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校园文化的保守性成为学校组织的变革的障碍。从根本上讲,校园文化是一种保守性的文化,学校总是将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既成文化成果传递给年青一代;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学校教育过程往往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学校教育(文化影响)的成果往往具有长期性、滞后性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校园文化所不可避免地具有的保守性质。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学校文化阻碍学校组织变革所表现出的负向功能。首先,校园文化促进了学校组织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当学校组织面临外界环境挑战,需要进行变革时,校园文化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安于现状的惯性或惰性,使得学校组织无法做出即时的反应,顺应环境的变迁,适时扭转劣势或创造先机。其次,学校校园文化促进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在思想与行动上达成共识,有利于培育员工对学校组织的忠诚。但是,这也有可能使学校组织成员产生依赖情结,陷入不切实际的陶醉与乐观,而当学校组织面临困难与挑战时,则容易形成群体的逃避情绪。第三,校园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与控制作用,这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学校组织系统。但是,这也往往会使学校组织排斥各种新观念的影响,减少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机会。第四,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果学校校园文化与学校组织目标发生偏差,并且为多数组织成员所认同,学校校园文化就会引致错误的组织发展方向,非但不利于组织目标的认同,反而会妨害组织目标的达成以及组织的持续发展,这种文化影响越大,学校组织所蒙受的损害越多。此外,对于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而言,学校传统的文化积淀甚厚,往往为学校领导者与广大员工视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但是,这种精神财富也使之成为学校变革与创新的障碍,使学校组织运作僵化,不能应时代变迁而进行变革。
总之,校园文化在组织的稳定与发展、组织效能的提升、成员的归属、认同与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发生着重要影响;校园文化也存在着阻碍组织变革、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矛盾与冲突等负向功能。学校管理者要做的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正向功能,最大限度避免或克服各种负向功能,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改革中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5.校园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渗透性
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传承性
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6.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没有了千万个朝气蓬勃的学生,无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团体多么扎实的硬件设施多么雄厚的师资队伍都不可能使得一个学校的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特定到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同样的思路,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种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当代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社团,校园文化宣传站从软件上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7.校园文化的宗旨和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这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8.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9.学校的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
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及政治观念等。从心理学视野出发,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映。研究表明,创建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中最深层的决定整个校园文化各方面的因子,是学校整体精神状态的体现。但究竟什么是学校精神文化?又怎样来看待和理解学校精神文化呢?我们认为,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及政治观念等。
学校精神文化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学校精神文化的性质、存在形态以及形成与发展的动态历程等不同角度来把握、认识和理解学校精神文化。
(1)先进性。
与其他社会文化相比,学校精神文化往往更能体现社会主流文化所代表的民主、科学、理性的价值规范,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进而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与时代精神的代表。由于学校的文化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因而使得学校精神往往表现为面向未来,既立足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不断追求新的理想,有时,还会表现出一种时尚性。此外,学校精神文化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学校文化不仅反映时代精神,在某些历史条件下,还起着引导、推动社会文化,成为新时代文化的先行者。
(2)稳定性。
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在不同的办学历史时期都会吸收各种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但是,从根本上讲,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变革实践中逐步发展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凝聚了学校文化传统的精华,并为学校及其成员引为自豪,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与稳定性。此外,学校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理想与行为准则,成为学校以及学校各类人群的精神支柱和参与学校生活的强大动力,形成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外部教育环境,使人们持续不断地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与统一,使学校精神文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到维系、巩固与持续发展。
(3)独特性。
学校精神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是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根本所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精神都有其共同之处,如求是精神、求真精神等。但由于不同学校间历史传统、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所在社区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就会使生活于不同学校的师生员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传统。
(4)内隐性。
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深深根植于学校文化的每个层面,根植于学校中各类人员的思想意识,并对个体的态度、价值、情感以及思想意识等持续不断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外观上表现为学校的教育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文化的这种内隐性使得它比制度文化更易于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纳。
(5)弥散性。
学校精神文化体现和贯穿于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之中,弥漫于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看似无形但却无处不在的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渗透与熏陶功能,处于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的青少年学生,置身于校园生活之中,毋用接受繁琐说教,便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学校文化对自己心灵的净化与情感的熏陶。
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文化传统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主体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为学校及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观念,也包括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等等。学校精神也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并内化为学校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和决定了学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感情、信念和观念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教育和塑造着学校成员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
学校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
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文化传统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主体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为学校及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观念,也包括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