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1.下元虚冷:睡中遗尿,醒后方觉,一夜1~2次或更多,面色白,智力迟钝,较大儿童能主诉神疲乏力,肢冷形寒,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而频,或伴有头晕,甚者见肢冷畏寒,蜷卧而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温肾固涩。
步骤1.补肾经300次。
步骤2.推三关300次。
步骤3.揉外劳宫300次。
步骤4.按揉百会100次。
步骤5.揉丹田100次。
步骤6.按揉肾俞100次。
步骤7.擦腰骶部50次。
步骤8.按揉三阴交50次。
2.肺脾气虚:睡中遗尿,尿频量少,面色无华,气短自汗,形瘦乏力,食欲不振,或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固涩。
步骤1.补脾经300次。
步骤2.补肺经300次。
步骤3.揉外劳宫300次。
步骤4.按揉百会100次。
步骤5.揉中极100次。
步骤6.按揉膀胱俞100次。
步骤7.按揉足三里50次。
3.肝经郁热:遗尿,溲黄短赤,频数不能自忍,性情急躁,手足心热,夜间啮齿,面赤唇红,口渴喜饮,甚或目睛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肝泻热。
步骤1.泻肝经300次。
步骤2.泻心经300次。
步骤3.补脾经300次。
步骤4.揉上马300次。
步骤5.揉三阴交50次。
步骤6.揉涌泉50次。
注意事项:
适当增加营养,并注意休息,临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饮水,少吃或不吃流质食品;夜间入睡后,家长应定时叫其起床排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家长和稍长患儿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情绪,家长更不能打骂和歧视。
小儿夜啼
1.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经常啼哭不眠,民间俗称“哭夜郎”。有的患儿阵阵啼哭,哭后仍能入睡;有的啼哭不已,甚至通宵达旦。患此症后,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本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
本病诊断应排除因肠套叠、腹泻和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啼哭。
操作方法:
脾脏虚寒:夜间啼哭,睡喜伏卧,四肢欠温,食少便溏,神怯困倦,痛时屈腹,啼哭声软,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指纹淡红。
治疗原则:温中健脾。
步骤1.补脾经100次。
步骤2.摩腹5分钟。
步骤3.揉中脘300次。
步骤4.推三关100次。
2.心经积热:夜间啼哭,喜仰卧,见灯火则啼哭愈甚,且伴烦躁,面赤唇红,心神不宁,哭声粗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脉数有力,指纹青紫。
治疗原则:清心导赤。
步骤1.清心经300次。
步骤2.清小肠300次。
步骤3.清天河水300次。
步骤4.揉总筋300次。
步骤5.揉内劳宫300次。
3.惊骇恐惧: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惕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脉象、唇舌多无异常变化。
治疗原则:镇惊安神。
步骤1.推攒竹30次。
步骤2.清肝经300次。
步骤3.揉小天心100次。
步骤4.揉五指节50次。
4.乳食积滞: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
步骤1.清补脾经(先清后补)300次。
步骤2.清大肠300次。
步骤3.揉中脘100次。
步骤4.揉天枢100次。
步骤5.推下七节骨100次。
步骤6.揉脐5分钟。
步骤7.摩腹5分钟。
注意事项:
平时注意居室安静,以免患儿受惊吓;脾寒者注意保暖;心热者切勿过于保暖;患病期间食用易消化食物。
小儿佝偻病
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尤以6~12个月的婴儿发病率为高,大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脾虚亏所致。其临床以骨骼生长发育障碍、肌肉松弛、易惊、多汗等为特征,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婴幼儿钙磷代谢失常和骨组织钙化不良所致。
操作方法:
1.脾胃虚弱:皮肤苍白,面色少华,发稀色黄,枕部脱发,头颈多汗,胃纳不佳,肌肉松软,四肢无力,不能挺立,形体消瘦或虚胖,腹部膨大,大便溏薄,头颅骨软,囟门久不闭合,神情呆滞或烦躁不安,夜啼,易惊,夜寐不安,脉软无力,舌质淡白。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
步骤1.补脾经300次。
步骤2.补胃经300次。
步骤3.运水人土300次。
步骤4.运内八卦100次。
步骤5.推三关300次。
步骤6.揉中脘100次。
步骤7.捏脊9遍;
步骤8.揉脾俞100次。
步骤9.揉胃俞100次。
步骤10.按揉足三里50次。
步骤11.摩腹5分钟。
2.肾气不足:虚烦,多汗,面色白,夜惊神疲,形瘦骨立,头颅方大,囟门迟闭,肋骨串珠,腹膨胀大,表情呆滞,动作迟钝,数岁不语,或语言不清,齿生过缓,立迟行迟,毛发萎弱,甚至秃发,形体瘦削,鸡胸龟背,下肢出现“O”形或“X”形的弯曲,发育迟缓,骨骼明显畸形等,苔少质淡,脉迟无力,指纹淡。
治疗原则:补益肾气。
步骤1.补肺经300次。
步骤2.补肾经300次。
步骤3.补脾经300次。
步骤4.推三关300次。
步骤5.揉百会100次。
步骤6.摩腹5分钟。
注意事项:
佝偻病患儿应注意起居饮食,纠正偏食偏嗜等不良嗜好;日光浴是预防本病的好方法,孕妇、哺乳母亲和婴幼儿都宜常晒太阳;婴幼儿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在1小时以上为宜;体弱多病的孕妇,早产儿和佝偻病高发地区婴幼儿,可在冬春季节补充维生素制剂;多吃富有维生素D的食物,如肝类、牛奶、奶油、鱼卵、蛋黄等,配合捏脊效果更好。
小儿肌性斜颈
病证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原发性斜颈,民间俗称“斜头”“歪脖”。本病与产伤、孕时胎位不正或胎儿过大活动不利及产时头位不正有关。孕时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或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导致肌肉挛缩,或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从而造成斜颈。此外,还有部分患者与先天性遗传缺陷、肌内感染性炎症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是以患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征。本病早期推拿治疗疗效较佳,但如果病程超过1年,且畸形明显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操作方法: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步骤1.操作部位以局部为主,患儿取仰卧位,医者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硬结处做捏揉法5~10分钟。
步骤2.自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做推揉法10分钟。
步骤3.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操作数次。
步骤4.双手托住患儿头部向患侧转动,反复操作数次。
注意事项:
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家属可经常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做被动牵拉伸展,或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都有利于纠正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