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仆人发现王守仁失踪了,在其枕边看到一张纸,上面是王守仁写的绝命诗。仆人猜想王守仁可能会去投江自杀,他连忙追到江边,发现江面上漂浮着衣帽杂物,让人打捞起来,一看,果然是王守仁的东西。王守仁投江自杀的消息不胫而走。刘瑾派来刺杀王守仁的杀手听到这消息后,忙去江边验核王守仁遗下的东西,确认无异后便回去覆命了。
此时,王守仁却早已渡过钱塘江,奔向福建,后来在武夷山隐居起来,躲了一阵子,才去贵州龙场驿丞。原来,王守仁故布疑阵,掩人耳目,使人相信他已身亡,而自己却换上道袍赶路去了。
王守仁诈敌抓宁王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9年),江西提督王守仁得到宁王朱宸濠谋反的消息,立即率军直捣宁王的根据地南昌。此时,宁王正领兵攻打安庆,他得到南昌告急的消息后,忙乘船沿长江回南昌。双方在鄱阳湖上相遇。宁王军队士气正盛,人数又多,风向也有利,双方交战不长时间,王守仁的军队开始败退。王守仁分析了双方的兵力,认为寡不敌众,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他与众将商议时,忽生一计:在船上竖起一块大木牌,木牌上写了一条标语:“宁王已擒,我军将士勿乱杀无辜。”宁王的将士见到大字标语后,以为统帅已被捕,军心大乱,纷纷逃命。王守仁趁机率军追杀,获取了胜利。
宁王带着残部跳到渔船上逃命,船老大认出他是叛贼,就划着船把他送到王守仁的军营中。这时,王守仁才真的把宁王抓获。
徐文长智设摔玉计
明嘉靖年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城关有一家大当铺,有次收购了一件古玉器,负责鉴别典当的管事以为是件稀世珍宝,付了一千两银子。后来发现玉器是假的,老板很生气,要管事如数赔偿。那管事家境清贫,哪来这么多银子,急的想要自杀。一好友劝他何不去请教本县有名的才子徐文长(公元1521—1593年),他也许会有办法帮你解困的。于是,管事去求徐文长,徐文长给管事出了一条妙计,并说那骗子一定会来赎回的。管事高兴地回到了当铺,把徐文长出的主意同老板商量了一会,决定依计而行。
一天,当铺老板设宴,请了几位当地名流和同业,席间,他离坐对客人们说:“我今天邀请诸位光临,是因为敝铺前几天以一千两银子收了一件世上罕见的玉器,这是一千年前的古玩。再过半月,当期就要满了,今天,特地请大家来一同鉴赏。”说完,转身入里屋,取出一件玉器,刚要给大家看,不小心滑了一跤,将玉器摔得粉碎。老板大惊失色,呆了一会儿,称自己身体不舒适回屋去了,客人们没到终席也各自走了。
这件事很快传遍山阴城关,那当假玉器的骗子心想:我的玉器被老板打碎,现在我就去赎回,他没有原物交还,只有再行赔偿,我又可得一笔银子。于是,他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快步跑到当铺。那管事收了当票,点了银两,拿出那件原当的假玉器给那骗子。那骗子顿时傻了眼,仔细查看那玉器,的确是他原先当的,无话可说,低着头跑出当铺。
原来当铺老板打碎的玉器,是件伪造的。事后,人们交口称赞徐文长的妙计,既救了管事,又惩罚了那骗子。
海瑞智惩总督子
海瑞(公元1514—1587年),是明代著名政治家,他惩治贪污,提倡勤俭,为平民百姓所爱戴。
在海瑞任浙江淳安知县时,有一次,总督胡宗宪之子经过淳安。他仗势欺人,骄横暴戾,因嫌驿站的马匹不健壮,大发淫威,叫爪牙把驿吏捆了,倒挂在大树上。驿站的人急忙跑到县府报告了海瑞。
海瑞带了几名衙役亲自到驿站察访,看见盛气凌人的胡公子正在破口大骂,其身旁摆满了他带来的几十个箱子,上面都贴着都督府的封条。海瑞叫人打开箱子,里面装着几千两银子。海瑞面带愠色,对围观的群众说:“这恶棍竟敢假冒总督儿子,败坏总督大人的名声!前些日子,总督来本县巡查时,再三告示,叫地方上不要铺张浪费。这家伙带着这么多银子,怎么会是胡总督的儿子,一定是冒充的,要依法严办!”围观的群众拍手称快。
海瑞把这几千两银子充了公,写一封信连人带行李一并交给胡总督处置。胡宗宪看完信,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本想狠狠打击海瑞,但又怕事情声张出去,对自己不利,只好忍气吞声。
李自成诱敌歼敌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湖北某地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进军计划和路线。根据大多数将领的意见,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决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然后直逼北京。
会后,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北上河南,在汜水、荥阳扎营,准备派精兵攻取西安。明王朝为了组织更大规模的军事镇压,任孙传庭为兵部尚书,调兵遣将,欲与农民起义军决一死战。孙传庭军镇守潼关(今属陕西),加紧制造了3万辆“火车”,以对付起义军中的精锐骑兵。
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孙传庭军早已利用地势设防,如果在此决战,对起义军利少弊多,必要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李自成分析了利弊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他指挥起义军在交战中有计划地撤退,孙传庭误以为起义军败阵,令部下乘胜追击,就这样,孙传庭军被诱进了包围圈。后来,双方主力在郏县、汝州(今河南临汝)相遇。李自成对郏县敌军围而不战,却派出一支精兵突然断其粮草,使敌军军心涣散。此时,孙传庭才觉不妙,急忙兵分三路。一路留守汝州,自己亲自率领另两路军马运粮草。留守汝州的敌军见主帅离营,军心更加涣散。李自成乘机发动进攻,敌军溃败。接着,李自成又率军穷追400里,在孟津(今河南孟县附近)追上了孙传庭军。孙传庭慌忙强渡黄河,退守潼关。不久,起义军克潼关,孙传庭被杀。
小康熙练跤除权相
清圣祖康熙八岁即位,初由大臣鳌拜独揽大权,一切重大政事均由鳌拜裁决,他专横跋扈,权倾朝野。他甚至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
康熙对政事不感兴趣,只在深宫游玩。他选了80名强壮的小太监,操练摔跤格斗。鳌拜进宫奏事,康熙全然不顾,照样同小太监们玩耍,鳌拜见状暗喜,更加轻视康熙,专权更加有恃无恐。
日复一年,岁月流逝,康熙帝逐渐长大,心眼也多了起来,他发现鳌拜有篡权野心,决心找机会除去隐患。
在康熙八年,即他16岁时,鳌拜得知御花园中牡丹盛开,便直奔御花园,只见康熙帝在一群太监的簇拥下正等着他。鳌拜叩见康熙,康熙厉声呵斥,命太监将鳌拜捆绑起来,当场宣布他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图谋不轨的罪行。降旨将其革职,永不叙用。
于成龙虎穴探真情
清初,有个大官叫于成龙(公元1617—1684年),秉性刚直,执法严正,不徇私情。
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知府时,湖北有一闻名全省的姓张的大盗。张大盗在家乡筑起高墙大院,俨然一地豪绅,当地的一些官府差役都与他勾结。于成龙听说后,决心设法除掉这个盗贼。于是,他换上布衣,化名杨二,到张家当了一名仆役。
于成龙在张家,干活勤快,言行谨慎,很讨张某喜欢,慢慢成了张的心腹。过了一段时间,于成龙便掌握了强盗团伙的姓名、赃物藏匿地点以及各种隐密暗语。一日晚,乘人不备,于成龙逃出张家。
第二天,于成龙带领差役,去张家捉拿强盗。大队人马进入张家大院,于成龙命差役高呼:强盗出来。张某忙出来拜见,初时他还想抵赖,于成龙大喝一声:“你抬头看看我是谁!”张某抬头一看,原来杨二就是知府大人,这下子事情全败露了,只得拼命叩头,只求饶命。于成龙说:“现在有几十个大案,都同你有牵连,只要把这些案子破了,就可以赎罪。”张某连声说:“愿意尽力。”于成龙留下几名差役,督察张某“办案”,没几天,所有强盗全都捕获,没有一个漏网的。
蒲松龄卖汤求教
清初杰出文学家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撰写的《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这部巨著是如何完成的却鲜为人知。
有一年盛夏,蒲松龄在屋里写书,没写几行,就感到很不顺手,只好搁笔,走出门外,活动一下身体,换一下脑子。走出不远,来到一口山泉旁。泉水清甜、解渴,每到夏天,周围的农民都喜欢到这里来乘凉,过路人也爱在此歇歇脚,喝口泉水。蒲松龄看到山泉旁坐着一群人,正在乘凉、聊家常,心想:“俗话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我何不去请教他们呢?”
第二天,他找出几件旧衣服拿到当铺去当了,用当钱买回几斗绿豆。请人在山泉边搭起一个小凉棚,在凉棚里放上一口缸,每天煮几锅绿豆汤倒在缸里凉着,缸边放着一把瓢。他对乘凉、歇脚的人说:“谁都可以舀一瓢绿豆汤解渴。但是,喝完后要讲一个新奇的故事。”
每天都有许多人给他讲故事,当时他用脑记下来,回到屋里整理成一篇篇故事。后来,他把这些故事同其它故事汇编成一本书,取名《聊斋志异》。
年大将军巧渡塌子沟
清代大将军年羹尧(?—公元1726年),在雍正帝时,率兵征讨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立有大功。
西宁至哈达河这条路是当时通往青海的天险。叛军占据河口安营扎寨,堵住清军去路,双方相持半月之久。一天,年大将军派手下侦察有无其他通往西宁的路,过了半晌,侦探回报说:“前面有一条名叫塌子沟的小路可以通往西宁,叛军在那里又无设防,只是沟宽且淤泥很深,恐怕难以安全渡沟。”年羹尧听后,亲自来到塌子沟勘查,拿一根长竹竿试探,也不知淤泥有多深,又仔细察看了沟对面的情况,然后返回驻地。
隔了一天,大将军传令明晨进兵,要求每个士兵各带一块木板,一捆茅草,违者斩首。第二天凌晨,年大将军率兵抵达塌子沟畔,命令兵士把木板和茅草抛进沟里。于是,兵士们遵令先把茅草掷进淤泥沟,再把木板铺在上面,大军便安全地渡过塌子沟。叛军以为这里是万难飞渡的天险,没有设防,而把精力全集中在右哈达河。结果,年羹尧率领清军进兵西宁,叛军不战而溃,平定了青海叛乱。
纪晓岚对联取球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公元1724—1805年),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学识渊博,自小聪明过人。小时候在故乡直隶献县(今属河北)常与小伙伴们玩耍。一天,晓岚与几个小伙伴在街上玩球,正好太守乘官轿经过,一童伴不小心将球扔进太守的官轿内。衙役大声呵斥,晓岚的小伙伴们都慌忙逃走,只有他不慌不忙,挺身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此孩童长得伶俐,又有胆量,便故意刁难他说:“我有一联你若能对出,就把球还给你。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纪晓岚随口对道:“太守二千名,独公……”说到“公”字却吞吞吐吐,最后一字迟迟不说出来。太守催问:“为何不说末字?”晓岚笑道:“太守如将球还我,就是‘独公廉’,不还我便是‘独公贪’了。”太守无奈,笑着把球还给了他,众童伴见状拍手称快。
刘墉妙答乾隆帝
刘墉(公元1719—1804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知识渊博,聪明过人。一天,乾隆皇帝想出难题难住刘墉,先问他:“每天从京师九门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刘墉伸出两个手指头,说:“俩人儿!”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个人?”
刘墉说:“陛下,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一是男人,一是女人,不是俩人儿吗?”乾隆见没有难倒刘墉,又问:“你说大清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道:“一年生一个,死十二人。”乾隆故作惊讶:“照你这样说法,岂不是没有人了吗!”刘墉说:“回奏万岁,我是按属相来说的。比方说,今年是牛年,无论生十万还是三十万,都属牛,所以说一年只生一个。然而,一年当中,死去的人属什么属相的都有,所以说一年死十二个。”乾隆帝听后大悦,从此对刘墉更加器重。
郑板桥揖驴整学官
清代杰出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少年时就十分聪明。他在扬州上学时,学官是个势利鬼,阔少爷见了他,可以免礼;穷学生见了他,就非得打躬作揖,不然就找你的茬儿。郑板桥家贫,见了学官当然要施礼,对此,他十分厌烦,就想了个整学官的办法。
这学官每天骑着毛驴进学堂,驴子拴在大门口的树上。一天,郑板桥走到驴子面前,作了个揖,再走到驴身后,对准驴屁股猛踢一脚,驴子被激怒,朝后飞了一蹄子,板桥早有准备闪在一旁。这样接连多次,产生了条件反射,只要郑板桥走到驴子面前作揖,也不等再踢它屁股,它的后蹄就会飞起来。试验了几天,效果不错,郑板桥心想可以整整势利眼学官了。
一天早上,学官照例骑驴来学堂,郑板桥见了老远就迎上去,当面作揖,一躬到底。驴子见状,后蹄飞起,把学官摔了下来。第二天,又如此这般。学官很迷信,心想:此人命大福大,我命薄福浅,连受他一拜都吃不消。于是,他从地上爬起来,整好衣冠,严肃地对郑板桥说:“秀才,从今往后,你见了我,免礼吧!”郑板桥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学官当然知道是他玩的把戏。
郑板桥以诗驱贼
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中进士,任潍县(今山东潍坊市)知县。因开仓赈济得罪豪绅,被朝廷革职。郑板桥罢官回家时,只带了一条黄狗、一盆兰花,在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过着清贫生活。小偷以为他当过县令,定有不少财物,便来打他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