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你可随和一点;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
要懂得收敛,不轻易展露锋芒
曾国藩《挺经》中具体地阐释了《藏锋》之道。并且总结出“龙蛇之道”及“大凡人之君子,大都寂静藏锋”的观点。而中国的儒、道、释三家传统文化,至少有两家半都主张做人要喜怒不行于色,切忌锋芒太露。所以几千年来培养出无数玲珑圆滑,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
唐朝人苏味道,处世圆滑,模棱两可,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还是在唐朝,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脸,应当笑着接受。”这两位之所以能一路顺利,位居大臣,大概就与从不露锋芒有关。
相反,敢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点也不客气,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
武将锋芒太露固无好处,文人太露锋芒也难成善果。李太白潇洒飘逸,恃才傲物,终因锋芒太露而难见容于官场,纵是明皇赏识,贵妃垂怜,也无法弄个一官半职。只好一生浪迹天涯,与酒作伴,自慰“天生我才必有用”。苏东坡一生豪放不羁,却屡遭磨难,不仅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就是在文化圈里,也是非议四起,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苏东坡,又一个锋芒太露的牺牲品!
如果你想证明什么,别让任何人知道,要不留痕迹,很有技巧地去做。你要是比别人聪明,不必张扬,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使你与人共事时有较大的转圜余地。所以,在庄子的名篇《庖丁解牛》中,解完牛后,虽“踌躇满志”,但不露锋芒,随即“善刀而藏之”的这种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应该是每一位“入世”者应铭记在心的。
保持低调,控人事于无形
有的时候,我们不用费心把事情做得过于完整和绝对,应该学学战国时更羸的“只拉弓不放箭”的艺术,保存和隐藏自己的实力,更可以控人事于无形之中。
据《晋书》记载,战国时魏国有位武将叫更羸,射箭技术很高。一天,他陪同魏王出外游玩,抬头看见一只飞鸟从远方飞来,更羸对魏王说:“请让我虚发一箭,就可将此鸟射下来送给您。”魏王一听,更羸不用箭,只用弓便可以把鸟儿“射”下来,就半信半疑道:“你的技术能有这么高吗?好,你射吧。”不一会儿,那只鸟儿从东方飞到魏王和更羸的上空,魏王看清了是一只大雁。更羸举起无箭之弓,拉如满月,随着弓弦啪啦一响,那只鸿雁奇迹般地应声掉落地上!
魏王惊讶万分,问更羸箭法为何如此之好,更羸说:“不是箭法好,你看,这是只受伤的悲鸟啊。此雁飞得很慢,时而悲鸣。慢是因为伤痛,悲鸣是它失群离开了伴侣。鸿雁的伤没好,惊魂未定,我的弓弦一响,它害怕而急速高飞,伤口剧痛支持不住,于是掉了下来。”后来根据这个无箭自落的鸿雁故事,造出成语“惊弓之鸟”。
更羸只拉弓,而不放箭,更不用费心瞄准,便把大雁射了下来,用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战术。
普特南(1718年~1790年)是美国独立革命时的重要将领之一。在法印战争期间,一位英国少将向普特南提出决斗。
普特南知道对方厉害,若真刀真枪干起来的话,自己肯定吃亏。于是,他邀请这位英国少将到他的住处采用另一种决斗方式:
两个人都坐在一个很小的炸药桶上。每个炸药桶上都有根烧得很慢的导火线。谁先移动身体就算输。
当他们点燃导火线后,英国少将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起来。而普特南不仅悠闲地抽着烟斗,嘴里还叨叨着:
“这样决斗多刺激,‘轰隆’一下就上天啦!”
旁观者纷纷跑出帐篷。
紧随其后的,是那位年轻的英国少将。他承认自己输了。
“别害怕!”普特南拍着年轻少将的肩膀安慰道,“这桶里面是土豆,不是炸药!”
普特南知道对方的实力强大,远远超过了他,如果硬拼的话肯定会招致失败,于是他便故意制造一种恐怖而刺激的气氛,使对方感到他有胆有识,有魄力,从而自愿认输,化被动为主动。
求人办事,若对方的实力过于强大,而你又没有实力与之谈条件时,便可采取只拉弓不放箭的手法,震慑对手,因为并没有把箭放出来,所以对方无法辨别你的虚实,更有可能错误地感到你实力强大,于是你便可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改变自己在办事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当发现有人要对自己不利时,更可以只拉弓,不放箭,借由“拉弓”这个宣示性的行动,让对方知难而退。如同中国象棋里的互相制衡的路数,当对方的“车”要吃自己的“象”时,出动自己的“车”,守在“象”的旁边示威,意思就是:如果你的“车”吃了我的“象”,我便会吃掉你的“车”,如果不想两败俱伤,那就趁早退后。
春秋时代,郑国商人弦高为救郑国而做出的只拉弓,不放箭的做法,表现得非常捷智。
秦穆公不顾老臣蹇叔、百里奚的劝谏,任命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攻打郑国。大军开抵距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时,郑国使者弦高求见,说:“郑国国君听说秦军不远千里而来,特派我备送牛羊,犒赏秦军。”孟明视见弦高未带任何国书,怀疑他的身份,弦高又说:“将军在去年12月就出发了,我国君在仓促间唯恐来不及犒军,只好以口谕替代修书。”孟明视心头一惊:郑国情报精确,连我何时出发都了如指掌,想必是有备而来。于是改变计划,灭了滑国之后,不再侵郑,班师而返。
弦高之举,是借宣示性的行动,让对方知难而退。
在各种传记中,都有说胡雪岩的处世哲学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据说,当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当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
箭放出去了就收不回来了,还会暴露自己的实力,让人摸清自己的底细。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和高超的技术,未必会一矢中的,弄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很多时候,如果能够“只拉弓不放箭”,就能够掌握事情的主控权,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做人要圆融通达,善于藏巧于拙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过于暴露锋芒,要善于潜藏,善于韬光养晦,只有能屈能伸者才能成就大业。潜藏不露才是人生的真正智慧。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一个人再聪明也不要显露出来,即使非常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再有能力也不要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
唐初的重臣李绩,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
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
李绩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绩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绩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绩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经,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说起来,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李密已死,晓得什么。
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大唐天子的面子,是李绩的一种愚忠,实际李绩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
从此李绩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李绩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密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深藏不露,是智谋
《庄子》中讲了这样两个故事。在许久以前,有一个人要盖房子,古时候的房子都有一个主梁,而制造主干的主要材料为木材,其木材必须又粗又直,否则只要屋顶一架上去,整栋房子将会立即垮掉。原本挑选木材的应该是造房屋的工人,但偏偏房主李四又是一个该死的完美主义者,他不相信人们挑选,所以决定要自己到山中去选一棵又粗又直的树,为他的房子做梁。
他拿着斧头,一个人独自到山中。走着走着,他看到了一棵形状弯弯曲曲的树,在日光的映照下显得非常美丽;但可惜,他是在找房子的干梁,这棵树就用不了……
忽然间,他看到了一棵非常高大雄伟,又直、又粗、又美丽的树,心想这就是他所想要的,所以当下就拿起了斧头,一斧又一斧的砍。因为这棵树蛮粗的,所以足足砍了一天一夜才砍倒,砍完之后便把它拖回家去了。
因为这棵树在山中和其他树生活多年,现在它被砍了,它的同伴非常伤心,于是在晚上时山中便传出许多的怪声。有一棵奇丑无比,形状弯弯曲曲的千年古木便开口说了:“唉,它之所以被砍,是因为他‘有才’所惹的祸啊。”
另一个故事说:有一天,一人到他的朋友家去做客,天色将晚,朋友之妻便到厨房去做菜。她想既然是老朋友,所以当然是要做丰盛一点啦,于是便到鸡笼去看看。鸡笼中只剩下了两只大公鸡,一只每天早晨准时报时,是一只会报晓的鸡;而另一只呢,则是每天早上都睡过头,一点用处都没有的鸡。
至于妇人会选哪只鸡来杀呢?也许有人会说那只每天准时报晓的鸡,让人在早上都不能好好的“赖床”一下,所以它该杀。但在古代时,没有钟表,时间的标准都是靠每天早上的鸡鸣来知道的,所以妇人就选了那一只啥用都没有的鸡来做今天的晚餐。另一只在笼子中的鸡从头到尾完完全全看到了杀鸡血腥的一幕。它非常痛心,也说了一句:
“这都是它的‘无才’所招惹来的杀身之祸啊……”
所以人生于世,其处世之道就是一个“藏”字。有才的人要会“藏锋”;而至于无才的人呢,则是要“藏拙”。收敛锋芒,深藏不露,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低调做人,便可峰回路转
做人宽厚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处世恭谨得体大家心情愉快,讲究信用的人别人能相信他,再加上头脑灵活有智能他则大功可成。
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刚留学归国的博士去邮局办事,结果承办员的态度非常不好,他气得半死,回去告诉他一个也在邮政单位做事的主管老友:“替我去告诉他我的身份!并告诫他态度给我好一些。”朋友苦笑着点点头。
几天后,那位年轻博士又到了邮局办事,且又遇上了那位承办员,岂料态度不但没变好,反而更加地百般刁难,这回他更气了!又去把他那个邮政单位的主管朋友叫来抱怨了一顿:“去告诉那个故意吹毛求疵的员工,再给我提醒他一次我的身份,叫他给我客气一点。”
两天之后,他又在邮局碰到了那个员工,果然,这次那个员工不但不再刁难,反而还堆满了一脸笑容,态度亲切,那个年轻的博士好不得意,回去打电话给他的那个邮政单位主管朋友,问:“这次你终于替我好好训了他一顿。”朋友回答:“不,我没有替你训他,不但如此,我还告诉他,你不断称赞他做事谨慎、态度良好。”那位年轻的博士惊讶、纳闷得说不出话来,朋友接着笑笑说:“很多时候,低姿态比高姿态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