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数学新教材遵循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十分注重数学文化内容在教材的体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名人轶事、数学典故。经初步统计,在必修教材1-5中,就出现了60位历史文化名人,他们中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如凯撒、诸葛亮、恩格斯、罗斯福等,有大科学家牛顿、大画家达芬奇、遗传学家孟德尔、统计学家Francils Galtont等,更多的是耳熟能详的数学家如欧拉、高斯、莱布尼兹、笛卡尔、费尔马等,当然也有我国古今著名数学祖冲之、刘徽、贾宪、吴文俊等。发生在这些名人身上的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可以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十分丰富而又生动的的素材。这些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名人“凡人本质”丰富多彩的一面,又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数学课堂的文化品味,还原数学课堂的文化本质。
一、“名人与数学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课堂应当是文化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数学文化教育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整合与数学教材相关的文化素材,并通过加工处理使之在教学不同环节中自如运用。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常用“名人与数学小故事”这种载体来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例如,在上高中数学第一堂课《集合》时,教师可以介绍集合论的发明者康托,并通过康托这个“发了疯的数学家”,来阐述数学发现的艰难、感悟数学家科学研究的执着,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名人与数学小故事”在数学作业中的运用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作业可以反馈课堂教学、检测教学效果。数学作业也是促进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性质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但是,目前的中学生课业负担实在太重,一天到晚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学习苦不堪言,作业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谈作业的育人功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各方面综合整治,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数学教师改进作业布置形式,在传统的作业中增加一些趣味性更强的作业,如结合名人与数学的小故事编制一些新型的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训练。例如:在学习了指数函数内容后,可以结合以下的故事编制相应的数学问题作为作业。
三、“名人与数学小故事”在数学交流中的运用
教书育人是为人师者的职业要求,数学教师除了上课以外,也要像班主任一样学会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意见建议,了解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理解与局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在课程目标中也提出要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渠道是多方面的,作为数学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意识的运用一些名人与数学的小故事。
例如,有的学生比较粗心,学习时一知半解,做题时丢三落四,每次考试总结时又心有不甘,总觉得自己只要不粗心就可以,可下一次粗心问题“涛声依旧”。对这一类学生,可以给他讲讲小数点酿大悲剧的故事。
6.数学教学创设故事情境的形式
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一、情境故事化
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
学校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则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