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要】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内容的来源,是写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对形成与表现主题都有重要作用。掌握观察、搜集、积累材料的途径和方法。遵循选择材料的原则与要求。
第一节材料的内涵
一、材料的含义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理》中谈道:“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章写作要“言之有物”,“物”即指文章中的材料,这乃是写作的物质基础。
材料的概念非常宽泛,它既指从生活中搜集和积累起来,写入文章用于表现主题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也指未写入文章,但已进入作者视野,被作者意识到、搜集到的一切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人、事、物、景、情、理、数据,观念、意识、看法,文字的和非文字的等等都可以充当材料。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材料,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文章的主题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因此,要使文章内容充实、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必须掌握丰富的材料。就像朱熹所说:“作文须是靠事实,大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
二、素材、题材和资料
谈到材料的时候,还会经常涉及几个相关的概念:素材、题材和资料。
素材,作者通过多种途径从生活中搜集的、尚未经过整理加工的原始材料。它一般是感性的、零碎的、分散的,不能直接写入文章,但是经过作者整理、集中、加工和改造后写入文章,素材就变成题材了。可见,素材是题材的基础,是材料积累的第一步。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军事题材、爱情题材、城市题材等。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赵树理的作品多以山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刘心武的作品多以学校生活为题材,等等。狭义的题材指的是从素材中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后写入作品的那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一般来说,它包括人物、情节(事件)、环境三个要素。素材是题材的基础,题材是对素材的净化,是用来说明和表现主题的材料,是主题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内容。
资料,是指经过不同程度整理加工后的材料,它主要是指书面材料。
第二节材料的类型和作用
一、材料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材料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
事实性材料即客观存在的或书本提供的具体事物,包括人物、场景、事件、统计数字等,是材料中数量最多,也最常用的部分。理论性材料,指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观点,包括科学原理、公式定理、名人名言、俗谚、格言等。
(二)根据材料的存在形态和表述方式,可分为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个别性材料是指单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综合性材料是将若干同类的个别性材料加以归纳、综合而形成的。它不仅涵盖面广,而且可以加大文章的信息量,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王了一的《迷信》和培根的《迷信》,前文中提到“一个不守规矩的道士”“给人家‘送鬼’”时的做法,就属个别性材料;而后文中列举了多个“造成迷信的方法”,这则材料就属综合性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三)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可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有的材料具有明显的正反性质,如岳飞的抗金和秦桧的卖国。但由于写作者观点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多数材料的性质带有相对性。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来判别——支持作者观点的材料为正面材料,与作者观点相背离的则为反面材料。
(四)根据材料存在的时间,可分为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距写文章时间较远的称为历史材料,时间较近的称为现实材料。现实材料新鲜,针对性强,容易引起关注;历史材料厚重,具有纵深感,便于生发联想。
(五)根据获取的途径,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也称原始材料或第一手材料,是直接得到的材料。间接材料又叫转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它们是间接得到的。多数写作材料是转手材料,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条件极为有限,有时很难直接接触原始材料。
有时材料的归类存在着重叠和交叉现象,某种材料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类组。
二、材料的作用
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可见,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在写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
文章的主题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从大量材料中分析、提炼、抽象、概括出来的。材料越丰富,能够从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主题的提炼也就越容易。例如,在文学创作中,王蒙、张贤亮、高晓声、莫言、方方、池莉、古华等一批新时期的作家,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素材,这是他们能在创作上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经历堪称典范。他花费了40年的心血,不仅研读了1500多种书籍,而且还做了大量的笔记。所以列宁说过:“《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可见,翔实的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是从占有的大量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二)材料是表达主题的支柱
构思阶段文章主题靠材料来形成。主题形成之后,要把它表现出来,让读者信服、理解和接受,就需要材料的支撑,靠材料来表现。俗话说“空口无凭”,因此,写作时,材料是阐明观点、表达主题的支柱。例如,孙绍振的幽默散文《美女危险论》,主题是“美丽的姑娘是危险的”,随后他引用了一系列的材料来说明:“美女是危险的。西施因为美丽被当做政治工具,而那个丑陋的东施却活得好好的。美是可以害死人的,海伦因为美丽引起了特洛伊之战,死了十万人。那个打开了邪恶盒的潘多拉,把全世界的精神都污染了一下,反而没事,那些因为不够漂亮而落选的宫娥却能终老故乡。林黛玉的美貌毁了她的生命,而傻大姐却活得十分滋润。”这些材料都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并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引起了人们尤其是漂亮姑娘们的关注和思考。
(三)材料可以引发创作冲动
材料还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引发创作冲动。有时一则材料可以激发作者灵感和思维的火花,产生许多联想、想象和独特的感受。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因为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诗词,引发了联想和思考,“反其意”而写下的。
第三节材料的搜集和积累
掌握的材料越多,写作时就越得心应手。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可见,材料的积累来自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积累材料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观察、体验、调查采访和查阅等。
一、观察
观察,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知觉过程。在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是人认识世界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研究发现,人脑储存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视觉。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写作者直接搜集写作材料、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他的老师福楼拜先让他到外面观察生活一年,并把所看到的记录下来。莫泊桑由此养成了认真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里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练好观察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学习写作的第一课。
观察可以有多种类型,如根据观察对象,可以分为人物观察、环境观察和场面观察。根据观察的性质,可以分为科学观察、实用观察和艺术观察。无论哪一种观察,为了更好地认识观察对象,掌握第一手资料,都需要在观察时做到以下几点:
1.细致。就是在观察对象时要剥开来细细地看,如朱自清说的:“一言一动之微,一步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要做到这一点,观察时必须集中精力,特别是对于运动变化着的对象,只有投入、专注地观察方可捕捉到它们的特征和神韵。如莫言在《爆炸》里的一段文字:“狐狸在黄色的麦茬地里风似的向南飘,飘过东西向的公路,飘进路南那一片黑色的玉米林。狐狸在玉米林边像火苗样闪了闪,便不见了。”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很难写出这样生动传神的文字的。
2.全面。观察还应做到全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为了把握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获得更客观、准确的认识,就需要我们在观察时尽可能地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比如进入山林,不仅看到了苍翠的树木,还闻到了野花的芬芳,听见了嘤嘤嗡嗡的蜂声,尝到了泉水的甘洌、野果的青涩,触摸到了泉中卵石的光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观察的收获。
3.深刻。观察不能只停留在对象的表象上,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发现规律,即要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原因就是人在观察时还伴随着大脑的分析与思考。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才能从平常的或异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觉到某种人生意蕴,从人们不屑一顾或一笑置之的对象中感悟和挖掘出深刻的寓意。叶文玲在《愿你也铸一朵“金蔷薇”》一文中说,“思考,能帮助观察,唯有多思善思,才能使你从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中,‘悟’出别人还未悟及到的东西。思想是作品的灵魂、作品的核心。大凡‘核心’坚实,人所称道的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认真思考的结果。所以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思考。”
4.抓住特征。观察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事物之间相区别的地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双完全一致的眼睛。福楼拜曾教导莫泊桑用“第三只眼睛去观察”,找出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点。许多作家都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事物的特征。《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刘姥姥参加大观园里的一次家宴,在吃饭时讲笑话惹大家发笑。这个笑的场面曹雪芹没有一笔带过,而是通过比较式的观察描写,写出了不同的笑貌、笑态和笑声,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身份及遭遇。又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的《绿》等都运用了比较的观察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观察是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二、体验
体验是指作者亲自感受进而认识对象和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在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观察和体验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观察中有体验,体验中又有观察。然而与观察和感受相比,体验更带有亲临性和情感性。作家路遥曾有过这样的体会:“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心弦的震动,而不是站在一旁的观察、了解、采访、记故事,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是干瘪的。我的想法是,所谓写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物,也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体验。”
体验有两种情况:亲身体验和感情体验。亲身体验指在生活当中亲身经历、直接感受,这是体验的基本方式。写作者应充分融入到生活中去,留心周围的一事一物,体验它的真实,感受它的精彩,悟其真谛,得其实质,从而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很多作家、艺术家都是在深入生活,经历人生,有了丰富、生动的各种感受、认识之后再进行创作的。感情体验,即设想自己处在对象的环境中,和对象一同感受某种生活情境。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人物的处境,全身心地去揣摩、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从而获得对人物真切、深入的了解。作家张天翼说:“我观察你的时候,完全设身处地地替你想,我不是我,而变成了你。”这种感情体验必须以亲身体验为基础。
写作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体验,因为体验可以获得极为丰富的、真实的、鲜活的写作素材。体验时要热情投入,要捕捉真实、细腻的感受,还要深入对象的内心世界,细致把握人物微妙的情绪和情感变化。作为写作者,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体验丰富的人生。托尔斯泰曾告诫说:“千万不要过一种自私自利的生活,而应该深入到一般人的生活中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