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一个人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同样,在班级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优秀班集体的形成都源于它们拥有良好的健康的集体心理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当前开展班级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的偏差和障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高考落榜,心理上表现的更为自卑,失落,脆弱,考虑更多的是对未来前途的担忧和对学习技能的强烈渴望。而初中起点的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则更多表现在学习兴趣较低、自制力差、胆小、怯弱、狭隘、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针对这些实际情况,下面简单的谈谈在班工作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几点体会: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对此,有如下几点体会:
注意创设“和谐、融洽”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由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就易形成民主、积极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为此,我们要着手抓如下两个方面:
(1)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但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的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上的默契。对此,就要常常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当别人不小心妨碍自己时,要学会原谅别人,不必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其次,要看到差距,知道别人的成绩是努力的结果,不是信手拈来的,明白自己以后该怎么努力。
实践的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感
心理学研究指出,情感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条件,强化情感的体验是发展人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基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热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人如果麻木不仁,对生活冷漠无情,就不可能是非分明,不可能有良好行为。没有高尚的情感的支持,人就不会产生自觉、坚定的行为,从这个意义讲,情感体验始终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内驱力。因此,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就要十分注意让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感,从而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
学生书信往来,学生写月记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们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
(1)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作为班主任应该观察到,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并组织班集体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
(2)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3)上好班会。实践证明,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课来医“心”、育“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上课时,教师首先要做到目标明确,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总目标,确立了一系列的子目标,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
其次做到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
再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内容的需要恰当的运用讨论法、认知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为训练法。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进一步优化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是指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都是心理疏导的方法,但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
(1)要学会倾听。一项调查展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老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素质,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从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展示特长,因势利导,切忌讽刺、挖苦,把人看死。只要我们充分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科学诱导,就一定能使学生充满自信。如,有一名男生,开学初上操,上课总迟到,好吃零食,上课爱说话。在宿舍里不注重个人卫生等等。可以说大错不犯,但是小错不断。无论是班里同学还是任课教师,一提他的名字,都苦笑。可渐渐地教师发现,他并不是没有优点。学校军乐队的训练他很少缺过,今年运动会和体育节的很多项目他也积极参加。针对他的这些闪光点,教师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不断的给他鼓励、信心,并针对迟到现象和他达成“君子协定”,在课上经常给他延伸暗示,提醒他认真听课。在提问他时也尽量挑选较容易的题目,以帮助他建立自信。现在,他的纪律观念加强了,很少出现迟到现象。在学习,思想上也不断进步,情感上变得健康、积极。
(3)从小事中培养意志力。不经风雨,难成大树,一个人若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如何去面对外面复杂、纷繁的世界?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从小事中培养学生意志力。如平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应有始有终。建立班级小组卫生督促检查制度。严格班级考勤量化的考核,并对一学期出满勤的学生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学生通过了解自我的动机,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