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与弹药是并列的,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依托的。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现代战争中,其中的“草”换成“弹”更为合适。武器的发展与弹药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武器先进了,必然要催生出相应的先进弹药。
枪弹——枪的孪生兄弟
枪弹是枪械威力的最终体现,因为枪弹的性能除直接影响武器的威力外,枪弹的结构尺寸及膛压大小对武器结构亦有很大的影响。枪弹是枪械在战斗中用来攻击或防御,致使目标直接遭受损害的弹药,也是各类武器中应用最广、消耗最多的一种弹药。
弹是枪的延伸
现代军用枪弹主要用来杀伤有生目标,也可用来摧毁轻型装甲车辆、低空飞机、军事设施等目标。为了使部队所装备的各种枪械能对不同的目标进行射击,就需要大量各种不同用途的枪弹,所以枪弹的生产和补给在战争中是很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枪弹的进步,在现代战争中,各种枪械仍然是其他武器难以替代的装备之一,枪弹的作用也就不容忽视。
手枪弹:供手枪发射使用。其中某些兼供冲锋枪发射的,因此称之为手(冲)枪弹(如51式7.62毫米手枪弹)。目前军用手枪弹的口径主要有5.45毫米、5.8毫米、7.62毫米、9毫米、11.43毫米和12.7毫米等。
步枪弹:供步枪发射使用,其中某些还兼供机枪发射的,故称之为步(机)枪弹(如53式7.62毫米枪弹)。目前军用步枪弹的口径主要有5.45毫米、5.56毫米、5.8毫米及7.62毫米等。
大口径机枪弹:供大口径高射(重)机枪等武器发射(如54式12.7毫米枪弹)。目前主要有12.7毫米、14.5毫米等。
其他枪弹:供射击比赛、射击运动、防暴等武器发射使用。
弹伴随着枪发展
枪弹的发展是与枪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7世纪,瑞典人发明了将弹头与发射药一起装在纸弹壳内的定装式枪弹,从而简化了装填。
1807年,英国人发明了以雷汞为击发药的击发火帽。
1849年,在法国出现了一种中空长圆柱尖头弹丸。1855年,英国制造出金属弹壳,进一步改善了弹壳的闭气性能,提高了弹头初速。
19世纪80年代末和19世纪90年代初,由于无烟火药的采用,不仅为减小枪弹口径、提高枪弹性能奠定了基础,而且枪弹普遍改为被甲式,即将铅心装入黄铜、钢制被甲内。
19世纪末出现的后装枪定装式步枪弹,仅就结构而言,主要是被甲式圆头弹头,即带弹头壳的弹头,如意大利的6.5毫米步枪弹、德国的7毫米毛瑟步枪弹、瑞士的7.5毫米步枪弹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促进了大口径机枪用穿甲弹、燃烧弹、爆炸弹、穿甲燃烧弹的发展。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苏等国为了简化弹种,还研制成功威力和尺寸介于手枪弹和步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
20世纪下半叶,枪械及枪弹开始小口径化。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定美国T65式7.62毫米枪弹为标准枪弹,实现了北约各国步(机)枪弹药的通用化。1958年,美国开始试验5.56毫米小口径枪弹。1974年,苏联也正式定型列装了使用5.45毫米枪弹的实用枪弹。
近30年来,枪弹的发展较为活跃。各国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研制新型枪弹,如双头(多头)弹、无壳弹、箭形弹、塑料弹壳埋头弹、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火箭枪弹等,使枪弹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口径、多弹种的大家族。
目前,世界各国列装的枪弹种类繁多。手枪弹的主要口径有7.62毫米和9毫米,以9毫米最为普遍,还有5.45毫米、7.63毫米、7.65毫米、10毫米和11.43毫米等。步枪弹中,除使用广泛的7.62毫米口径外,5.56毫米和5.45毫米是当今两种重要的制式弹口径,北约和亚洲一些国家多采用5.56毫米口径,前华约国家则采用5.45毫米口径。大口径机枪弹主要是12.7毫米和14.5毫米两个口径,北约各国多为12.7毫米,前华约国家却是12.7毫米和14.5毫米两种口径并存。
美国现装备的主要是帕拉贝鲁姆9毫米手枪弹、柯尔特11.43毫米手枪弹、M193式5.56毫米步枪弹、M855式5.56毫米步枪弹等。
炮弹——战争之神的神力所在
火炮,素有“战争之神”的美誉。而“战争之神”之所以是“神”,正是因为炮弹家族的强力支持。
炮弹是如何成为“神”的
常规的炮弹通常是由弹丸、引信、发射药、底火等组成的。
炮弹是一种内有负载的投射物,与枪械使用的子弹不同。炮弹内有炸药或是其他的装药。炮弹通常是大尺码尖头圆柱形物体,外形合乎空气动力学的要求,由炮兵的火炮或是搭载于装甲车辆、战车或是军舰上的火炮发射。
内部装填有炸药的炮弹直到16世纪中期还不十分普及。早期,由臼炮发射的中空内部装填有黑火药的石质或是铸铁炮弹,使用燃烧缓慢的合成药充当信管,借以引爆内填的黑火药。由于信管的点燃与燃烧速度的不稳定,不爆炸的哑弹在当时非常容易见到。
能发射内部装填有炸药的炮弹,具有平直弹道的加农炮一直到1823年才由法国一位将军发明。19世纪的炮弹多数是用铸铁制造,钢质炮弹最初只使用于穿甲,但是铸铁炮弹由于无法承受现代火药所产生的爆震,所以初速高的火炮使用的炮弹多数是钢质炮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近70%的步兵伤亡是炮弹爆炸所产生的破片造成的。
炮弹的威武外形
炮弹的直径就是火炮的口径。视时代与制造国家不同,口径以毫米(公厘)、厘米、英寸为单位。大型火炮的炮管长度也经常会列入口径。
在分类上,常用炮弹的最小口径为20毫米。德国多拉列夫炮使用的800毫米(31.5英寸)是世上最大口径的炮弹。火箭、导弹以及炸弹技术的发展逐步取代了大口径的炮弹,目前使用最大的炮弹是240毫米(9.5英寸)弹。155毫米(6.1英寸)则是常用炮弹中的最大口径。
炮弹的重量随口径的增加而上升,一枚150毫米弹重约50千克,一枚203毫米炮弹重约100千克,280毫米(11英寸)战舰舰炮的炮弹重约300千克,460毫米(18英寸)战舰舰炮的炮弹重量超过1500千克。纳粹德国多拉列车炮可以发射5到8吨重的炮弹。
在导弹日益昌盛的今天,是否还有火炮的容身之地?答案是有。欲知未来的炮弹将如何发展,请看以下内容:制导炮弹。制导炮弹是炮弹与导弹的“混血儿”。它像普通炮弹那样由火炮发射,也像导弹那样捕捉和跟踪目标。它射程远,威力大,价格低,命中率高,具有子母弹的打击能力,还具有破甲弹、动能弹的攻击方式,在万马千军中取重要目标的“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
电视侦察炮弹。这种炮弹是以微型化电视摄像机和袖珍电视为主体组成。当火炮将其发射至目的地以后,弹中的摄像机开始工作,将拍摄到的战场实况通过微型发射机传输回去,整个侦察过程犹如电视台的实况转播那样直观。
电子目标破坏弹。现代战场上,雷达、无线电等设备是指挥官的“耳目”,也是电磁波的发源地。这种炮弹专门用于寻找和破坏电子目标,一旦对方发射电磁波信号,该炮弹就会沿着辐射信号直奔其通信枢纽和指挥所。此时,即使电台停止工作,炮弹也能根据记忆装置的指令直捣目标。
火箭弹——弹药家族新成员
火箭弹是指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弹药,主要用于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
强悍的弹药新成员
火箭弹按对目标的毁伤作用可以分为杀伤、爆破、破甲、碎甲、燃烧等火箭弹;按飞行稳定方式可以分为尾翼式火箭弹和涡轮式火箭弹。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三部分组成。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
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尾翼式火箭弹靠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涡轮式火箭弹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火箭弹的发射装置,有火箭筒、火箭炮、火箭发射架和火箭发射车等。由于火箭弹带有自推动力装置,其发射装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轨)联装发射。单兵使用的火箭弹轻便、灵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简单易操作的武器
火箭弹在实战中,常常会遇到火箭炮难以进入作战地域,或者火箭炮临时损坏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简便方式,不用发射器照样发射火箭。
这种方式是先将火箭弹放置在临时构筑的长方形土堆、田埂或土坎上,再把折叠式瞄准具卡在炮弹后部。如果没有瞄准具,则可以沿弹体划出一条纵轴线,从底部向前量出一定的距离,放上一个20毫米高的物体做准星。
然后,分别将火箭弹上的导电盖和定心部分用砂纸打磨,再把发射导线的两头用胶布粘在打磨过的部位,此时,火箭弹已处于待发状态。
发射手通过瞄准具瞄准目标后,即撤离隐蔽,用干电池或手摇发电机接通发射电路,火箭弹就飞了出来。
弹体较长的火箭弹,还可以用两根棍子将弹体支起,使其成一定的仰角,朝向打击目标,即可接通电路发射。由于这种发射方式机动灵活,简易易行,打了就走,所以是步兵、民兵近战歼敌的有效手段。
12世纪中叶,中国就发明了火箭,并开始应用于军事。约在13世纪,中国的火箭技术传入欧洲。19世纪初,英国人W.康格里夫研制了射程2.5千米的火箭弹。20世纪20~20世纪40年代,德、美、苏等国都研制并发展了火箭弹。苏联制造的БΜ-13火箭弹及其发射装置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发挥作用,战士们称这种武器为“喀秋莎”。
火箭弹用于空对地攻击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发现这种武器由直升机的多管发射器发射时威力惊人,能形成强大的密集火力,有力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但是,由于没有采用制导技术,这些火箭弹普遍命中精度差,难以有效打击点目标,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面杀伤武器使用。
曳光弹——指挥员的眼睛
曳光弹是一种尾部装有能发光的化学药剂的炮弹或枪弹,发射后发出红﹑黄或白色的光,用于指示弹道和目标。曳光弹较其他子弹弹头不同之处在于弹头在飞行中会发亮,并在光源不足或黑暗中显示出弹道,协助射手进行弹道修正,甚至作为指引以及联络友军攻击方向与位置的方式与工具。
中美俄不同曳光弹
曳光弹是一种特殊子弹,它主要是在子弹底部进行了技术改进,使得在开火后,主要成分燃烧得非常亮,以使发射器可以被肉眼看到。这样射手可以看到子弹的弹道指示的相关目标,用来修正对射击目标的弹道。
在美国,一般机枪弹带上是每五发有一发曳光弹。班排长有时候自己弹夹里会全部装曳光弹,这样用来给自己的士兵指示射击目标。曳光弹有时候也在弹夹底部连续装填2到3发,用来提醒射手自己的弹夹快空了。
弹药成分上有不同,发光颜色也不同。
在标准弹药中,曳光弹主要由锶复合物和一种金属燃料混合构成,产生亮红光。中国和俄罗斯的曳光弹药成分主要是钡盐,会产生红光或者绿光。在一些现代化的设计中,一些曳光弹使用了产生微光甚至主要在红外区的不可见光和辐射的成分,只能在夜视器材下才能看到。
曳光弹的分类
曳光弹依照其光亮度分为三种:明亮型、微亮型、幽暗型。
亮曳光弹就是现在使用的标准型,一出枪口就开始燃烧,缺点是亮曳光弹也给敌人指示了射手的位置。弱曳光弹是在弹药射出100多米后开始照亮,这样可以避免暴露射手位置。弱曳光弹光亮非常弱,必须使用夜视装备才能看到。
基本上曳光弹不用则已,一飞出枪口就是大明大亮,因此能够“友善地”提醒交战双方发射曳光弹的所在位置。所以有一句军事谚语说,“曳光弹干两边的活儿”。曳光弹能有多亮?明亮型曳光弹能达到让夜视镜无法承受亮度而损坏的程度。微亮型曳光弹则是改善明亮型曳光弹曝露射击位置的缺点所研发出来的弹种,通常弹头飞出枪口后100米才会开始点燃发亮。至于幽暗型曳光弹的光度以肉眼来看,其清晰可见程度不如夜视镜中来得清楚。
曳光弹家族也有了新的成员
新款的专利曳光弹相当有创意地弃传统磷火式弹头而改使用“发光二极管”以及电容器,其优点在于唯有己方能得见曳光弹的循迹。由于发光体在子弹后方,几乎无法熄灭。而传统曳光弹受限于弹尖矿物涂料覆盖量,经常发生弹头还未到达目的地,弹尖上的磷、镁涂料就已经燃烧完毕,失去指引效果。
不过反过来说,这种弹头也相当重,尽管能够持续发亮,但是在无法进一步将弹头进行轻量化之前,射程上还无法有效突破限制。
燃烧弹——杀人放火的武器
燃烧弹,又称纵火弹,是装有燃烧剂的航空炸弹、炮弹、火箭弹、枪榴弹和手榴弹的统称。
杀人放火的弹药
燃烧弹主要用于烧伤敌方有生力量,烧毁易燃的军事技术装备和设备。燃烧炸弹是指装有燃烧剂的航空炸弹,主要利用燃烧剂燃烧时烧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