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之平物[1],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2]。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3]。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4]。夫是是近乎谄,非非近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5]。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6]。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7]。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纪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8],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9],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注释】
[1]权衡:即天平。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等于四锱,等于二十四铢。
[3]鉴:照,反映。
[4]外物:指名利、物欲。智识明:智慧见解都明达。施:做事,处理问题。
[5]谄:阿谀逢迎。讪:讥讽,诽谤。过:错误、失误。
[6]“是者”三句:意谓做事正确,为君子的正常表现,肯定它不会给君子带来光荣。
[7]“一以观之”二句:总起来看,不如否定错误更正当。一:总括。
[8]榻:床。
[9]澄心:使心澄澈无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