢慢来弥补不足和加强完善吧!
高低起伏皆有戏
在过去十几年的职业生涯里,我很有幸服务过各行业的巨头,有外企,有国企。我服务过各种不同的行业,饮料界的霸主、体育用品的老大、保险业的巨子,饰品、酒、饼干、口香糖、奶粉、汽车、地产,甚至避孕套。这些伟大品牌要么一枝独秀,要么起码也是三名之内。他们都是自我营销的王者。
为他们服务,非常具有挑战性,也很快乐,因为能从中学习到太多的东西。提供服务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迅速成长的过程,服务的时间长了,会发现很好玩的一些规律。
比如,越是颇具规模和国际化的公司,它的诉求反而越简单,而且习惯整合资源分工细作。又如,伟大的民营企业,必有一个伟大的始创人和一批效忠他的人。
企业文化不同,做事的风格也很不一样。广告营销人也细分出很多类型,有风格笃定就吃准一个行业一类客户的,也有变色龙一样见风使舵的。我呢?介于两者之间。
我喜欢挑战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以丰富自己。这个行业非常适合我,做文案、图形、空间结构、概念整合、营销推广,非常有意思,我的那些杂七杂八的才能也都还用得上,它符合我体验各种不同人生的哲学。
把这份工作放到一个拉长的时间轴上去研究,会发现,大部分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都经历过自我营销的挫败,所不同的是,所有成功的自我营销都有一个公共的特点,那就是:高低起伏,皆有戏!
他山之石45:沉沉浮浮,他都是巨人
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是一则绝地反击的营销案例。你会发现,这个魅力人物,哪怕到了最危险已经撑不住的时候,仍有朋友力挺,部属追随。甚至有员工不离不弃,拿出自己所有的钱不说,还另帮着去借,定要助他重新崛起。那是怎样一种虽败犹胜,永远都值得被依靠和寄望的能力?我没服务过脑白金,也没服务过巨人,没机会亲身体验这种魅力。
我只知道,当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词和花2万块搞定的广告片几乎是业内笑话,一度被恶评为中国十大粗制滥造的广告。但就这么铺天盖地的,它奇迹般地创下了12个亿的年度销售奇迹。一夜之间,同样的广告,又成了十大最成功的广告案例之一。这个广告一直被用到现在,版本几易,但它独创的礼品市场概念成了诸多保健食品的学习样板。
再后来,巨人游戏再上征途,史玉柱也成了中国这一时期营销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传奇。
人的一生难免高低坎坷,自我营销不是某个阶段的特殊需求。它该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高低起伏都有戏,它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其次才是活着的技巧。
我想,史玉柱先生一定是那种即使在生意崩盘的低谷,仍保持着旺盛意志力、士气和谋略的人。他的能力仍在,他的斗志仍在,他的信念没有垮,所以,追随他的人、支持他的人就仍在,仍看好他。这种行到最低处仍英雄不气短的境界真的是世上最难得的财富。
一个人在低处的生命态度和处世态度,决定了他未来的高度。
怎样才能“高低起伏都有戏”,始终都能让周围的人保持对他的希望和热忱的那种营销能力呢?
他山之石46:刘翔和他的赞助商们
最有力的营销武器,可以毫不费力地跨越语言、国界、肤色,如音乐和运动,它们能让各种肤色的人迅速填满一个偌大的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