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年七月二十七日
钓鱼城下原本应当重伤蒙古大汗蒙哥的炮弹,被神迹挡下。随后现身的神明,为蒙古人展现了真正的神迹,蒙古铁骑从此获得了神恩加賜,天兵护佑。从此遵照神谕,挥师西进,将所到之处扫荡一空,血流成河。西方世界从此再无安宁,千年的信仰毁于一旦,伫立的城堡化为废墟。
但这如此虚幻的一幕,终将化为泡一样,过度膨胀的游牧帝国终将分崩离析,历史的轮回中将告诉那些妄图篡改的人,天命不可违也。
1258年蒙古大汗攻打钓鱼城遇险,被天降神迹所救。“神灵”降世,对蒙古大汗传下神谕,敌在西方。授予蒙古人神恩加护,全军备战,只为消灭亵渎“神明”,西方的宿敌。(世界历史的拐点)
1260年蒙古大军集结开拔,大部分蒙古骑军以及仆从军队随军西进,按照神谕去进攻那片未知的西方沃土。只留下少部分军队继续攻打已是残喘之际的南宋小朝廷。
自从蒙古大军离开之后,已经被蒙古人的进攻压迫的喘不过气来的,南宋小朝廷终于在此喘了一口气。尤其是自1236年起到1260年被被蒙古铁骑蹂躏近25年之久的川蜀地区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安宁。原本作为宋朝后方基地的川蜀地区,拥有人口1200万之众,如今仅剩不到200万。
即便是蒙古大军大部离开仅留了一小部分军队,但疲惫不堪的南宋小朝廷依然是不堪重负。在长达26年的蒙古攻宋之战中,南宋精锐尽损,国力耗尽,百姓民不聊生。除去外部强敌,南宋内部土地兼并严重起义不断,朝堂淤浊,已然到了倾覆之际,内虽有中兴之臣,却无回天之力。
1262年,在蒙古大军离开的第二年,少量的蒙古铁骑,依旧统治着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那里的蒙古人,实行残暴的民族政策,对于那里的女真人和汉人,进行着残酷的剥削。虽然这是他们一贯做法,但在失去蒙古高层的压制后,这些蒙古铁骑就更加的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即便是那些协助蒙古人的当地的名门大族,也无法幸免。
一时间,北方民怨四起。对于蒙古人积怨已久的百姓,在金朝贵族残余和大地主阶级的号召下,开始了有目的有组织的,对蒙古人进行袭击和报复。虽然规模较小,但也隐约呈现星火之态。在这之后,整个北方的蒙古人也陷入了长期而漫长的镇压战争中。
而在同一时间南宋,由于蒙古帝国留下攻打宋朝的蒙古铁骑过少。蒙古军队的攻势由原来可怕的蒙古灭宋战争,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剽掠,中原国家的掠袭战。
由于蒙古帝国攻势的转变,使南宋得到两年宝贵休养生息的时间。但由于蒙古帝国攻宋时间之长,破坏力之大,整个国家已经处于一片惨败不堪的状态,尤其是川蜀地区的破坏,使南宋失去了大量的人口和粮食来源,国内甚至开始爆发饥荒。
在失去了蒙古帝国这个强大的外部压力后,整个国家的凝聚力直线下降,国家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起义不断。朝廷军队与各地起义军的战斗,更加剧了国家的动荡和对生产的破坏。
而此时南宋朝廷内部的主和派和主战派,也围绕着北伐与中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主和派占据了上风,并在理宗皇帝的斡旋下制定下以北伐为辅中兴为主的朝廷策略,史称“景定新治”。
内容:对内安抚民心,镇压起义,修复川蜀地区的栈道,恢复交通,迁移无业游民和破产的农民进入川蜀地区恢复生产,遣散部分民团恢复生产。
对外收复失地,尤其是重建和收复川蜀地区的众多险要隘口,强化山城防御体系收复青图城,堵住蒙古铁骑南下的缺口。以来确保,川蜀地区免受蒙古军队劫掠,使其恢复后方生产基地的作用。
由于大理陷落,安南反叛,如今南宋面临两面对敌,但由于蒙古大军撤走,使两淮荆襄地区的防御压力骤减,使南宋可以够分出更多的兵力去防守中西部地区。
至此,南宋开始了短暂的“景定中兴”。
1266年,经过了四年的休养生息,南宋内部趋向稳定,各地的起义和匪患也得到了一定的治理和镇压,并且南宋对各地的百姓进行安抚,下调农时恢复生产,稳定民心。对外修整战备,收复失地,并且重新修复了,为了阻挠蒙古军队入侵而烧毁的栈道,强行征调了大批的游民迁往川蜀地区。
在此期间,经朝廷的授意下,川蜀地区的宋军趁蒙古侵占区的蒙古守军军力薄弱,主动发起了数次大规模的进攻。在进攻的宋朝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成功将之前被蒙古军占领的青图城一带收回。并且一路攻打至米仓山,米仓道附近,沿汉水向西扫荡,收复金牛道。然后,一路北上收复汉中、阳平关,史称“汉阳大捷”。并推进至略阳、武休关一带,彻底扫清了川蜀地区的蒙军势力。但由于朝中狭隘之人和主和派的极力反对,以及北伐军损失较为严重,军队疲惫。南宋朝廷只得见好就收,以防止更大的损失,并且为了避免更加激怒蒙古人,招致更为可怕的报复,南宋朝廷还责令北伐军,主动退出略阳、武休关一带。
至此,南宋四次北伐中,第一次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北伐,以南宋完全收复川蜀地区,将境内蒙古势力彻底扫荡一空的胜利而告终。但由于南宋高层对局势判断错误,南宋就此失去了北进的最好时机。
而在同一时间的黄河以北地区,相对于南宋的休养生息和北伐,这里的情况则显得更加混乱。
时间回到过去
自1262年起,北方诸地就开始出现零星的反蒙浪潮。到1264年,北方各个地区百姓,因为不堪蒙古人残暴的统治和剥削,无论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都开始拿起武器,在一些地主和残余王朝贵族的号召下,公开反抗蒙古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北方大起义。
而自1262年起,蒙古人就已经开始对反抗者进行镇压,并对袭击者以及其家族展开血腥的报复。但是由于蒙古人在北方的主要军事力量锐减,缺乏高层协调,各自为战。无法对起义反抗进行有效的镇压。再加上其手段,血腥残暴,致使更多的民众加入了反抗浪潮,起义和反抗的规模愈演愈烈。
时间到1266年,在北方已经形成了四支大型的起义军队。他们分别为:以金朝贵族残余为首的高平军,他们推举据称是金哀帝后裔的海州王作为起义领袖。以北方汉人刘辉河,为首的镇松军。以原南宋人吕宪昌,为首的汝州军。以反叛蒙古人的潼关叛将汪存续,为首的关中军。至此,北方大起义,四大庭柱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