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紧缺
1941年,日本国内的工业原料和石油都严重不足。美国、英国、荷兰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导致日本完全无法获取原油、铁矿石、橡胶以及棉花等物资。这使得日本的工业生产力在1941年直线下降。
工业生产的停滞很快就给国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打击。
首先是砂糖和火柴开始凭票购买,然后是食盐和煤气也变成配给制,味噌、酱油、食用油、调味料甚至作为主食的大米都无一幸免。
1942年,日本政府公布了纤维制品配给消费统制规则,国民如果没有布票的话就不能买衣服。每个人一年的可消费点数是固定的,城市居民100点,乡镇居民80点。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持有点数的范围内购买新衣服。
1943年购买一条内裤需要5点,一条围裙需要8点,女性上下两件的套装需要35点,男性西服要63点。虽然不知道这个点数是谁规定的,但在当时要想买齐全身上下的衣服,100点根本不够。随着战争的持续,给衣服上打补丁的人越来越多。当时在街上甚至有人穿着打补丁的西装。
尽管与军部有关系的人以及“头脑聪明”的人都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但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有旧衣服可穿。整天穿着旧衣服会让人失去干劲,脸上的表情也黯淡无光。在描写战争的作品里经常能够看到“人们都阴沉着脸”之类的形容,或许就是因为整天穿着旧衣服才导致脸色阴沉吧。物资匮乏确实会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
统制经济和配给制度,就是政府对生产者和市场进行控制。商品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而是由政府统一采购之后再进行分配。当然分配也不是免费的,国民必须支付相应的金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服从政府的管制,所以不管是大米、蔬菜、金属产品还是服装,全都有人偷偷地藏起来然后卖高价。
现在提起战争时期,总会听到有人说“什么东西也没有”,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只是生产力落后。因为将东西藏起来的人很多,所以物资才严重不足。政府官员们想当然地以为统制经济能够让所有国民都有饭吃、有衣服穿,但实际上却与他们预想的情况完全相反,这是因为不遵守政府命令的人数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从1941年开始,日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1941年】
1月 禁止粮店自由营业。
4月 推出粮票和外食票,每人每天的大米配给是2合3勺(大约330克)。
5月 卫生棉实行配给制。对象是15岁至45岁女性,每人50克不定期配给。
6月 食用油实行配给制。随后香辛料、乳制品、鸡蛋也实行配给制。也就是说,除了自己家种的蔬菜,自己在河里或者海里钓上来的鱼以及自己抓到的动物之外,其他食品都只能通过分配得到。
【1942年】
1—2月 味噌、酱油、食盐实行配给制。每人每月味噌675克,酱油670毫升,食盐200克。
8月 内务省要求每户都要有一个地下简易避难所。
因为4月初日本本土遭到空袭,所以政府要求国民对空袭有所准备,但直到第二年才正式执行。
【1943年】
1月 糙米实行配给制。
2月 神奈川县浴场协会规定入浴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男女都不能在浴场里洗头发、刮胡子,使用热水不能超过7桶。
4月 东京银座举行了路灯撤除仪式,钢铁等金属必须上缴作为军需物资。不只银座,所有的街灯、邮筒、公园长椅、烟灰缸、火盆、寺院的佛具、梵钟、铜像等全都要上缴。高知县桂滨的坂本龙马铜像原本也是上缴对象,但因为坂本龙马是“日本海军的创始人”,这座铜像才幸免于难。
然而,这样收缴上来的铁和其他金属并不能用于生产汽车的发动机和车身,因为精密的机械设备需要高纯度的材料。虽然丰田当时作为军需工厂有专门的钢铁厂供应材料,但随着空袭越发频繁与激烈,这种供应也无以为继。美国空军空袭的首要目标就是军事基地及其周边的钢铁厂。
【1944年】
2月 文部省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决定动员500万学生,当时就连小学生都被安排到农田里种植蔬菜。从这一年开始,日本的学校都不再正常上课。
5月 决战食品“菊芋”登场。这是江户时代从美国引进的植物,原本是用来喂牛的饲料。除此之外,据说当时的杂志上还刊登了《吃虫子》的文章。
6月 轮到被挖掉眼睛的鱼出场了。日本政府发现鱼眼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于是将鱼眼都挖出来制作维生素药丸专供航空兵和潜水艇官兵服用。
8月 停止家庭用砂糖的配给,黑市砂糖价格暴涨。
12月 军需省与厚生省决定强制收购全日本的家养犬,毛皮制作飞行服,肉作为食物。大狗3日元、小狗1日元。当时上任第一年的巡警月薪45日元,2级日本酒一升8日元。相比之下政府收购犬类的价格可以说非常低。
1945年日本战败,这一年政府下达的命令也越来越少。大概是因为日本的城市每天都遭到空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
集团重组
与美国开战之前,丰田的卡车销量激增。1941年12月是战前的最高峰,达到月产2000辆。但开战之后因为原材料和零件紧缺,产量一落千丈。生产出来的全都是军方订购的卡车。
当时一般的企业都不买车。因为就算为了开展业务购买卡车,也会被军队征用,所以企业根本连买车的想法都没有。
为了解决零件紧缺的问题,丰田除了向其他企业采购之外,还建立起了一套自主生产电子产品和轮胎的体制。结果电子工厂不断发展壮大,战后变成了独立的企业DENSO。轮胎工厂也同样成为独立企业丰田合成。
此外,军部还委托丰田生产飞机。于是丰田与川崎航空机联合成立了东海飞机公司,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功地生产出飞机,但丰田汽车工业航空机工厂成功地生产出了教练机用的发动机“HA13甲2型”。
要想生产飞机发动机需要专门的生产设备。于是丰田将当时已经开始生产汽车用生产设备的丰田自动织机内的工业机械工厂独立出来,变成丰田工机公司。丰田工机专门生产用于制作飞机和汽车零件的生产设备,现在为包括丰田在内的许多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丰田相关企业基本都是在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
而丰田集团的支柱企业丰田纺织却因为战争的影响而业绩不佳。因为当时棉花实行配给制,丰田纺织的产量急剧下滑。由于商工省做出了“现在军需生产是头等大事”的指示,所以丰田纺织开始生产军服和军需品。后来为了减少国内的棉布消耗量,纺织企业都开始在棉布中加入化纤的成分,但这样一来棉布的质量也随之下降。
当时的纺织企业全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府对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的企业进行了重组。丰田纺织与内海纺织、中央纺织、协和丝织和丰田押切纺织被合并到一起成为全新的中央纺织。
因为合并的企业中有做纺纱的也有做丝织的,所以合并后的中央纺织既生产丝织品也生产棉布。但合并后仍然没有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于是中央纺织干脆停止了一切与棉花相关的生产活动。原本生产棉线和棉布的员工转而开始生产飞机油冷器和排气管等产品。
中央纺织的名古屋工厂后来转让给了丰田自动织机,如今是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
1943年,中央纺织与丰田汽车合并。丰田家的家业在战争时期从纺织和织机转变成了汽车。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合并前入职丰田纺织的大野耐一自动成了丰田汽车的员工。大野耐一和丰田生产方式之间的故事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据说在得知丈夫成为丰田汽车的员工时,大野耐一的妻子良久的第一反应是“丈夫被降职了”。丈夫换了公司之后,全家都要从中央纺织所在的刈谷转移到丰田工厂所在的举母町。尽管这两个地方都离名古屋中心区很远,但距离海边比较近的刈谷已经开发的比较完善,在这里生活会更轻松一些。不过良久之后,她还是默默地跟随丈夫来到举母町。在举母町开始新的生活之后,她忽然想道:“与做汽车相比,还是之前做纺织的工作更让人放心呢。”
她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当时汽车还属于新兴行业,谁也不知道汽车产业的未来究竟会是怎样。
大野耐一的原点
大野耐一于1912年出生于中国的大连。他的父亲在位于中国东北的“满铁”(“南满洲”铁道)工作,负责耐火砖的开发和生产。他的父亲在回到日本后先后担任爱知县刈谷的地区长、县会议员、町长,最后成为众议院议员。据说耐一这个名字并非“不要忘记忍耐”的意思,而是来自耐火砖的耐。
大野耐一从当地的刈谷中学毕业后进入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现名古屋工业大学)就读,1932年毕业后进入丰田纺织工作,当时他刚刚20岁。
在日本向美国宣战之前,大野耐一一直担任棉布的生产负责人。当时工厂里用的织机是丰田佐吉和丰田喜一郎发明的G型改良版,生产出来的棉布品质极高,所以十分畅销。
当时在工厂里从事生产活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女性。她们的工作就是维持织机的运转,平均一个人要负责20台以上。因为当时织机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当横线的线卷用完后机器就会自动停止,工人只需要过去补充线卷即可。
比较麻烦的是竖线断裂的时候。工人必须从机器旁边垂下来的棉线里拿出一根,和断掉的竖线连起来。在连接两条棉线的时候,绳结要尽可能小,而且速度也要快,只有熟练工才能同时做到这两点。
当时对纺织女工的采访中提到,几乎所有的女工都认为“竖线断裂是最麻烦的事”。她们每天都随身携带一把小剪刀和用来梳理竖线的小梳子,在到处都飞舞着棉絮的工厂里来回巡视。
因为大野耐一对一名纺织女工同时兼顾多台设备的场面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他来到丰田的生产现场,看到每台设备都要配备一名员工的时候感到十分的惊讶。
“如果一名员工能够同时兼顾多台设备,生产效率将提高至少3倍以上”。后来他回忆起自己在丰田纺织中的工作时这样说道:“其实丰田纺织的生产效率并不差,但日纺(大日本纺织)采用了与丰田纺织不同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大野耐一对日纺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他发现日纺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因为其雇佣的都是熟练工。而且日纺的织机性能甚至还稍逊于丰田纺织,即便如此日纺的生产效率却更高,成本也更低。可以说日纺的生产现场就是通过生产系统降低成本的绝佳样本。
大野耐一将目光转向日纺的生产系统,并将其中的奥秘应用在了丰田生产方式上。
那么,日纺和丰田纺织都有哪些不同点呢?
【工厂布局】
丰田 不同工序位于不同的建筑之中。
日纺 所有工序都在同一个建筑之中。
【棉线运输】
丰田 用推车一次性大量运输,运输由男性负责。
日纺 由女性少量运输,人工费更低。
【熟练工的工作安排】
丰田 新人负责处理断线,熟练工主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监视。
日纺 新人监视设备,熟练工负责处理断线。
【品质管理】
丰田 依赖熟练工进行,重视后工序。
日纺 如果前工序生产的棉线足够结实,那么后工序就不会出现断线的情况,也就是说争取在前工序就做出优良品。属于“自工序完结”的思想。
综上所述,日纺的熟练工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好断线。而且前工序做好的棉线足够结实,也会减少出现断线的情况。
大野耐一在日纺的生产方式中学到了很多经验。比如做好前工序,以及不过多地依赖熟练工,尽量让新人也加入标准化作业中。这些做法后来都被丰田生产方式所吸收。
大野耐一所在的丰田纺织在战争时期重组为中央纺织,后来又和丰田合并。于是大野耐一就从织布转而从事汽车生产。他并不是自己主动从事汽车工业,可以说是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
尽管大野耐一早就知道丰田喜一郎专心于开发汽车,但他之前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也会从事汽车生产这一行。因为之前虽然也有同事被调到丰田汽车,都是被安排在丰田汽车的纺织部门工作。
名古屋空袭与三河地震
战败当年(1945年)日本城市以及工厂地区遭受的空袭愈发猛烈起来。美军使用的是燃烧弹,因为日本的房屋大多是用木材和纸张制成的,所以燃烧弹的杀伤效率极高。美军开发了三种燃烧弹,对日本的城市地区进行了集中轰炸。虽然这些燃烧弹落在人烟稀少的乡村地区造不成什么威胁,但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就不一样了。
第一种燃烧弹是凝固汽油弹,主要成分是椰子油和环烷烃混合后形成的固体油。这种油易燃,能够长时间燃烧并释放出高温。在爆炸的瞬间固体油会到处飞散,杀伤力极大。
第二种是合金弹,由铝镁合金制成,拥有极强的穿透力。爆炸瞬间能够发出极高的热量,甚至可以熔化铁板。
第三种是白磷燃烧弹,主要用于扩大火灾范围。白磷在燃烧时会发出有毒气体,甚至能够将人类的骨骼烧成灰烬,消防队无法靠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势扩大。美军利用这三种燃烧弹对日本的国土和国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美军发动空袭的时候,燃烧弹没日没夜地从空中落下。在空袭中幸存的人们都想尽一切办法从城市逃离,结果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少。
本来对居民区的空袭和轰炸是违反战争法的。海牙军事法庭规定“轰炸只能对军事目标进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国家都没有遵守战争法。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开战之初呼吁,所有交战国“尽量避免对非武装城市和普通市民进行空中袭击等非人道的野蛮袭击”。但德国、苏联、英国以及美国全都对城市进行了无差别轰炸。罗斯福一开战就把自己说过的话全都忘在脑后了。
美军之所以对日本的住宅区进行空袭,是因为他们认为“日本百分之七十的军需产业都是町工厂。日本的军需物资都是委托给町工厂生产的,所以应该以町工厂所在的城市地区为目标”。事实上美军投下燃烧弹只是为了烧毁日本的工厂和住宅,彻底摧毁日本生产能力。
1945年3月10日的东京大轰炸共造成93000人死亡,烧毁房屋230000栋,整个江东地区都被夷为平地。不仅东京,丰田总部所在的名古屋也遭到了非常猛烈的空袭。
美国的B-29轰炸机于1944年12月13日开始第一次对名古屋进行轰炸,三菱重工的名古屋制作所在轰炸中被彻底摧毁。
而就在轰炸发生一周之前,名古屋地区刚刚经历了一次地震(昭和东南海地震),震度6级,造成998人死亡,摧毁房屋26130栋。这场地震还导致东海道线的天龙川铁桥倒塌。名古屋地区的居民还没从地震带来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就又遭到了燃烧弹的袭击。
后来一直到战败为止,名古屋地区共遭受轰炸38次。来袭的B-29轰炸机多达1973架。轰炸共造成8152人死亡,10950人受伤,受灾人数高达519205人(数据来自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
战败当年的1月13日还发生了三河地震,震度5级,造成1961人死亡,896人受伤,5539栋房屋倒塌,还有11706栋房屋被毁。
名古屋地区在连续不断的空袭和地震中被彻底摧毁,丰田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于战后开始了新的征程。
战败之日
丰田英二在战败当年的5月成为丰田汽车工业的董事长,丰田喜一郎以“丰田英二还太年轻不适合这个职位”为由提出反对。但当时代替丰田喜一郎管理公司事务的副社长赤井久义却说“年龄不是问题”,对丰田英二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丰田喜一郎知道日本必将战败,所以也无心工作。他从名古屋搬到位于东京世田谷冈本的家中,每天都悠闲地读书休息。虽然他在市中心的赤坂也有一套房子,但那里已经被空袭夷为平地了。
不过留在举母的丰田英二等人其实也没有工作可做。虽然他们每天都去工厂,但工厂里几乎没有原材料和零件。战败当年名古屋市区内接连遭到空袭,就连举母上空也经常有美军的军机飞过。
可能美军觉得往乡下扔炸弹是一种浪费,所以美军并没有轰炸举母工厂,而是以机枪扫射为主。举母工厂的附近有日本陆军的高射炮阵地以及名古屋海军航空队,美军攻击的主要目标是这两个军事基地。但当空袭之后如果还剩下弹药的话,美军的军机就会顺便到附近的举母工厂扫射一圈再回去。
有一次丰田英二外出之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发现办公室里一片狼藉,自己的座位被机枪子弹打得七零八落。当时工厂里的员工每天除了修补被机枪扫射破坏的建筑和机械设备,就是在防空洞里避难,根本无法工作。
战败前一天的下午,3架B-29轰炸机来到举母工厂上空。这三架轰炸机各投下一枚炸弹,一枚在宿舍旁边炸了一个大坑,一枚掉进了矢作川里面,最后一枚命中铸造工厂,四分之一的厂房损毁。但因为员工早就躲了出去,所以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战后被丰田内部称为“传奇工长”的锻造工厂厂长太田普藩,就亲身经历过战败前一天的那次空袭。
“当时我们都被安排在一个叫作寄宿舍的地方,每天早晨吹起床号,一边唱着军歌一边前往生产现场。在培训所里有6个小队,所有的称呼都是军队式的。昭和19年(1944年)发生东南海地震再加上战况恶化,工厂里虽然没到完全停产的地步,但也到处都是断壁残垣。”
“我们每天都要去青年学校进行半天的战斗训练,内容包括匍匐前进、刺刀搏斗等,都是练习杀人的技术。”
“战败前一天举母工厂遭到空袭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就在我刚躲好的时候,机枪的子弹和炸弹就从天而降。我能活下来完全是命大。”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轰炸调查团来到举母工厂进行调查。丰田英二看到调查团带来的周边照片,发现飞机航拍的工厂全景十分清晰。
“美国的轰炸机并非胡乱轰炸。他们的轰炸非常准确。”丰田英二这样说道。
他的判断完全正确,美军的轰炸机在战争末期都是先确定轰炸目标然后进行定点打击。比如美军对东京发动空袭的时候,虽然银座被夷为平地,但位于有乐町车站对面的皇宫和护城河却毫发无损。除此之外,帝国酒店、东京会馆、第一生命大楼也安然无恙。因为美军知道自己已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要将这些地方保留下来作为军队入驻时的办事处和居住地。
8月15日,丰田喜一郎和妻子、儿子一起从东京回到了位于静冈湖西的老家。3人端坐在榻榻米上收听天皇的“玉音广播”,丰田喜一郎亲手打开收音机的开关。
他们全都是第一次听到昭和天皇的声音,这个声音听起来并不高高在上,缓慢而又断续的语气倒显得十分诚恳。但因为收音机里的杂音太多,加之天皇的发言用的都是文言文,让人听得不明所以。广播的时间很短,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不到5分钟。
“念及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至于负战伤、蒙战祸、失家业者之生计,亦朕所深为轸念者也;今后帝国所受之苦固非寻常,朕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以为万世之太平。”
3人都没怎么听懂,但总算是知道日本战败,空袭结束了。
丰田喜一郎的感想只有“该来的还是来了”。
与此同时,丰田汽车工业的员工们正在修补前一天被空袭破坏的工厂屋顶。而经营干部们则聚集在工厂的事务所里,规规矩矩地收听“玉音广播”。坐在丰田英二旁边的是前来监督卡车生产的陆军中尉,他似乎没有听懂广播的内容。
“陛下说结束战争。”据说听到丰田英二的“翻译”之后,陆军中尉满脸怒气地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大野耐一也在工厂收听了“玉音广播”。当时是他入职丰田汽车的第二年。尽管他都没有做什么工作,却已经被任命为组装工厂的课长。直到8月29日丰田喜一郎回到工厂之后,大野耐一才正式开始提高生产效率的尝试。
8月末,终于回到举母工厂的丰田喜一郎将干部们召集到一起,这样说道:“卡车与轿车的生产与研究开发都不能懈怠。但仅凭汽车工业没办法养活工厂里的所有人,所以我想在衣食住的领域也开创新事业。衣食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就算是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也没理由阻止我们。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再怎么困难,原则上我都不会裁员。”
丰田喜一郎的方针马上就得到了执行。战败时,丰田拥有9500名员工。但正式员工只有3000,其余都是因为勤劳动员而被强行安排进来工作的人。
这些人中包括学生、教师、尼姑和演员等女性,甚至还有被从监狱里带来的服刑人员。不过因为这些人都是被强行征用的,所以战争结束后都要回到原来的地方去。
虽然员工数量迅速减少,但仍然还有3000名正式员工。另外,被军队征兵的员工如果回来的话,企业必须重新雇用。战败后的经营者们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员工们吃饱饭”。
丰田喜一郎采用了多元化的策略。他让丰田英二去研究陶瓷生意,将丰田章一郎派去北海道的稚内,在做鱼糕和鱼卷的工厂里实习。丰田章一郎学了几个月以为终于能回去名古屋的时候,又被丰田喜一郎命令去将使用预制混凝土建造住宅的项目事业化。
其他的干部们也都被丰田喜一郎安排了任务。有的干部开始养殖泥鳅,有的干部开始生产炊具和缝纫机。但这些项目并非全都发展顺利。真正取得成果的只有丰田章一郎的住宅建设项目,后来发展成为丰田住宅公司。
在当时丰田旗下的所有事业中,贡献利润最多的当属纺织事业。尽管纺织事业在战争末期处于停业状态,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加之战后的婴儿潮,婴幼儿的服装需求也大幅增加。
丰田喜一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时期特意叮嘱“将织机保管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织机都被安排在汽车工厂的一角,再次开始生产棉线和棉布。因为丰田纺织在战争时期和中央纺纱合并,所以拥有相当多数量的织机。战后由于服装市场的需求极大,纺织事业很快就稳定下来。可以说战后的丰田全凭纺织事业才起死回生。
丰田喜一郎对此念念不忘。后来他去丰田纺织演讲的时候,还专门对拯救了丰田的纺织事业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我多年来一直从事机械工业的经营活动。现在回过头来看……丰田的汽车工业诞生于战时体制的特殊条件之下,在《日本汽车制造事业法》等国家的大力保护之中得到成长,从没有接受过市场经济残酷竞争的洗礼。因此,关于战后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一时间很难做出决定。于是我思考了很多发展方向,并且进行了诸多的尝试,但通货膨胀、统制经济复活、占领政策变化等问题接连出现,我完全跟不上当时的状况……可以说是不管干什么都吃不饱饭的状态。”
丰田喜一郎当着所有人的面这样说道:“纺织事业帮了我很大的忙。”
丰田喜一郎在推行多元化战略的同时还对干部们说了这样一番话:“汽车事业不能盲目的去干,一定要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如果我们不能够在3年内追上美国汽车产业的话,就一定会被打败。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行。”
大野耐一并没有亲耳听到丰田喜一郎的这番话,因为他当时是现场的员工,并没有和丰田喜一郎面对面的机会。但自从他听到丰田英二转达的这番话之后,就一直将其牢记于心,简直像被丰田喜一郎的话洗脑了一样。
“用3年的时间追上美国,真的能够做到吗?但要是做不到的话丰田就会被打败。不过用普通的方法肯定是做不到的。既然是背水一战,不如干脆放手一搏。”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经有人询问大野耐一对德国和美国生产效率的看法,他回答说:“日本与德国的生产效率是3比1,也就是说日本需要3个人做的工作,德国只要1个人就能完成。美国的效率比德国还高,德国需要3个人做的工作,美国只要1个人就能完成。”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看,日本需要9个人做的工作,美国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而且这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差距更大。也就是说,大野耐一必须在3年内将生产效率提高10倍以上。否则的话丰田就会被打败。
他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但直觉却做出了如下的判断:“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在3年内实现这个目标……丰田喜一郎先生有点急躁了。”
再次启程
1945年9月,占领日本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GHQ)发表了一份关于制造业的备忘录:“日本的汽车企业必须停止一切轿车的生产,但可以生产卡车。”
因为物流需要使用卡车,这是日本复兴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也不敢禁止生产。
得知终于又可以生产卡车之后,丰田喜一郎就打算放弃泥鳅养殖和炊具生产等多元化事业。但虽然战争结束了,原材料和零件仍然非常紧缺。
当时的采购负责人花井正八(后来的副社长、会长)以及公司上下的全体员工,为了能搞到原材料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即便如此仍然无法获得质优价廉的正规零件。因此,好不容易能够恢复生产的卡车,每个月的产量甚至还不到500辆。
战败当年丰田的全年生产数量为3275辆,第二年是5821辆。全部都是卡车。
轿车的生产虽然被禁止了,但研究是自由的。丰田和日产等汽车企业负责为美军维修汽车,借此机会掌握了美国汽车的构造。
虽然维修对象以吉普和卡车为主,但也有不少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普利茅斯轿车。当时丰田的员工在维修普利茅斯的同时积极吸收美国汽车先进的技术,并将其作为自己研发汽车时候的参考。尽管维修赚取的利润与自己生产汽车并进行销售相比少很多。但好在收入比较稳定,而且还能顺便研究美国汽车的先进技术,所以对丰田的员工们来说,这是远比养殖泥鳅和生产炊具更有意义的工作。
在生产卡车和给美军维修汽车的同时,丰田仍然需要通过副业来维持生存,但更大的苦难还在前方等待着。
丰田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认定为财阀。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认为像三井和三菱这样的大财阀是导致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元凶,因此必须削弱日本大财阀的力量。具体办法就是宣布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富士产业(原来的中岛飞机公司)这五大财阀解体。
解体办法就是禁止其持有企业股票,切断集团企业相互之间的联系,削弱整体力量。最初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目标只有前面提到的那五大财阀,但后来被列为目标的财阀数量越来越多,在名古屋颇有影响力的丰田也在第五次(1947年9月)财阀解体活动中被列为目标。
丰田喜一郎是丰田的一家之主。尽管他当时一门心思只想生产卡车和研发轿车,但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还是要亲自出面解决问题。经过和高层们的商议,丰田喜一郎决定变更旗下的企业名称,并且减少干部们的职务。这样不但有利于集团其他企业的独立发展,也能让丰田作为汽车企业保存下来。
但当时持有集团企业股票的丰田产业不得不宣布解体。即便如此,在当时的丰田高层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关,又有一道难题摆在丰田的面前,那就是《反垄断法》(全称为《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的法律》)的公布。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为了推行民主化政策,认为市场上如果出现一家独大的企业会对自由竞争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公布了《反垄断法》。
紧接着,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又制定了《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这项法律的目的和《反垄断法》相同,总之就是为了消除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丰田虽然并没有成为《反垄断法》的目标,却被认定为《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的目标企业。
但当时丰田的卡车月产量还不到500辆,称其为“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实在是有失公允。
丰田英二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是“经过抗议运动,丰田终于被从目标企业中排除”,但实际上应该是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改变了想法。如果连在名古屋一筹莫展的汽车企业都属于“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话,那么全日本那么多老牌企业全都符合这一标准。最终的结局是丰田不再被当作《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的目标企业,也没有触犯《反垄断法》。不过在那段时期,丰田喜一郎和丰田的高层几乎每天都要往位于东京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总部跑。
就在丰田以为终于能喘一口气的时,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又推出了一个限制企业令。主要针对从财阀解体活动中逃过一劫的企业集团,让这些集团旗下的企业都必须独立出去。
当时,丰田的电子设备工厂独立成了日本电装(现DENSO),纺织工厂独立成了民成纺纱(现丰田纺织),珐琅铁器工厂独立成为爱知珐琅(现日新珐琅制作所)。
现在看来,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民主化政策对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财阀企业来说是非常严厉的措施,但对战后新兴的企业和像丰田这样的创业企业来说却相当于放松了管制。财阀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创业企业才能够顺利地进军新市场。从结果上来说,给日本的经济增添了全新的活力。
销售体系与神谷正太郎
尽管丰田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民主化政策折腾得够呛,但在战后的一片混乱之中,丰田对汽车销售网络的建设要远远超过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这一切都是神谷正太郎的功劳。
战争时期,日本的汽车销售完全由国家进行管理。汽车生产企业将生产出来的汽车送到日本汽车配给株式会社(日配),然后由日配统一将汽车发送到其位于日本各地的配给公司。不过战争时期几乎所有的汽车都作为军需物资被陆军征用,要么就是被军需工厂征用为运输车。就算全日本只有一家汽车供应公司也没什么问题。
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废除了日配,让日本的汽车企业“自由竞争进行销售”。
虽然日配没有了,但位于日本各地的配给公司仍然存在,这些公司一下子失去了工作目标,不知道怎样才能继续生存下去。事实上,各地区的配给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分别是丰田、日产、五十铃等汽车生产企业的销售公司。后来被统一起来变成了配给公司。
这些配给公司不知道哪家汽车企业能够生存下去,所以也不知道应该销售哪家企业的汽车(卡车)。当时就连汽车企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所以各地的配给公司无法把握战后的发展情况也是理所当然的。
就在这个时候,神谷正太郎出现在各地的配给公司面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是丰田的销售负责人,并且在战争时期担任日配常务董事的神谷正太郎在战争结束后立刻展开了行动。他首先回到丰田,然后为了构筑起全日本范围的销售网络而前往日本各地。
后来被称为“销售之神”的神谷正太郎于1898年出生于爱知县知多郡。比丰田喜一郎小4岁,比大野耐一大14岁。
神谷正太郎从名古屋市立商业学校毕业后,19岁进入三井物产工作。入职半年后他就被派往美国的西雅图工作,第二年被派往伦敦分店负责钢铁等金属贸易。他之所以得到重用,被频繁地派遣到海外工作,是因为他在商业学校就读的时候通过夜校学习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神谷正太郎27岁时从三井物产辞职,自己设立了“神谷正太郎商事会社”,从事钢铁批发业务赚了一大笔钱。他也因此成为英国纯种马的马主,甚至能在伦敦的埃普索姆和克罗伊登等赛马场的VIP席位观战。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经济长期低迷,神谷正太郎商事会社的业绩持续恶化,他只能忍痛放弃自己在英国的业务。
回到日本后为了生计他只能重新开始找工作。神谷正太郎在三井物产自己创业从事的都是钢铁业务,所以在汽车行业人脉很广,于是他顺利地进入日本通用汽车就职。
当时日本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有九成以上都是福特(1925年进入日本)和日本通用汽车(1927年进入日本)的汽车。这两家企业都给神谷正太郎发送了录用通知,最终神谷正太郎选择了入职时间更早的日本通用汽车。他在这里学习到了丰富的汽车销售相关经验。
汽车不但是价格昂贵的商品,同时还需要定期的检查和维修。汽车生产企业并不是将产品卖给消费者之后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时刻与消费者保持联系。美国就拥有非常完善的汽车零售制度,消费者从汽车专卖店购买汽车而非直接向生产企业购买。
日本通用汽车将美国的销售方法直接带到了日本,在日本各地设立汽车专卖店。美国人上司给各个专卖店分配销售指标,如果销售额不达标的话就会被取消专卖资格。但神谷正太郎却从这种做法之中感到一种美国人对日本人的蔑视。
神谷正太郎曾回忆道:“当时美国员工对日本员工的冷酷态度显然已经超越了经济合理主义,而是让人能够感觉到一种歧视的态度在里面。特别是对汽车专卖店的政策可以说是冷酷无情,陷入经营困境的汽车专卖店被弃之不顾的情况屡见不鲜。或许从美国的商业习惯上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做法。但有句话叫作入乡随俗。我作为销售代表经常会去汽车专卖店走访,所以亲眼见过许多类似的情况,我向美国员工抗议,认为应该多给汽车专卖店提供帮助。但我的意见并不是每次都能够得到采纳,与美国人员工一起工作让我感到越来越难以坚持下去。”
这样的情况在现如今的外资企业中也很常见吧。对于从美国来的人来说,数字就是一切。因为他们并不会在日本长期居住,所以也没有和日本的汽车专卖店搞好关系的必要。他们的工作只有监督而已。
但作为日本人的神谷正太郎却完全不同。为了讨好美国人上司而欺压汽车专卖店不符合他的性格,他认为在对待汽车专卖店的问题上应该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神谷正太郎在日本通用汽车工作的第二年就被提升为销售宣传部部长,在销售部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每当他看到美国人上司的态度,都会感觉自己“不可能长期在这里工作下去”。
就在神谷正太郎入职日本通用汽车第八年的时候,日产汽车邀请他去做销售负责人。对于当时正打算从日本通用汽车辞职的神谷正太郎来说,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了了解日产汽车究竟有怎样的企业文化,神谷正太郎参加了在都内一家酒店举办的日产专卖店联欢会。联欢会结束后是派对时间。
首先是派对的主持人宣布:“请大家站成一排。”紧接着日产的社长鲇川义介走了出来。专卖店的店长依次上前向鲇川义介问好,俨然一副大臣觐见皇帝的封建场面。
神谷正太郎觉得自己完全无法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于是他就想到了丰田。
将神谷正太郎介绍给丰田喜一郎的人是曾经在丰田纺织担任过干部的冈本藤次郎。冈本也曾经在西雅图工作过一段时间,并且在那里结识了神谷正太郎。另外,他还知道神谷正太郎也是爱知县人。于是便将神谷正太郎介绍给了丰田喜一郎。
1935年,神谷正太郎第一次见到丰田喜一郎。当时丰田喜一郎正在刈谷的工厂里认真仔细地研究汽车生产。
经常将“与生产汽车相比,销售汽车更困难”挂在嘴边的丰田喜一郎对神谷正太郎这样说道:“我继承父亲的遗志,无论如何都要生产出适合老百姓的汽车。我身为技术人员,在汽车生产方面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有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但光生产汽车是远远不够的。不管你生产出多么优秀的汽车,如果没有强大的销售手段,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民用汽车销售领域,最好是能够学习美国的经验,但我对这方面是一窍不通。所以,我负责生产,销售就全权交给你了,可以吗?”
神谷正太郎被丰田喜一郎的真诚和热情打动,当年就跳槽来到了丰田。紧接着,他就为丰田制定出了一系列的销售战略,并且坚实地予以执行。
成为丰田的销售负责人之后,神谷正太郎逐一拜访了日本通用汽车的专卖店,非常诚恳地邀请他们“一起来卖日本车吧”。丰田汽车的销售网络就是被神谷正太郎这样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建立起来的。
另外,神谷正太郎还确立了贷款购买制度。他认为:“汽车属于高价商品。如果不能贷款购买的话,普通民众根本消费不起。”
在神谷正太郎的主导下,丰田金融株式会社在1936年成立。这是专门为购买汽车提供贷款的金融公司。就在神谷正太郎制定好销售战略,整备完销售系统之后,日本进入了战争时期。好不容易创建起来的丰田销售网络全都被日配收走了。
战后的先手
战争时期,神谷正太郎进入日配负责卡车的配给工作,战后又再次回到丰田,将精力都放在如何增加专卖店数量上。
在日本战败的第二天,大家都穿着国民服戴着战斗帽参加会议的情况下,唯独神谷正太郎穿着一身蕉麻西装还打着蝴蝶结来上班。虽然这其中也有他爱打扮的因素,但更能够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握时势变化的人。他打算趁着日本战败,社会正处于一片混乱的时候先下手为强,多争取到一些经销商。
丰田英二后来回忆起神谷正太郎的工作时这样说道:“神谷正太郎先生每天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将各地的配给公司全都变成了丰田的专卖店……我们完全抢在了日产的前面。正是因为我们抢占了先机,直到今天日产在国内的销售额仍然与丰田存在着差距。”
正如前文中提到过的那样,各地的汽车配给公司是由丰田、日产、五十铃等企业的经销商合并而成的,日配被取消之后,这些经销商虽然也可以继续销售之前的品牌,但神谷正太郎第一时间前来游说,热情地邀请他们“成为丰田的专卖店”。结果有一多半的经销商都选择成为丰田的专卖店。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神谷正太郎一直和这些经销商们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神谷正太郎在战争时期就辗转各地,与经销商们进行推心置腹的深入交流,给对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所以也很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已经事先预见到“尽管现在不被允许,但将来日本汽车企业肯定也能够生产轿车”的神谷正太郎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说服经销商们“一起来销售丰田的汽车”。
但在东京和大阪这两个当时日本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中,情况却有所不同。东京的经销商虽然是丰田系的人,但却因为一些误会而成了日产的经销商。而大阪的配给公司原本就是日产的人当社长,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日产的专卖店。结果就是在战后的一段时期,丰田的汽车在东京和大阪的销量非常差,在这两个大城市之中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还达不到日本平均水平。
即便如此,神谷正太郎仍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之所以被丰田的人尊称为“销售之神”,正是因为他作为先驱者,在战后第一时间为丰田构筑起了完善的销售网络。
再补充一点,最早提出让专卖店里的员工全都穿西装接待顾客的人也是神谷正太郎。而在此之前,因为汽车经销商主要以维修故障为主,所以员工们全都是穿着工作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