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淇见过徐志摩,我也遇上张爱玲
这本书是以我父亲宋淇为中心的,从我祖父宋春舫说起,此后内容大都关于父亲和他的朋友。现在他们的故事已讲得差不多了,我想以一件小事作结。
徐志摩生于1897年,因空难死于1931年。1924年他在北京大学讲授英美文学,当时我祖父宋春舫也在北大兼任教授,两人得以相识。我在第一章已提及,1926年夏天徐志摩曾访春润庐,恰巧遇见了蔡元培。徐志摩来春润庐时,我父亲七岁;徐志摩死时,他十二岁。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之后定居上海;我父亲也在上海长大。于是我不禁好奇:既然我祖父交游那么广阔,我父亲小时候究竟是否都见过这些文化界名人呢?徐家和宋家既为世交,我父亲又是否知道一些外人所不知道的徐志摩的秘闻呢?
很可惜,父亲从未跟我提起他碰见过蔡元培、徐志摩、陆小曼、林徽音等人。我当时想,也许是他根本没有见过,又或者是他年纪太小,没有印象。但在我父亲过世后,有一天我在遗物中找到三封信的草稿,立即眼前一亮,因为那正好回答了我刚才提过的疑问。那三封信中,一封是父亲写给当时正在编徐志摩全集的梁实秋,一封写给一位“德明兄”,一封则写给某位专栏作者,但信里没有称呼。三封信年份不详,但每封都提到徐志摩的事,尤其以给专栏作者的那一封最为详尽。
在写给梁实秋的信中,我父亲说:“幼时因双方家中时相往还,所以志摩先生可以说是中国作家中给我印象最鲜明生动的一人。后来还继续同徐志摩夫人和他的哲嗣积锴(小时大家叫他的小名’阿欢哥‘)时常来往,并去过他们的海格路范园寓所”。至于另一封写给“德明兄”的信-我怀疑就是曾任《明报月刊》总编的古德明,我父亲因为读了某篇有关徐志摩、陆小曼等人的文章,大概认为不符事实,所以致函编辑澄清--一开始便语出惊人:“我相信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人直接认识文内各人,一是徐志摩的儿子积锴,一是我。”接着他便列举事实证明所言非虚,例如说“张幼仪是我表妹的干妈”,“她来港后,因病得识妇科名医苏季之,二人征得积锴同意结婚。我在玛丽医院开刀时,二人曾来探视我”。信中又忆及他小时候见到徐志摩等人的情景:“我见到徐志摩是在上海我家,他那时已和陆小曼结婚,穿一件蓝色绸袍,很潇洒。我的继祖母患胃癌,每日要抽雅片烟止痛,陆小曼来时往往抽一筒。”“我幼时见过林长民和林徽音,那时年岁太小,毫无具体印象。”
另一封给专栏作者的信,来龙去脉是这样的:那位作者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嫁给徐志摩》-在给“德明兄”的信中,我父亲提及《嫁给徐志摩》的作者署名李悦,我父亲读后觉得有些资料不准确,他为人素来严谨,或许也对辟谣感兴趣,便洋洋洒洒写了十大页纸寄给那位李悦,澄清各项事实。此信第一段就说“我家和徐家是世交,文中各人都见过,所知较翔实”。我父亲既然见过徐志摩等人,他到底知道什么秘密呢?我连忙追看下去,抱着极大期望。但读毕全信,我却有点迷惑,因为我一来不知道他所讲的是否属实,二来即使属实,我也不知道那是否为什么“独家秘闻”。于是我把那封信交给一位友人研究,希望他可以评论一下。再次见面,他竟然告诉我另一个“秘密”。但在转述他的“秘密”前,大家不妨先看看我父亲那封信,想想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全文如下。
10月7日“呢喃燕语”一栏有《嫁给徐志摩》一文,其中有些地方与事实有出入。我家和徐家是世交,文中各人都见过,所知较翔实,故特写此信给作者,请求他略作更正,否则以讹传讹,恐亦非作者本意。
徐志摩为硖石(今海宁市硖石镇)人,其父徐申如是硖石的水厂、电厂东主,还是地主。志摩为独子,故申如很早就为他完婚(1915年徐志摩二十岁),对象是张嘉玢[字幼仪,为张嘉璈公权(曾任交通部长、中国银行元老)之幼妹]由于张嘉璈看中志摩,而且门当户对。张嫁时年方十六,当然没有好好读书。幼仪有男相,在志摩眼中缺乏女性的温柔之美,二人之间谈不到有什么情爱。婚后,志摩北上读书。1918年长子积锴生(现在美,育四女一子),志摩自上海乘轮去美留学。当时知识分子婚后放洋相当普遍,在北大时,曾拜梁任公门下,旅途中为文谈抱负,写信给任公先生报告世界大战情况。在美入Clark大学,得学位,后入Columbia大学研究院,1920年得硕士学位。申如先生希望志摩读经济,将来入银行界。志摩志不在此,醉心文化,对罗素倾倒备至,1920年取得学位后即自美去英剑桥大学从罗素,抵校后始知罗素已不为剑桥所容,只好入研究院为研究生,无法享受学院导师制的传统。同年经要求后,幼仪去英随志摩居剑桥乡下。1921年识狄更生,得随其入所属学院作特别生。同年聆林宗孟(长民,福建闽侯人)演讲,并识其女徽音(时年十六岁),与宗孟成忘年交。(1923年宗孟有长信给志摩,谈及他的一段私情,信中称其女为“宝宝”。)该年秋,幼仪只身赴德求学,志摩随即到柏林,旋返英,又再度怀孕。1922年2月幼仪产次子德生Peter,3月由吴经熊、金岳霖二人作证,徐和幼仪协议离婚,理由是“没有爱情,没有自由”。徐的双亲同情幼仪,不忍其离家,认为寄女。其后幼仪曲尽孝道,奉翁姑同居上海海格路范园,姑在志摩失事前去世,申如得享晚年。积锴在交大毕业后去美深造,后居纽约,由幼仪为其完婚,有四女一子。1923年梁启超有长信劝志摩,毋沉迷于理想主义。志摩回信,云:“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幼仪为人厚道,自德留学后,才华毕露,精明干练,为难得一见之人才,其后曾任女子商业银行行长。1925年Peter夭折。
在这事件上,志摩颇像雪莱。雪莱二十岁时与其同学之妹Harriet私奔,产子后,感情有变,提出分手,并愿认其为妹。Harriet时年十六岁,而雪莱是贵族,又是牛津大学生,生得风度翩翩。但雪莱是爱情至上主义者,三年后得识Godwin (哲学家)之女Mary,又与其私奔欧陆,Harriet自杀而死。雪莱遂与Mary正式结婚。雪莱后在意大利乘船不慎死于水,年仅三十;志摩乘机自南京北返,飞机不慎雾中失事撞山而毁,死于山,年仅三十六。雪莱为十九世纪大诗人之一,志摩在这方面的造就不如他,但开辟新诗领域,创新月派,影响之大,又超越雪莱。志摩是否无意之间受雪莱影响,不得而知。
关于徐志摩和林徽音的事。徐初见林是1921年在伦敦,时林为十六岁,当时父亲在场。此事唯一资人疑惑者,即为翌年徐向幼仪提出离婚。然揆之以常理,林年十六,虽早慧,并亦不致早熟到与慈父之友人有爱情之表示之可能。况徐当时身分为有妇之夫,即使一见钟情,亦必知所遏制,不至于有任何露骨表示。林长民国学奇佳,为民初名书法家之一,与梁启超为至交。致志摩长函中说得宝宝(即徽音)来信(1923年8月),如二人有什么纠缠,信中不会仍公然提及。1925年8月林偕陆小曼与志摩同游宫湖,林后书东坡诗轴赠陆,同年12月林死于乱军中。1926年2月徐在哀悼林一文中有云:“最可怜是远在海外的徽徽……”从来往和口气中,看不出二人有过一段情史。林徽音之患肺病是在识徐之前,并不是因为嫁徐不遂,从此郁结于心,患了肺病。犹如林黛玉之有肺病,并不是因为作不成贾宝玉的太太。林和梁思成的关系,想亦是双方是世交,得到父亲的首肯和鼓励。1921年林在英时,梁思成是否也在英留学,一时查不出来。据可靠传说,梁因林之故遇车祸意外,故不良于行,如此则林更无他向之可能。1924年劝学社(发起人为蔡元培、林宗孟等人)聘请太戈尔来华,由徐志摩任代表去上海迎接,招待并任翻译,同游西湖,然后同去北京。共作六次公开演讲,俱由徐任翻译,一次在天坛草坪上登台演说,由林徽音搀扶。后为太戈尔庆祝生辰,赠名画和名瓷,典礼由梁启超主持,余兴为上演太戈尔短剧,由林饰公主,张歆海饰王子,徐饰爱神。这是林徐二人接触较多的一次,但徐有任务在身,陪太戈尔去太原、汉口、上海,并同去日本。同年,徐初识陆小曼,在太戈尔来华之前或之后,无法查证。
林徽音和梁思成同去美国留学。1927年林得建筑学学士,耶鲁大学戏剧专科毕业,梁则得建筑学硕士,学业有成,遂于12月订婚。1925年林宗孟遇难,其女在海外,想即指在美读本科。二人同修建筑,可谓志同道合。林时二十三岁,梁二十六岁。1928年3月二人在加拿大结婚。婚后大概在清华大学任教,因清华有工学院,而清华在西郊,空气清新,对林病体相宜。林曾于朱光潜主编之《文学杂志》上发表《梅真和她们》舞台剧,仅三幕,第四幕未及列出而杂志因中日战争爆发停办。闻其后有学生团体拟上演,托人请求借第四幕,已蒙许诺,亦因战事未成事实。金岳霖亦在清华任教,为名哲学教授。至于林的卧室“一直挂着徐志摩坠机的相片,梁思成大怒”,恐是想当然耳之传说,不敢确定。观乎徐逝世后四年林所撰悼文,主要谈他的诗,当然颇为惋惜,然亦止于此,不带丝毫感情。林身体一直不好,《文艺青年》等她的作品,望眼欲穿,始终未见,《梅真和她们》也未见单行本。大陆易手后,林死得较早,大概是肺病,因特效药尚未发明,梁则为名教授,名建筑师,名字常见报,想亦已逝世有年。总之,徐林二人的事,最多只能说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徐婚变的内情,梁实秋已慨乎言之,各当事人均讳莫如深。二人并非夙世姻缘,最多是一段文坛的小插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