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91400000018

第18章 公孙丑(下) (3)

充虞问孟子道:“前些日子,先生命我负责做棺椁的事。当时先生忙碌,我不敢来求教先生,现在才有机会求教于先生。请问先生,棺木似乎太好了吧?”

孟子回答道:“上古时期,棺木的尺寸没有明确的规定;中古时期,明确规定棺木厚七寸,而椁木的厚度以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无论是天子还是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这样才能尽到孝心。因为受礼制约束,不能用上等木材做棺椁的,不能算是称心;因为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材做棺椁的,也不能算是称心。如果礼制允许,又有钱的话,古人都会用上等木材做棺椁,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呢?更何况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罢了,难道孝子之心就不能有这样的一点满足吗?我听人说: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节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阐释】

从这一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丧葬之事。这是因为儒家一向提倡以“忠、孝、仁、义、礼、智、信、廉、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而孝又被称为“百善之首”。

然而,虽然孟子很重视丧葬之事,但丧葬之事并不是孝道的全部内容。曾子曾经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的话,由此可知,完整的孝道包括生前的奉养和死后的安葬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说到孝道的起源的话,历史就更早了。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孔子之前的两千年,从尧舜时代开始,孝道就已经是社会的一种普遍道德了,而孔子和孟子所做的,只是把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孝道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使其更系统化和更具文化性。

不仅在孟子里有许多关于孝道的主张和思想,在《论语》里也记载了不少孔子和学生关于孝道问题的主张,其中尤其是孔子在《八佾》篇里的说法与本章所讨论的问题关系最为密切。孔子说道:“与其易也,宁戚。”也就是说,与其铺张浪费于丧葬之事,还不如尽情的表达悲伤之情。由此看出,孔子反对在物质方面过分的铺张和厚葬,而是更重视内在的真情流露。孔子的这一主张在后来发生了变化,一时间厚葬之风盛行,原因无非是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地位和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化,有能力举行铺张浪费的厚葬。

尽管孟子非常重视丧葬之事,但与后来的儒家不同的是,孟子并不提倡厚葬。孟子认为,只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就是尽到了孝道,没有必要必须追求厚葬,所以,他说:“亲丧,固所自尽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因此而节俭从事呢?当然也不是,因为孟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但更反对薄葬。

从有关的史料记录上,如《列女传》等书籍上,人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孟子的母亲的一些记录,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很懂得教育孩子的母亲,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她的教育,孟子能否成为儒家的“亚圣”还不得而知呢。那么,在孟子的母亲过世以后,孟子是怎样丧葬他的呢?根据这一章的记载,可以看出,孟子是以很厚葬的方式埋葬了他的母亲,就连他的学生都觉得实在是厚葬了。但是,无论从哪一点上看,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通过这一章,孟子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在安葬父母的问题上,只要制度和经济两方面都允许,就应该尽力做到最好,正所谓“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丧葬是孝心的重要体现,如果有孝心的话,什么样的丧葬之礼都是符合孝道的要求的,否则,一旦失去了孝心,再丰厚的在葬礼也没有任何意义。

【原文】

沈同[1 ]以其私问[2 ]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3 ]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注释】

[1]沈同:齐国的大夫。

[2]以其私问:以私人的名义问孟子。这里强调沈同并不代表齐宣王。

[3]仕:官员。

【译文】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孟子道:“讨伐燕国可以吗?”

孟子回答道:“可以。子哙不能把燕国国君的大位让给别人,子之也不能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国君的大位。这个道理很简单,比方说,你很喜欢一个士人,于是你不禀报大王,私自就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禄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大王的同意就接受了你让给他的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国君大位的事,和这个例子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齐国出兵讨伐燕国。

有人问孟子道:“听说先生鼓励齐国讨伐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道:“没有。沈同问我:‘讨伐燕国可以吗?’我回答他:‘可以。’他认为我说的对,就讨伐燕国了。如果他再问我:‘谁可以讨伐燕国?’那我就会告诉他:‘奉天子命令的人可以讨伐。’这怎么能说是我鼓励的呢?假设这里有个杀人犯,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回答:‘该杀。’如果他再问我:‘谁可以杀他呢?’那我就会告诉他:‘法官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呢?”

【阐释】

读了这一章的很多人都觉得,孟子在这里其实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甚至是在为自己“不仁”的言论开脱、搪塞。这都是表面上的。

从深层次来看,孟子的意思很明确:不是说不义的诸侯不能被讨伐,但如果出兵讨伐者也只是一个诸侯,那这种讨伐就是错的,本身也是不义之举,因为它“违法”了。根据分封制的规定,讨伐不义诸侯的人要有一定的资格,必须是周天子才行。孟子怕别人不理解,又举了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犯了杀人的罪过,必然是要被杀死的,这是法律规定的,所以说是“可以”杀的,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杀他的,杀他的人必须是法官。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有鞭打或者诛杀有罪之人的权力,那么天下是变得更有法制了呢?还是更混乱了。肯定是后者。“人人得而诛之”只是一句号召,只是一个用来形容某个人罪不容恕的形容词,在真正讲法制的社会是不可能这样的。真正的法制社会,应该是即使是讨伐不义,即使是诛杀罪犯,都得有规矩、有秩序。

从整章的论述来看,孟子的上述意思是明白无误的,之所以被人误解为他支持齐国出兵讨伐燕国,一是因为当沈同问及此事的时候,孟子着重阐述了燕国应该被讨伐的原因,并没有明确说明该由谁讨伐。二是因为战国时代已经不是一个法制社会了,连“只有天子才可以讨伐不义诸侯”这样的规定都被齐国君臣忽略了。这不仅是一个王权衰微的时代,更是一个法制混乱的时代。这一切都不能怪罪于孟子。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1 ]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2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3 ]。”

【注释】

[1]陈贾:齐国的大夫。

[2]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周武王灭商以后,将商纣的儿子武庚封为诸侯,统治殷商旧地。为了防止武庚反叛,周公命令周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监视武庚。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即位,管叔等人见有机可乘,竟联合武庚一起反叛周朝,周公亲自率兵大败叛军,并一举诛杀了管叔、武庚等人。

[3]辞:指寻找理由辩解,从而阻止改过。

【译文】

燕国反抗齐国的占领。

齐宣王说道:“我感到愧对孟子。”

陈贾回答道:“大王不必犯愁。在仁和智方面相比的话,周公和大王谁强一些呢?”

齐宣王回答道:“这是什么话!我怎么能比得上周公!”

于是,陈贾继续说道:“周公派管叔监视武庚,管叔却联合武庚造反。如果周公知道管叔会造反而坚持派他监视武庚,这是不仁;如果周公不知道管叔会造反而派他监视武庚,这是不智。周公尚且还没有完全具备仁和智,更何况大王呢?请大王派我向孟子做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孟子道:“请问先生,周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孟子回答道:“古代的圣贤。”

陈贾又问道:“我听说,他曾经派管叔监察武庚,但管叔却联合了武庚造反。有这事吗?”

孟子回答道:“有这事。”

陈贾又问道:“周公知道管叔要造反吗?”

孟子回答道:“不知道。”

于是,陈贾得意洋洋地问孟子道:“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岂不是圣贤也有过错了?”

孟子回答道:“管叔是周公的哥哥,谁能想到哥哥会造反呢?周公的过错不是情有可原的吗?古代的圣贤犯了错误就能立即改正,现在的人犯了错误却执迷不改;古代的圣贤的错误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百姓都能看见,等他改正以后百姓也能看见;现在的人不但坚持不改错,竟然还要寻找理由辩解。”

【阐释】

齐国占领燕国时,孟子曾向齐宣王建议,帮助燕国立一个新的国君,然后撤出军队,齐宣王不听。齐国攻占燕国后的第二年,燕国人拥立燕王的庶子太子平为国君。齐军由于没有得到燕国百姓的支持,被迫撤了回来。因为孟子在齐国战胜燕国之初就提醒齐宣王说,如果不在燕国施行仁政,就不能保证可以长久的占领燕国。此时,齐宣王想到孟子的这些话,追悔莫及,觉得有愧于孟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齐宣王总是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别看他现在说的这么好听,但最终还是没有重用孟子。

事情的重点不是齐宣王的悔过情绪,而是陈贾与孟子的对话。通观全书,似乎只有陈贾幻想通过“圣人也有过失”的理由说服孟子,这种恶劣的态度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孟子的驳斥。

根据文章的记载,陈贾自告奋勇去面见孟子,跟孟子举例说,周公曾经也出现过失误,言下之意是,即使圣贤如周公者,也不能避免犯错,更何况是齐宣王呢?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齐宣王的一意孤行寻找借口,以求开脱罪责。针对陈贾举的周公的例子,孟子认为,古代如周公等品德高尚的圣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就是因为可以做到有错就改;而现在如齐宣王这样的国君,明知自己错了,不但不改正错误,还要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开脱自己的罪责,企图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圣贤的行为相对比,这显然是应该被唾弃的。陈贾无言以对,只好悻悻而去。

在这一章里,孟子提出了“有过则改”的主张。这个主张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正如陈贾所言,人都难免犯错,即使是古代的圣贤、君子也难免犯错,否则孟子也就不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了;二是犯了错以后的应对之策。孟子提出两种可能的对策,一是承认错误,然后立即改错;二是将错就错,想方设法寻找借口推脱。很显然,孟子是主张立即改错。如果犯了错,任其继续发展,将会铸成更大的错误;相反,如果能及时承认并改正错误,才能保证以后不再犯错。

关于这一主张,孔子也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如果有了错误而不改,这本身就是个错误,所以还是改掉为好。

【原文】

孟子致为臣而归[1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同类推荐
  • 论爱美

    论爱美

    风靡欧洲的疗愈哲学,改变万千年轻人看待生活的方式。爱美,才能真正感受到驻留在世界的中心。那些人们喜爱的东西,那些歌曲、风景或者姿态,它们的美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印记。在美里面有种东西,能让它与死亡抗衡,甚至比死亡更强大。这便是美对我们所做的——让我们停下脚步,让我们怀疑,让我们觉醒,重新给我们力量。美是一个个刹那的停歇,在那一刻你会返回最初的自己,你仿佛被抛向远方,却又唤起当下;只是一瞬,却又仿佛触到了永恒。在这瞬间的永恒里,你超越了禁锢你的现实,获得了自由。只有通过爱美,才能真正感受自己驻留在这个世界中。
  • 悲观态度,乐观生活

    悲观态度,乐观生活

    本书选摘了亚瑟·叔本华著作里最具有哲理性、最发人深思的语段,《悲观态度乐观生活(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自己,让我们知道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坚定世界观的思维选择,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容地面对生活。
  •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针对研究者对菜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种种不同理解,本书试图以个体的整体关系问题为主线对它进行系统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的角度考察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出发点和目的,试图揭示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的思相实质和真实意图。第二章集中探讨菜而尼茨怎样使个体成为真正的实体并说明个体何以成为独立自方的实体。第三章着重阐述菜布尼茨怎样说明独立自主的个体之间的有序共存和协调变化的普遍和谐问题。第四章讨论菜布尼茨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想,第五章分析菜布尼茨的上帝论。第六章主要研究菜布尼茨的两大逻辑原则及其与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的关系。
  • 理想国

    理想国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共分为十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内容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热门推荐
  • 翠色田园:独宠第一农家女

    翠色田园:独宠第一农家女

    现代金融学博士李采薇穿越成为一个五岁小女娃,为救哥哥委身给傻子做童养媳,丈夫傻而且家里穷,奋发自强,带着丈夫发家致富,原本以为和傻子丈夫就这样美美的生活,却不想被拐进了花轿,嚓!好女不二嫁,可看到新郎时,顿时傻眼,这当真是她的傻子丈夫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妃得你

    情妃得你

    文文重做归来!文风大改动!PS:原谅我是简介废人,简介如果有好的,会换一个,哈哈!她是东篱国的明珠,东莱国皇子心中的佳人。东阳城下,她却成了殉国的公主。涅槃重生中,她深深地念着他,重重的相遇,引来的只是一场场骗局。围绕她的只是满身戾气的勾心斗角。一朝选秀,她惊艳皇城内外......她一丝琴弦,却被他忘情如忘之山水......忘情之中,隐藏的却是更多的迷情。萧瑟的天空,冷冷的月儿。她是否又能追回她的真爱?皇宫大厅,他早已锦衣玉食,还有一场将行的婚礼。她又该若何?一手培养的复国之臣,竟是他势均力敌的敌人,她又该?那怀揣的凤蛊凰蛊,她又该作何选择?《》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你爱着那个她,却是内心时间的自己。
  • 激励成长(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激励成长(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本丛书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著作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付佳精品。
  • 温而沚木生

    温而沚木生

    毕业了要离开老同学要离开那个你喜欢了很久很久的人你们还会在一起吗记录温沚和苏木生.“生气了?”“别烦我。”“那要不要吃榴莲?”“要。”——温沚“我也想像你爸妈那样。”“我在等着你长大。”——苏木生未来的日子会很长,我会慢慢陪你长大。我在等着你长大,等着给你一个家。
  • 完美女人必须hold住9件事

    完美女人必须hold住9件事

    你一定期待过未来的完美生活——闪亮的礼服,潮流的派对,遂心的工作,甜蜜的爱情……但是倘若你HOLD不住健康的身体、完美的形象、强大的气场、无尽的正能量,更不要提什么热情的朋友圈和强劲的人脉了,你又拿什么来吸引王子?快快叫醒小宇宙吧,别在顾影自怜中浪费你的大好时光了,女人从来不是弱者,要把未来握在自己手中。点燃女人正能量,让生活达人来教你如何HOLD住9件小事,脱胎换骨,完美蜕变,做人生舞台上最优雅的女一号。女王驾到,速来围观!
  • 快穿之主神暗恋我

    快穿之主神暗恋我

    不明不白地死了。又失去了生前的记忆。还绑定了一枚既不萌也不暖,实为未知生物的系统,云裳感觉心好累。好吧,既然你说完成任务就能重生,那就不要大意地开始快穿吧。可是各种绿茶婊、黑莲花、负心汉……还有非人生物乱入是什么鬼!主神: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云裳:呵呵呵……我原是天界陨落的战神?高冷的主神大人暗恋我?开什么玩笑!主神不多废话,扑倒之。结局he,1V1。
  • 《黑夜蔷薇》

    《黑夜蔷薇》

    龙帮的帮主,一位年纪刚刚满20岁的天才少女。果断,坚决,练就一身铁血风姿。如一朵盛开在黑夜中的蔷薇摇曳着身姿诱,为报仇,为家族,没有正邪之分,一切只为自己跟要保护之人。美国联邦天才警探,一位刚刚22岁的潇洒少年。开朗,自信,年纪轻轻成就了一番法界传奇。误入龙帮,乱了心神。当联邦天才警探与黑帮铁血巨头,当刚毅少年遇上果敢少女。二人将会上演一出出怎样的故事,背后又会牵扯多少悲欢。当爱在二人之间升腾,当风起云涌龙虎集会,二人又将何去何从,面对法律与道义,面对爱情与亲情,该如何选择。没人知道结局,是死,是悲,是生,是喜?没人懂得二人的爱情,分别亦或是重逢的开始,放弃拥有也许得到了更多......
  • 青春物语日记

    青春物语日记

    认识他们后悔吗?不后悔!不后悔…故事发生于一所学校的两名女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她们年少轻狂,懵懂无知,情窦初开,共同经历的叛逆、成长、气馁、鼓励……没有豪门金钱,没有利益地位,只有最真实的她们和他们。在其他们眼里她们两个是微不足道的人,是一个转头就可以忘的人。但就是这样,却是两个女孩子最难忘的青春时光。一晃而过,青春,光阴;一晃而过,我们的故事。
  • 魔鬼也有眼泪

    魔鬼也有眼泪

    他手创的群龙集团已跃居平湖第二大民营企业,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已经完成这一殊绩,可是他却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女儿遭到仇家的绑架,自己也被奸人陷害,情急之下,他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爆出了一段无法抹去的恩怨情仇。
  • 狄仁杰评传

    狄仁杰评传

    对于历史人物传记来说,仅仅做到事迹真实还不够,还应该从更多的方面丰富人物的形象,给读者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印象。为此本书还从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等方面,对狄仁杰进行研究和评价。此外,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由于历代都有以狄仁杰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出出,为了反映不同时代对他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便于对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狄仁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在附录中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介绍,并加了简略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