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07500000005

第5章 商业是使命也是游戏:《财富》

基本上,商业就是我们的文化,因为它就是我们时代的核心。

——亨利·鲁斯,《财富》杂志创始人

商业是性感的、充满戏剧性的,被一些活生生的人所驱动的。

——约翰·休伊(John Huey),

《财富》(Fortune)时任主编

20世纪20年代,当亨利·福特因为T型车的成功开始肆无忌惮地对社会问题发言时,商业仍然生活在政治与文化的阴影下,商业生活是隐秘而缺乏公众尊重的,商业人物是一群“唯利是图分子”。而时间到了1939年,IBM总裁托马斯·约翰·沃森(Thomas J. Watson)已经开始对全世界讲述“文明的本质”了。到了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彼得·德鲁克所言的“大型工业组织要取代常规政府”的进程,商业领袖们成了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家伙。而在80年代里根(Ronald Reagan)所鼓励的“贪婪时代”中,商人已经成为名利场中的利害角色,他们毫不羞涩地与电影明星和政客站在一起。而自互联网革命以来,我们都在想,商业世界竟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比尔·盖茨(Bill Gates)、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AOL创始人)、杨致远、詹姆斯·克拉克(James H. Clark)成了全能冠军,他们不但是商人,更是发明家、思想家,甚至是时尚界先驱。他们创造了流行的硅谷生活方式,改变了艺术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甚至正如熟悉中世纪历史的惠普总裁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所言,认为自己在创造第二次文艺复兴……

技术变革与社会文化的转化,在上述戏剧性变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我们必须同样承认,一本名叫《财富》的杂志也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它最初提出了商业在社会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使公众认识到工业五百强的重要,并令企业报道逐渐成为新闻业中的新阵营……人们至今为这本杂志的创始人亨利·鲁斯的洞见吃惊不已。

1929年3月,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时代》杂志出版人在一次公开讲演中说道:“基本上,商业就是我们的文化,因为它就是我们时代的核心,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又同时允许我们去控制科学、技术,以及环球信用和环境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现代企业。企业就是我们的生命,它是艺术家、牧师、哲学家、医生的生活必要条件,因为企业对艺术家或哲学家的生活情况问题具有一种决定性影响,普通人更是随时都必须与企业发生关系。”

四个月后,美国的企业界人士看到了鲁斯讲话的杂志版。一本一百八十四个页码、全部用重磅铜版纸印刷并配以最精美图片的《财富》杂志,重重地摔在了他们的办公桌上,而它的价格是闻所未闻的一美元——这给予读者一种难以忘却的身份感——当时一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十美元,当时《时代》的年订阅价不过五美元。

鲁斯渴望这本杂志给他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因为《时代》毕竟是由哈登与他共同完成的,而由于哈登是第一位总编辑,《时代》带有更鲜明的哈登而非鲁斯风格。由于他坚信商业将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在选择刊名时,他在“权力”与“财富”之间一度犹疑,可见他笃信财富即权力),而在当时,除了《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对商业进行并不全面的报道外,美国媒体对于商业界普遍缺乏兴趣与尊重。在经过两年的调查与试验之后,他决定出版这样一本“外观极尽豪华、插图极其珍贵、报道文章要怀有一种使商业在公众心目中获得应有地位的目的”的杂志。于是,我们在时代公司的历史文献上看到了当时对《财富》杂志的定义:

这份刊物将是美国现有刊物中最精美的出版物;它从头到尾都是权威性的;它将以最引人入胜的文字撰写,完全以事实为依据,深入浅出地报道商业界所关心的主题:它将以富有技巧的方式探讨商业道德的立场。

由于对哈登创造的《时代》饱经唾弃的特别文体耿耿于怀,鲁斯对《财富》杂志的写作风格有着令人惊异的追求。他在寻求编辑与作家时,不要求他们学会写商业报道,但一定要会写诗歌与散文,在第一批撰稿人名单中甚至出现了海明威,而《财富》的一些编辑在离职后也成为美国的重要作家。到了20世纪40年代,《财富》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英语世界中写作最优雅的杂志之一。

1929年10月,在创刊号推出三个月后,股票市场崩溃,美国陷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一本报道商业的杂志来讲,这可能意味着灾难性的损害。而鲁斯却在危机之中看到了《财富》的未来,他相信,经济衰退与那些很少抛头露面的商业巨子关系甚大。他们所从事的不仅是私人性商业行为,更是与全社会相关的活动。所以《财富》有责任将企业内幕揭露出来。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财富》的报道已成为一部分工商界人士的梦魇。它对缺乏商业道德行为的揭露,赢得了公众的信赖。

不管得罪了多少企业,到了1940年代,《财富》已经成为企业界的一种身份象征。它开创的企业故事、考究的叙述风格与不可多得的配图,当然还有一美元的昂贵价格,让那些高级管理人员非常乐意把它摆在客厅的显著位置。而对新闻界来讲,《财富》或许是促使商业新闻觉醒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激发了后来的竞争对手《商业周刊》(BusinessWeek)与《福布斯》(Forbes)投入竞争的欲望。它的“深度报道”变成了后半个世纪新闻业最热门的报道形式,而其对写作技巧的追逐则让商业报道更富有尊严与历史感。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财富》树立的自以为是的高傲感。曾任《财富》编辑的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回忆道,《财富》的真正阅读者其实并不多,读者愿意购买它,却懒得读它。这种高傲感与战后美国开始兴起的工业社会的做派不谋而合。这是一个由通用汽车、IBM、福特汽车、美国钢铁公司构成的社会,它们等级森严,讲究权威。而《财富》在经过20世纪30年代的揭露式报道后,开始转向对企业组织的温和介绍。伴随着《财富》杂志成为这些工业巨头中的一员,它的报道口气开始愈来愈像一位企业领袖。在当时的时代风气下,《财富》成了工业社会的发言者与阐述者,企业开始迫不及待地希望《财富》来报道它们。1955年率先进行的“财富五百强”排名与每期四十八万的发行量,让它成为商业新闻世界中的奥林匹克。将近五十来,“财富五百强”成为美国工业界最热门的话题。全世界的媒体都以此为重要新闻进行报道,而进入五百强的企业更会名声大增。对于中国读者来讲,1999在上海进行的财富论坛,让我们看到了《财富》杂志的影响力。

但傲慢的《财富》在20世纪80年代商业界发生的重要变革中错失了机会。华尔街的交易商开始把商业变成一种巨大的财富游戏,不再喜欢《财富》所尊崇的工业形态——一种严肃的盎格鲁——萨克逊式的自以为是。于是,《福布斯》与《商业周刊》的顺应潮流让《财富》陷入了某种痛苦。接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商业带来更加致命的变革。商业早已超越了最初的范畴,渗透到每个角落,变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首席执行官们比政治家们发挥着更大的影响。

媒体评论家说,《财富》杂志“每期都在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争夺‘谁更乏味’的桂冠”,其发行量已经降至四十一万册,很多商业人士则像做家庭作业一样去阅读它。《财富》不得不开始响应商业变革。

约翰·休伊看来是位合适的人选。这位五十一岁、喜欢开玩笑的前《华尔街日报》记者在1995年成为《财富》的主编,他显然对于鲁斯曾经标榜的严肃商业报道原则不屑一顾:“一些人将商业视作如在教堂里祈祷一样神圣,但我却更倾向于将它看作热门的体育运动——就像全美橄榄球联赛。商业是性感的、充满戏剧性的,是被一些活生生的人驱动的……”为约翰·休伊的哲学做注解的是乔布斯(Steve Jobs)与拉里·埃利森(Larry Ellison,甲骨文公司CEO)这样的作秀高手,商业领袖与技术天才的确正在成为新的文化英雄。商业不再意味着只是循规蹈矩地“组织人”,而是如何自我表现。

约翰·休伊努力使得《财富》杂志的每一篇故事都刺激人心,像一出伟大的戏剧。选择编辑记者时,他从不关心他们是否懂得股票市场或者商业准则,反而注重写作能力是否足以打动读者。休伊的努力让《财富》恢复了它往昔的活力,他自豪地说,《财富》的发行量已经升至七十八万份,在《广告周刊》(Adweek)进行的1998年年度最热门杂志榜中,《财富》排在了第七位,远远地把《福布斯》与《商业周刊》甩在了身后。但令人吃惊的是,使这份商业杂志起死回生的约翰·休伊却对商业缺乏热情,反而更钟情于将杂志办成一份无所不包的流行文化杂志,就像商业界的《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而约翰·休伊本人对于嬉皮风格的热爱也尽显无遗。

我们无法想见亨利·鲁斯对后来的《财富》做何感想,但这本杂志的确见证并改变了它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商业精神。过去,它与刻板的工业王国紧紧相联、相互造势,其时的商业精神遵守的是19世纪自由竞争时代的商业理念,商人被清教理想约束,集中精力赚钱而非抛头露面;而今天,《财富》成了新经济的鼓吹者与新商业文化的缔造者之一,相信放纵的风格,笃信商业已不仅仅是专业操作,更需要个人表演能力与煽动性,商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心与最引人瞩目的表演者,他们是约翰·休伊喜欢而亨利·鲁斯唾弃的20世纪60年代反叛精神的延续。但是,有一点却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亨利·鲁斯在七十年前的判断:“商业就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时代的核心。”

同类推荐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真正读懂麦克卢汉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重返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是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晚年最重要的社会学论著,也是其内容最精简、信息量却最庞大的作品。赫胥黎在《重返美丽新世界》中亲自解答了几十年前小说《美丽新世界》出版后社会舆论的众多疑问;对比了《美丽新世界》与乔治·奥威尔《1984》的异同;精确预言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在政治、环境、科学等问题上将要面临的众多难题,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分析了包括:民主社会中政府对公民的欺骗、集权社会中专制对人民的统治、新兴毒品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操纵、各类娱乐项目对21世纪普通人思想的控制等重要问题,并预言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而他的这些预言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多数竟然已经成真……
  • 实用社交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社交文书写作大全

    这是一套以促进现代应用文写作规范化为主要目的,以当代常用且新颖的应用文写作为主要内容,以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的文书写作者和使用者、普通高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兼具教材性质的工具书。
  • 每天读点社会学

    每天读点社会学

    最近,社会学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社会学家的身影也总是出现在公众面前。虽然社会学现在备受关注,然而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它。人们第一次听到“社会学”这个名词可能会觉得很“玄”,不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即使有不少自认为了解社会学的人也对它充满了误解。
热门推荐
  • 南枫寄

    南枫寄

    他,是南岳国尊贵的大皇子,赵墨泽,终于如偿所愿,来民间宿醉了一场。她,是将门之女,与赵墨泽同一天出生,取名为,颜霏霏。她女扮男装,偷跑出府邸,带着随从到万星楼吃有名的菜。二人因志同道合在万星楼喝酒,颜霏霏一觉醒来,竟躺在赵墨泽腿上,赵墨泽从酒桌上醒来,睁开惺忪的睡眼,腿上躺着的竟是让他一见倾心的女子…
  • 秘树之巅

    秘树之巅

    诸天之中,神魔最强;人族虽弱,志如顽石;世代抵抗,绝不为奴……这是一个名叫“石头”的任性少年,成长,成熟,守护的故事……
  • 仙灵之吻

    仙灵之吻

    一个吻让仙成了魔,魔成了邪,邪成了恨,恨成了爱!看仙灵之吻,问天下谁主沉浮,是我,柳寒!
  • 道天阴尊

    道天阴尊

    宇宙中有着无数大陆,其中有一名名为“斗神大陆”的润土,由斗神大帝统御,千年来三仙宗与三邪宗战争不断,从未停止。道天世家一代骄阳道天神影以及斗神大陆统御一帝“斗神大帝”纷纷出人世。在一次意外,道天世家大太子道天神影坠落,世间再无人敢提起他,并于斗神大陆除名,从此斗神大陆唯斗神大帝称霸!百年后,斗神大陆一个小小的幽州城,一名叫残道的少年,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
  • 嫁给前任他皇叔

    嫁给前任他皇叔

    她身为扶家贵女,为了家族荣华嫁给当朝太子,十年的时间兢兢业业助他上位,但等到他霸业功成,等着她的并非论功行赏而是满门抄斩。扶家上下一百七十二口全遭车裂之刑,就连养在廊下的鹦鹉都没等幸免于难。她的魂断之夜,更成新皇迎娶新皇后之时。一朝重生,扶月只想着报复,让那满嘴谎言的太子和他前世娶的新后一同死在上辈子扶家人死在的刑台之上!
  • 万界龙图

    万界龙图

    曾有白衣国师绝代风华,横压一代,一顾摧万甲,日月凌空。
  • 霸道鹿校草的小甜心

    霸道鹿校草的小甜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重新见到了她,两个人在一所学校,每天都在秀恩爱,她为他伤心,他为她疯狂……PS:切勿把本小说上升到爱豆身上
  • 蔫茶事务所

    蔫茶事务所

    何川市有一间事务所,处理着市里大大小小的奇怪事件……但是,在某些大型事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人作为……〔纯属虚构,与现实无关〕
  • 僵祖

    僵祖

    穿越为一具僵尸的沈东,在机缘巧合之下吃了一株血红的植物。再次醒来竟变成了曌明之体。从此踏上了一条伏仙屠魔的不归路。
  • 新疆探秘录之黑暗戈壁

    新疆探秘录之黑暗戈壁

    1970年5月,苏联在科拉半岛开始了耗费巨资、耸人听闻的地球望远镜计划,力图在地球上钻出最深的洞。经过13年的努力,在科技超深井钻了12000米后,钻井速度骤然下降,之后的11年里,只钻出了262米。其间,诡异事件颇发,计划被迫中止,数以万计的科学家不得不撤离科拉半岛。一夜之间,科拉半岛成为风靡世界的神秘词汇。袁森在伊吾县城找到地下博物馆,顺着这条线索,一直找到了科拉半岛。在那片科技超深井的废墟里,袁森发现,该计划的制订居然起源于中国西部的一片无人区!那里,位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的交界处;那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那里,苏、蒙曾派联军秘密潜入击杀大盗黑喇嘛;那里,被称作黑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