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回顾电视新闻场域的惯习和功能图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不难发现,完全来自“大数法则”下的经济资本,和政治场域的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电视新闻场域获得自主逻辑的最大障碍。如果没有有关于此的新的制度安排,电视新闻场域内部惯习分裂和功能跛行的场景必然持续下去,内部行动者的惯习也将和它所处的场域结构相互循环,一起“定型化”,一个近乎支离的电视新闻场域,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低效率地运转。虽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是近代中国历史一再重复和暗示的主题,但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扼制途径,谁又能担保历史不会再次不幸地重复呢?
[1]俞旭、朱立:《改革的困局: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变革探讨(1976~2000)》,《新闻学研究》(台湾)第68期。
[2]参见朱羽君、高传智主编,曾晶、谢勤亮主笔:《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闻从业者心态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王泰俐:《电视新闻“感官主义”对阅听人接收新闻的影响》,《新闻学研究》(台湾)第86期。
[4]弗洛姆:《希望的革命——通向人道化的技术》,台湾环宇出版社1971年,转引自孔文清、吴毅:《弗洛姆人道主义良心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12月第1卷第4期。
[5]来自于课题组对中央电视台评论部一执行制片人的访谈。
[6]来自笔者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一记者的访谈。
[7]jjmemail:《我是一名“伪”电视记者》,天涯社区“传媒江湖”,http://1home.hainan.net/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6&;idArticle=55594&;flag=1
[8]来自笔者对前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一记者的访谈。
[9]“央视民工”:《央视4500编外人员签合同》,http://blog.sina.com.cn/u/476e3b82010005vm#aList_ALIST_1198406530
[10]张海潮(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2005年1月接受《环球》杂志时的采访。
[11]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12]恩格斯1883年3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3]“央视民工”:《央视大减薪》,http://blog.sina.com.cn/u/476e3b82010005vl
[14]来自课题组的调研。
[15]来自于笔者对中央电视台评论部一记者的访谈。
[16]笔者对前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一记者的访谈。
[17]李希光:《媒体商业化与新闻幻象化》,人民网“传媒视线”第九期,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6/35811/2796496.html
[18]http://www6.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6&;idArticle=42561&;flag=1
[19]阿忆:《人民和你想的不一样》,《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5期。
[20]http://www.xici.net/b44803/d30733997.htm
[21]易立静:《病人崔永元》,《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19期。
[22]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年8月号。
[23]朱学东:《窗下人语——不自律,无以言责任》,《南风窗》2007年4月下。
[24]沈阳:《以法政文明深化启蒙精神——回应“文艺复兴”之争》,《南方周末》2007年5月3日。
[25]来自课题组对景志刚先生的访谈。
[26]杜维明著,雷洪德、张珉译:《超越启蒙心态》,原载Confucianism and Ecology,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声音》部分的引言来自课题组对敬一丹女士(《声音》栏目创始人)的访谈。
[28]《央视论坛》部分的引言来自课题组对孙杰先生(《央视论坛》制片人)的访谈。
[29]史铁生:《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3日。
[30]gee:《大众媒体就是伺候群氓》,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39338&;PostID=8008363&;idWriter=0&;Key=0
[31]《论语集注》,子路第十三(一)。
[32]吴敬琏:《改革:看得见的脚踩住看不见的手》,在2006年《财经》年会上的演讲。
[33]李异平:《“亚洲新闻观”与部分东盟国家新闻自由的发展历程》,《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5期。
[34]保罗·萨缪尔森:《中国转型过程中应避免的三个误区》,《探索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36]吴敬琏:《市场经济应防止陷入“权贵资本主义”》,《决策与信息》2004年第1期。
[37]孙立平:《一个新的社会正在行成》,《南方周末》2003年1月1日。
[38]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39]塞维斯(Elman Rogers Service)著,黄宝玮等译:《文化进化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40]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41]参见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网络版)。
[42]参加张五常:《弗里德曼&;赵紫阳——大同与小异》(网络版)。
[43]杨小凯等:《中国改革面临的焦点问题——杨小凯、江濡山谈话录》;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经济观察报》2006年3月3日。
[44]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45]韩震:《作为社会妥协机制的民主——关于民主的一种新阐释》,《学习时报》第384期。
[46]陈来:《儒家思想传统与公共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47]许纪霖:《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48]张汝伦:《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49]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回归公共生活》,《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50]布迪厄著,桂裕芳译:《自由交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1页。
[51]赵心树:《知理的民主,还是盲情的媒主?》,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cjr.zjol.com.cn/gb/node2/node26108/node30205/node194994/node195033/
[52]〔美〕李普曼著:《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53]罗森(J.Rosen):《让事情更公众:论传媒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大众传播批判研究》1994年,转引自徐贲:《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世纪中国网站。
[54]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01页。
[55]转引自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56]孙立平:《防止中产阶层成仇富替罪羊》,《经济观察报》2007年5月9日。
[57]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58]张宛丽:《向上流动受阻中国新中产阶层面临精英排斥》,《人民论坛》2007年5月第1期。
[59]王力雄:《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的途径》,公民半月谈系列讲座,2005年7月2日。
[60]吴国光:《改革的终结与历史的接续》,《二十一世纪》2002年6月号。
[61]罗伯特·戴荷著,张明贵译:《多元政治:参与和反对》,(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4页。
[62]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226页。
[63]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