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古城阳朔,经电影《刘三姐》中有名的大榕树景区,车行约40多分钟,我们抵达了遇龙河漂流的起点遇龙桥。遇龙桥是遇龙河上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座长近59、39米,宽5米,高9米,跨度18米,整座桥全部都是用青石干砌而成、名气很大的古老的石拱桥,忠实地记录和见证了她旁边的遇龙古村几个世纪的沧桑。
这是一个暖暖的秋日。
遇龙河,古名安乐水,是桂林山水景区著名旅游重镇阳朔境内注入漓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她因流经白沙镇遇龙村的遇龙桥而改今名。据有关资料记载,她发源于临桂县,全长43、5公里。河上,历史悠久的古桥甚多。河流两岸奇峰迭起,水田纵横,稻谷飘香,静谧美丽,是桂林地区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般田园风光的旅游胜地。
由于两岸奇特的山形地貌,岸边的山路不宽。河面上,由于建有很多为了蓄水灌溉而修的拦河坝,所以,整条河中不通船只,只有平底的竹排穿行其上,成了桂林和阳朔旅游最有特点的景致之一。
我们抵达的时候已近傍晚。含有光晕的和暖的阳光把遇龙桥照得一片祥和。在石块干砌而成的遇龙桥上,牧归的水牛和耕作收工的村民正缓缓走过。桥下水边,有很多村妇在洗衣。平静的河面上,巨大的桥拱倒映,形如满月。岸边观望,遇龙河清澈见底,如一条碧绿的飘带穿行于田野之中。远处的村庄,炊烟已袅袅升起。
在船工的引导下,我和Y小心翼翼地上了竹排。这是一组由10根毛竹做成的宽大竹排,上放两张竹躺椅,两张躺椅之间,还竖立着一把宽大的太阳伞。上了竹排,船工便指导我们把鞋子装入塑料袋挂在竹椅的背后,以防被河水溅湿。为了安全,我和Y分别都穿上了救生衣,然后,规规矩矩地半靠在竹椅上。渔工用竹篙轻轻一点,竹排逆水上行,兜了一个大圈,然后才调转排头顺水而下。
到了水中,看着清澈的河底,以及随水漂动的说不出名字的水草,还有不远处时不时潜入水中捉鱼的鱼鹰,我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了。
小心翼翼地离开躺椅,直接坐在竹排上,我把光着的脚铲入水中,浑身上下顿时感到一股清凉。
Y是个充分的快乐主义的漂流者。与久违的山水近距离的接触,使得她很是兴奋。她多次离开躺椅,赤足站在竹排的排头,一会儿俯身用手撩拨水花,一会儿卡腰摆个姿势与青山绿水合影。望着她头上戴着的野花编织的花环,我不时地感觉到她如花般的美丽。
一路上,竹排忽偏左、忽偏右过了4道水坝。每到一个水坝,古铜色脸膛的船工都要赤足下排,吃力地推着、调整着排头冲坝入水的角度。因为落差不大,所以,每次冲坝的时候,竹排都女人般文静,没有那种很急流、很大气、很刺激的那种。这也正遂了我这个不会水的旱鸭子的心愿。
和Y并排躺靠在竹排的竹躺椅上,不时地闭上眼睛片刻,感受着四周的一片宁静。偶尔,有临近的竹排滑过,隐隐便有村妹子的山歌响起,清亮亮的,如河水一般。
竹排顺流而下,两岸秀美的山峰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你目不暇接。陆陆续续,在我们乘坐的竹排上下,又有很多的竹排加入,顺水蜿蜒,如竹之长龙。除间或有同行的少男少女互相用水枪喷水戏耍和调皮的青年男子与随排陪游的村妹子调侃的声音之外,大多的游人都不再说话,谁都不愿带头打破这美丽而宁静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在静静地看山、观水、听浪,沉浸在无言的诗情画意之中。此时,两岸的山川、田野都静静地从我们的身边滑过,耳边响起的只有船工竹篙入水刺破水面的声音和河边那些不知名的昆虫的叫声。我们的心在大自然的宁静中经受庄严的洗礼。
遇龙河傍晚的景色很美、很纯,金色的夕阳挂在泛灰蓝色的山顶上,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如果不是船工的竹篙刺破平静的水面发出哗啦哗啦的水声,你会很难分清哪是山、哪是水,哪是河、哪是影。
竹排顺水滑着。渐渐的,远远近近的山连同她的倒影入画了,变换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浓重而深沉,在河的两岸蹲踞成一座座不声不响的雕像。再到后来,天渐渐地暗下来,两岸山水的细节模糊了。此时的河面象一幅浓淡干湿变幻无穷的水墨画,简洁而又永恒。这时的我,方才深深悟到人较之于山水在自然中的渺小与虚无。
再向下,只有那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卷一直陪伴着我与Y到了漂流的终点,去看月亮山顶那阴晴圆缺奇妙的月亮。
这一天,尽管疲倦,但回到住处我却好久好久没有睡意。美丽的青山绿水给了我们恒久的回忆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