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语体色彩,要与相应的语体相适应,才有好的表达效果。这是写作者应该注意的。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其中“大拱”、“小拱”、“设计”、“过水量”等是具有科技语体色彩的词语,用在这篇科普短文之中,收到了准确、周密而又简明的效果。
各基层厂、店,都要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制定出实施和保证改革按时顺利完成的计划。(某单位工作计划第八条)
像“按照”、“统一部署”、“制定”、“实施”等都属于带有公文语体色彩的词语,显得语意扼要,语感严正。
第三节词语声音的选择
在写作、说话时,为了切合抒情写意的需要,使人不仅能体味到抒情美、思想美,还能感受到音乐美,这就要注意词语声音的选择和配合。这种音意的完美结合,就是人们常说的声情并茂的境界。
词语声音的选择,简要地说,就是如何解决“上口入耳”的问题,即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音节的配合
(一)单双音节的调整
根据语言习惯,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配合,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配合。比如“我国”、“我校”,要比“我们国”、“我们校”读来顺口;两个双音节配合——“我们国家”、“我们学校”,又比单、双音节配合——“我国家”、“我学校”好读好听。例如:
①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②姑娘的内心充满尖锐的隐痛,……薄薄的嘴唇微张着不住地颤抖,不住地抽泣。(吕大发主编《夏娃的悲哀》)
例①的“眼、耳、鼻、舌、身”五个单音节,配合协调,如若其中有双音节如“耳朵”或“舌头”等,读起来就不畅快。例②带重点号的词,都是双音节词,读起来比较顺口,如果其中有单音节词,读起来就会很别扭。
(二)音节的重叠
用音节重叠构成的词叫叠音词。叠音词主要有三种形态:AA(堂堂)、AABB(稀稀落落)、ABB(绿茸茸)、AAB(蒙蒙亮)、ABAC(糊里糊涂、马里马虎)。
叠音词有拟音的作用,那是拟音的象声词,下面讲音响效果时要谈到。叠音词也有把单音节词双音化,使之与其他双音节词协调配合的作用。双音节词最突出的作用,是通过声音的色彩,加强描绘的形象性,加强表意的语气,加强抒情的浓度。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举了诗歌作品中许多个叠音词描摹各种情态音响的例句后,说:“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叠音词主要用在文学作品里。朱自清的散文运用叠音词写景状物,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竟达七十二处,下面摘引一段: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没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感,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的了: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碧阴阴”写出在月光辉映下,水色的碧绿程度;“漾漾”写出天未断黑时分,柔波细微,似动非动;而“沉沉”又写出了灯火通明时,水的绿色就显得沉重,不那么鲜明了。这三个叠音词既有声音的美感,又有形象的感染力,细致入微地描画出不同光线下,水色水态的变幻,也反映出作家的思绪由宁静而转入迷茫。
二、音响的效果
在写人写物时,直接把人的行动坐卧的声音,把物体发出的声响,用象声词模拟出来,让人感到绘声如实,身临其境。
鲁迅的《阿Q正传》里,有一段阿Q连唱带说的描写,其中用了一系列的象声词,收到绝妙的艺术效果:
他更加高兴地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这是阿Q用嘴模拟锣鼓伴奏的音响,不难想象他得知“造反了”时,那种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的样子。
有时,不便于通过视觉描写的环境景物,运用象声词,可以由听觉的感受唤起对视觉形象的联想:
风似乎刮得更厉害了,院子里的薄铁顶的小棚子被吹得哗啦啦地直响,门前老槐树上的枯枝,不时地喀嚓一声折落下来。(峻青《党员登记表》)
这里的“哗啦啦”、“喀嚓”是黄妈妈夜晚听到的声响。当时她想到牺牲了一个革命同志,睡不着觉,心乱如麻。而这种种声响,增添了紧张不安的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看来,象声词的选择和配合得当,可使场景和人物的描写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境界。
三、声调的安排
普通话里的声调,可按平仄两大类划分:阴平调、阳平调属平声,上声调、去声调属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和仄声在音高、音长等方面有所不同,如果平仄的声调能交替、对应得当,就会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现代诗文尽管不像古代诗词那样有严格的平仄规则,但为了读之上口,听之悦耳,也应适当照顾句子的平仄协调。例如闻捷的《白海鸥之歌》的开头一节:
在碧蓝碧蓝的海上,
海鸥伴送我们远航,
那银灰色的海鸥群里,
有只海鸥白得像雪一样。
每一行诗里的字调,大体上是平仄交替的,读起来有起有落,形成了音律美。即使在散文里,也应注意声调的组织安排,以求口耳舒服之效果。例如:
写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想。如果你观察得不对,或你观察得太少,没有深刻的印象,抓不住一个清楚的形象,不要硬写。(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
每一个分句里,都有平仄字调的交替使用,读起来有抑扬之感。
四、音韵的和谐
音韵的和谐,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合辙押韵。所谓合辙押韵,就是指在韵文的一些句子的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有的还使用同音字韵甚至于同字韵。例如:
上流也宽,
下流也宽,
黄河在这里挤在两山间,
两山的峭壁直上直下,
壁上的岩石坚又坚。(《冯至诗选》)
“上流也宽”的“宽”和“下流也宽”的“宽”是同字韵,“间”、“坚”是同音字韵,读来流转自如,和谐悦耳。
朱自清指出:“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至于音乐性,方便记忆,还是次要的作用。从前往往过分重视这种次要作用,有时会让音乐淹没了意义,反觉得浮滑而不真切。”(《新诗杂话》)这段极有见地的话,明确了音韵的和谐要服务于抒情写意的需要。
古代诗词叶韵,比较复杂,十分严格。而现代诗歌、唱词用韵时平仄韵脚是自由的,一般使用偶行押韵的格式。常见的一种是四行作一小节的诗体,第一行可押可不押。例如:
有时到了荒年饥馑,
农民也再无法生存,
一个勇者撞起人皮鼓,
怒火便在人的心里烧焚。
人皮鼓挂在廊檐下,
并没有增加国王的威严,
用忧愁而悲愤的声音,
在诉说国王的凶残。(《冯至诗选》)
第一节“馑、存、焚”用了人辰韵;第二节“严、残”用了言前韵,而第一行没有押韵。
朱自清先生说过:“押韵的样式得多多变化,不可太密,不可太板,不可太响。”(《新诗杂话》)一是押韵太密,会造成呆板之弊。前人为克服这种“密韵”的缺憾,往往用“转韵”的方法,即每节换韵。二是可以通押。就是沟通邻近的韵部,用声音近似的字来押韵。这样不仅便于扩大选韵的空间,还可营造“不谐之谐”的音乐效果。三是为了音韵的和谐,可以把一些双音词以至四字格的成语,临时颠倒一下词素的顺序。
五、双声叠韵的运用
双声和叠韵,是汉语利用双音节词声母相同和韵母相协所产生的声音之美,来表达意义的一种形式。
王力先生曾指出:“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的美。这种形式在对仗中才能显示出来。”(《略论语言形式美》)例如歌曲《青春啊青春》,在第一段和第二段词句对称的地方,注意选择了双声和叠韵的词互相对应:
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
青春啊青春,壮丽的时光,比那宝石还要灿烂,比那珍珠更加辉煌。……
“鲜艳”和“灿烂”是两个叠韵词相对,“玫瑰”和“珍珠”是叠韵和双声相对,“芬芳”和“辉煌”两个双声词相对,显得音律整齐,悠扬上口。
散文运用双声和叠韵,也优美动听,使人乐意诵读。例如: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陶铸《松树的风格》)
这里选用了“绚烂”、“鲜艳”两个叠韵词和“力量”一个双声词,其中“婀娜”、“绚烂”还形成对应的回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