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63年1月24日张爱玲又写:“Mae:我一再请你千万不要为不常写信抱歉,你的每天生活情况我有什么不明白的?Stephen累倒了也在意料中,那次收到他的SOS(紧急求救)时我就担忧,听上去工作太紧张,所以这几个月我一直为迟迟未交卷而内疚,但是非酝酿一个时期不可,只好屡次连想一两个星期又搁下来。电懋不知对《真假姑母》剧本有兴趣没有?”
由此可见他们在那段时间是有书信来往的,而且还维持着剧本工作关系。
我不知道我父母当时回信给张爱玲时说了什么,因为要到1966年我父母才开始去影印店把自己的信留底。但在1963年1月24日张爱玲的信上有父亲自己手写的注:“2月22日寄去支票美金788.88。”2月27日张爱玲回信:“剧本费收到了。目前电懋的复杂情形可以想象一二,希望没有为这回事有什么unpleasant mess(不愉快的麻烦)。”
张爱玲信中说的《真假姑母》剧本,故事脱胎自英国话剧《真假姑母》,粤语谐星梁醒波主演。里面因为南北文化不同,出现反串、误会、博懵(粤语,意为占小便宜)、谎言……电影公司见当时《南北和》《南北一家亲》卖座,便索性将《真假姑母》易名为《南北喜相逢》。
但奇怪的是,张爱玲交稿收钱后就没有再提起《真假姑母》。一般来说,剧本通常需要大量修改,但这里身为编剧的张爱玲却似乎可以置身事外。更奇怪的是我父亲有一份简历,其中列出了三部他写的电影剧本,除了《有口难言》《南北和》外,还包括了《南北喜相逢》。父亲的成名作是《南北和》,由他来修改《南北喜相逢》自然驾轻就熟。另外邓小宇在《无伤大雅的娱乐小品》(《张爱玲电懋剧本集》)中写道:“梁醒波的至强项是‘爆肚’。他最拿手不按常理出牌,喜欢即兴,随时在现场兴之所至,或灵机一触就擅自更改对白,所以一有梁醒波出场,他念的对白往往与剧本所写的完全不同……梁醒波的‘爆肚’盖过张爱玲原来的对白,又或者我们击节赞赏的某些gag(插科打诨),竟与张爱玲无关。对张迷来说,可能不是味儿,但却是事实。”
《南北喜相逢》现在署名是张爱玲编剧,但是当中有谁参与、各自写了多少,我就不清楚了。
遗嘱与去世
现在我来说说张爱玲的晚年,因为外面实在流传着太多错误的信息。我手边有几十本张爱玲的传记,有些内容错得非常离谱。通常来说,这些传记的作者都是互相参考,结果一个弄错,其他人都跟着犯同样的错误,以讹传讹。我不是一个“辟谣控”,我没有恒心天天去澄清、改正每一篇有关张爱玲的新闻报道、微博或论坛帖子,但有些话却不得不说,因为事情已经对张爱玲以及她的友人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夏志清出版《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后,一些报章以“生活拮据”“生活狼狈不堪”“像狗一样工作”来形容张爱玲的晚年。如果到了这个地步知情者还不回应,这些就会被当成事实。
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比华利山立了一份遗嘱,在法定公证人与其他三位证人面前宣誓完成,一切依照当地法律。遗嘱很简单,只有三个事项:
“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第二,遗体立时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
1992年2月25日,她把遗嘱原本和一封信寄给我父母。这封信的开头很婉转,说托了李开第(张爱玲姑丈)处理大陆版权,需要去文具店买授权表格,顺便买了遗嘱表格。以前由于遗失了证件,所以一直不可以办这些公事,最近补领了公民证就可以办授权与立遗嘱了。然后她跳到下一句:“现代医疗费是一个无底洞。”她又写:“如果我的钱有剩,那么,(一)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如关于林彪的一篇英文,虽然早已明日黄花。(《小团圆》要销毁)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二)给你们俩买点东西留念。即使有较多的钱剩下,也不想立基金会作纪念。”其实张爱玲想表达的是,她知道我父母的身体都不好,叫他们拿钱去用,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所以变得吞吞吐吐的。
林式同是谁?张爱玲如此介绍:“他本来是土木工程师,因为此地不景气,要回大陆谋发展。他太太是日本人,不去,还住在这里,他预备两头跑。”林式同是庄信正在美国大学时期的同学。庄信正是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与张爱玲是朋友,曾编《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庄信正当时在纽约,林式同在洛杉矶,而张爱玲也在洛杉矶。当张爱玲需要帮忙的时候,庄信正就让林式同去帮忙照顾一下。林式同未必知道张爱玲是谁,也没看过她的文章,只是受朋友所托来照顾张爱玲罢了,比如张爱玲要找新的居住地方,林式同就给予帮忙。
什么是遗嘱执行人?一个美国人生前可以立遗嘱,但不一定要这样做。如果没立遗嘱,遗产归配偶;配偶不在,则归子女;没有子女,则归父母;父母不在,则归兄弟姊妹;没有任何直系亲属,则充公。如果另有想法就要立遗嘱说明如何处理自己的身后事。立好遗嘱后可以指定一个遗嘱执行人来执行,但也可以不要。以我为例,我已经立了遗嘱,我会把我的东西交给我最亲的人--我姐姐宋元琳,但我没有委任遗嘱执行人。我告诉姐姐我的遗嘱放在哪里,如果我过世,我姐姐会拿着我的遗嘱到法庭申请做遗产继承人,法庭会委派一个遗嘱执行人--通常是一个专门办理遗产的注册律师,依照法律来执行我的遗嘱要求。
正常情况下,遗嘱执行人在立遗嘱者过世后会执行遗嘱里面的要求,实际上只不过是去找律师代办,因为有关工作都需要专业资格与知识。也有一个可能是,遗嘱指定了执行人,后来那个人没有履行义务,理由很多,可能是他先去世,或他身体健康不允许,或他们闹翻了(如夫妇离婚)。在这种情形下,遗产继承人也可以向法庭申请另外委派一个遗嘱执行人。
林式同是张爱玲晚年接触最多的人,庄信正建议他把自己所认识的张爱玲,尤其是她在洛杉矶晚年的生活状况叙述出来,让大家了解。最后他在1995年11月写了《有缘得识张爱玲》一文,收录在1996年4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的《华丽与苍凉--张爱玲纪念文集》里。此书主要是纪念张爱玲,找与张爱玲有关系的人来写纪念文章,我父亲当时身体不好,只重发了1976年的旧文《私语张爱玲》。其他作者包括夏志清、庄信正、於梨华、苏伟贞、水晶、王德威、朱西宁、张小虹、杨照、蔡登山等。
林式同在《有缘得识张爱玲》里写道:“1992年2月17日,张爱玲寄来一封信,里面有一份遗嘱。”遗嘱里面提及的宋淇夫妇他没见过,并没说明联系方式,该如何联络?信中还写着,如果林式同不肯当遗嘱执行人,张爱玲会另请他人。林式同起初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将信搁在一边,没再答复她。对张爱玲来说,林式同没有回音就等于默认。之后双方再也没提起这件事,权当默认。根据上面所说,他同意与否其实影响不大。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家中逝世了,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当时警察从房东那里得到林式同的联系方式,给林打了电话。“这是L.A .P.D (洛杉矶警察局),你是林先生吗?张女士已经去世了,我们这儿调查一下,请你二十分钟以后再打电话来,我们在她的房间里,你有这儿的电话号码。”警察局要证实他与张爱玲是熟悉的,不然不会有她的电话号码。
下午3点左右,林式同携着遗嘱副本赶到张爱玲住所。在公寓门外,一个女警察拿出一个手提包交给他,里面装满信件及文件,同时交出一串钥匙。殡仪馆的人来取遗体送给法医检验,然后拿出一张纸让林式同签字确认死者。林式同认为他没有看到张爱玲的遗体怎么可以签字,于是警察放行,让他进了房间。当时先是房东看到张爱玲的遗体,随后报警,林式同也来了,殡仪馆的人最后让黑厢车运走遗体。林式同写道:“她要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遗体。自她去世至火化,除了房东、警察、我和殡仪馆的执行人员外,没有任何人看过她的遗容,也没有照过相。”所以真正看到张爱玲遗体的就只有这些人,其中只有林式同写过回忆文章。那就是说,某本张爱玲传记如有与此相互抵触的说法,就应当是灌水成分偏高。
林式同在文中写道:“张爱玲是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去世的。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脚都很自然地平放着。她的遗容很安详,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灯在房东发现时还亮着。”
林式同描写房子:“门旁靠墙放着那一张窄窄的行军床,上面还铺着张爱玲去世时躺的那床蓝灰色的毯子,床前地上放着电视机、落地灯、日光灯,唯一的一张折叠桌倚在东墙近门的地方,厨房里搁着一把棕色的折叠椅,一具折叠梯,这就是全部的家具了。”又写道:“对门朝北的窗前,堆着一叠纸盒,就是写字台,张爱玲坐在这堆纸盒前面的地毯上,做她的书写工作。”
现在看看传记作者们是怎样写同一件事的。最直接简单的办法是像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和刘聪(《在这个世上我可以投向谁》,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那样,他们引用了林式同的原文,所以没有相互抵触。其他传记作者又如何呢?现在看看。
宋明炜《张爱玲传》(香港花千树,2001年):“(警察)发现她平躺在卧室的地板上,已经死去。房间里的空调打开着,她的身下铺着一条精致的地毯,她躺的姿势看上去非常舒适,面容也十分安详。”
清秋子《爱恨倾城小团圆》(京华出版社,2009年):“张爱玲躺在房间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溘然长逝。她穿旗袍--是一件赭红色的旗袍。身下垫着的是一张灰蓝色的毯子。”
叶伟《风华是一指流砂》(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1995年中秋节,一个团圆的美好日子。美国洛杉矶的一间公寓里,房东发现,一个几天没有出现的租客:一个中国老太太,死在了自己的房间里。她躺在地上,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
于青《张爱玲未完》(花城出版社,2011年):“‘公寓经理’用自备的钥匙打开房门。只见老人安静地躺在地毯上,盖着精致的毛毯,像是睡着了。再仔细一看,老人早已去世。墙上的空调机还开着,唯一的家具--那张岩石桌子的桌面上摊开着一部尚未完稿的长篇小说:《小团圆》。”
潘飞《永远的张爱玲》(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房东’用备用的钥匙打开了老人的房门,只见老人静静地躺在她喜欢的地毯上,身上搭着一床精致的毛毯,安详地睡着了。”
西岭雪《西望张爱玲》(东方出版社,2007年):“她死得相当安静,仿佛只是睡着了。衣衫整齐,神态安详,躺在门前的一方蓝灰色地毯上,身边放着装有遗嘱的黑皮包--她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而且,她穿的,仍是旗袍,赭红色的旗袍。”
任茹文、王艳《张爱玲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洛杉矶警署的官员打开了张爱玲公寓的门,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无法形容的凄凉的画面:一位瘦小、穿着赭红色旗袍的中国老太太,十分安详地躺在空旷大厅中的精美地毯上,桌子上,有一沓铺开的稿纸,有一支未合上的笔。”
白落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张爱玲穿着赭红色旗袍,安详地躺在空旷大厅中的精美地毯上。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手脚自然平放,她是那么瘦弱,那么孤独,又那么平静,那么傲然。她的房舍真的很简单,洁白的墙壁没有任何装饰品。狭小的桌儿上,还有几张散落的稿纸,以及一支笔。一个手拎袋里,装着几篇散稿,还有一部永远不能完成的手稿《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