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用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经过。叙述时,可以使用“他”或“他们”等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叙述时,叙述者只是一个旁观者,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以全知全能的视点统领全局,广泛地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及人物心理,故又被称为“万能人称”。因此,一般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的作品都采用第三人称,如中长篇小说、通讯、报告文学等。《红楼梦》就是巧妙运用第三人称的典范。总体上,全书采用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化,但在局部上,它又灵活采用单一视角,描写人物、展示环境。比如,在第三回中,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感触,展示了贾府的概貌,介绍了贾府中一大批重要人物,特别是通过林黛玉的独特感知和心理活动,增强了描述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叙述缺乏第一人称的真实和亲切,不便于直接抒发写作者的情感。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第三人称叙述常借用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及梦境、幻觉等,通过人物的语言或思维活动,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如鲁迅的《阿Q正传》,文中就利用阿Q的独白和梦境来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三、第二人称
关于第二人称叙述是否存在的问题,目前说法不一。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叙述的人称是以作者的观察点和立足点来确定的,叙述者只能以当事人或者局外人的身份叙述,没有第三种可能。有些作品把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引入文章,实际上这个“你”或“你们”要么指代读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某些段落;要么指代作品中的人物,如朱自清的《给亡妇》等,而唯独不是叙述人。有些作品中的第二人称在叙述时,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甚至可以深入“你”的内心世界,这只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因此,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只要分析一下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就会发现他们用的仍然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文章中出现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只是一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表现手法。从凭借叙述人来确定人称这一依据来看,否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使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进行叙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人称叙述不完全等同于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也很难把它归入第一或第三人称叙述中,因此,我们不如就称其为第二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综合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使用时也比较灵活,可以通篇都用第二人称,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也可以和其他的人称综合使用,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人称叙述还可以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仿佛面对面谈话,可以直接进行情感的交流。“你”既可以是文中的人物,也可以是读者。如朱自清的《给亡妇》,全文都运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如同向读者倾诉衷情般的亲切自然,直接向亡妻敞开了自己的心扉。正因为这一点,第二人称叙述经常运用在抒情诗或抒情散文中,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者直抒胸臆,亲切而感人。
可见,第二人称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应当承认这一叙述人称的存在。
有时为了充分发挥叙述人称的优势,往往交替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称,有时也会插入第二人称。人称的转换既能灵活、客观地展示故事的大环境,又能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感受。如鲁迅的《祝福》、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等,都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交替使用的范例。需要注意的是,在改换人称时,要交代清楚,必要时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加以提示。
第三节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有很多,从不同角度可有名目繁多的划分方法。常用的叙述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
一、顺叙
顺叙就是按人物活动或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或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以时间的流程为序,易于把事件过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从总体上看都采用了顺叙的方法。古代散文名篇《曹刿论战》、《桃花源记》,现代散文名篇《藤野先生》、《长江三日》等也都依自然时序展开叙述。顺叙也有其不足,表述缺少波澜起伏,容易平淡、乏味,如同流水账。因此,在运用顺叙时要注意处理好材料的主次详略,注意剪裁;另外,不宜单纯使用顺叙,可用其他的叙述方法穿插其中。
二、倒叙
倒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自然时序进行叙述。我们可以把倒叙看做是顺叙的一种变通,它不是将人物经历或事件过程作逆向叙述,而只是把其中的某个部分提前,其余部分仍以顺叙为主体的叙述。
倒叙可以造成悬念,起到突出局部、渲染气氛、先声夺人的作用。比如,鲁迅的《祝福》,先写祥林嫂在除夕之夜爆竹声中死去的悲惨结局,然后再叙述其一生的不幸遭遇,意在激发读者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政权、神权、族权、夫权是中国封建社会制造妇女悲剧的根源,这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倒叙的内容大多情节曲折,时空跨度较大,内容有突出特征,或事件的结局包含特殊意义,以吸引读者或观众。如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其他还如《辛德勒的名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泰坦尼克号》等影片都采用了这种叙述方法。
使用倒叙时,要处理好倒叙与顺叙的衔接与转换,要有明显的界限和必要的过渡,使衔接更自然。还要处理好倒叙部分在顺叙过程中的照应关系,以做到前后呼应。
三、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一些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去。恰当地使用插叙,可以有效地打破单一顺叙的单调与沉闷,使叙述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同时也增加了叙述的容量,使文章枝繁叶茂。
根据插叙的具体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插叙分为追叙和补叙。
追叙,指追忆过去或回忆往事的插叙。如鲁迅《故乡》中,当母亲提到闰土时,就插入了一段“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紧接着作者又追叙了“我”与闰土少年时代交往的一些生活片段。这就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形成了强烈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变化。
补叙,指插入对情况和事件的解释说明或对人物身份、性格等的补充交代。如《红楼梦》第二回中,作者在介绍林如海的家庭状况时,就有一段补充式的插叙:从林如海现今的官职,讲到他的过去,再讲到他的先祖、父亲。由近及远,既交代了人物的出身,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插叙只是辅助手段,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要事件。要注意保持主线突出,避免节外生枝。另外,插叙的起止要适当,要保证文章整体的连续性和流畅性,使文章头绪分明,衔接紧密。
四、平叙
平叙,指对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个或多个事件进行的一种平行叙述。通常是先叙述一件,再叙述另一件,因此又叫分叙。平叙与顺叙都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而平叙的对象一般是一些头绪较多、内容复杂的事件。例如《水浒传》中,一百零八条好汉齐到聚义厅,就是用平叙法一个一个地分别叙述完成的。再如《红楼梦》中同一时间宝钗出嫁和黛玉去世用的也是平叙。
平叙可具体分为两种:一种叫并列平叙,就是先叙一事,再叙一事,即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例如,《三国演义》中常有“这头按下不表,先说那头”之类的话语。另一种叫交叉平叙,即将两个或多个事件交替进行叙述的方法。
平叙可以将纷繁复杂的事件,表现得有条不紊,错综有序。剧本写作也常用平叙方式,尤其是武打、争斗等题材的剧本,为了表现双方紧张激烈的矛盾斗争,常常采用“换镜头”的方法,让人同时看到双方或几方的行动,从而造成一种紧张气氛。
【思考与练习】
一、先用第一人称写一段校园生活,然后尝试着改用第三人称叙述,体会由此而带来的变化。
二、对近期上映的某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和影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作简要介绍,写出两段叙述文字,并分析该影片具体使用了哪些叙述方法。
三、选择你生活中最精彩或最感人的一段经历,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