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帝与王莽——装样的仁义会变味
历史开始的地方,正是智慧开始的地方。智慧开始的地方,往往就是上位开始的时候。
在中国历史早期有一个地位卑贱的普通百姓,他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计前嫌,以自己的仁德征服了所有的人——这就是舜。
从祖先到舜这一辈,由于家族早已没有了黄帝时期统领一方的能力,已经变成了地位卑贱的普通百姓,被人统领了。而且与他的先辈相比,舜的生活中有更多的不幸。他生活在冀州(即现在的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大部及辽西一带),在历山(大约是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耕过地,打过渔,制作过陶器,打过家具,做过买卖。可以说,舜什么职业都干过,但由于当时他没有搞规模经营,也没有形成一条龙的链式产业,所以只能说是出苦力养家糊口,并不能从中致富。
如果说生活困顿也就罢了,可怕的是舜的家庭生活竟然接连陷入危险境地。原来,舜的生母死后,他的瞎眼父亲虽然眼睛看不见,对女人的需求却极其强烈,又娶了一个美貌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象”。比较悲哀的是,其后母虽然美貌,但美的却只是身体而非内心。史书记载,她的心地正好与其美貌成反比,完全是一个野蛮后妈。她不但单独虐待舜,还联合舜瞎眼的父亲和象一起欺负舜,甚至想杀掉舜。据推测,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缺衣少食,因此想霸占舜的东西。
有一次,舜那瞎眼的父亲要进行库房房顶改建,就让舜到库房上进行准备工作,而他自己却在下边放火烧仓库。舜机智地拿着两顶斗笠往下跳,没摔死,得以逃生。据说,世人拥有的降落伞,就是从这里受到启发的。后来,他的瞎眼父亲又让舜挖井,舜知道他老父还可能受后母的蛊惑来害他,就事先在井壁上凿了一个可以藏身并能从旁边出去的洞。舜把井挖深了,这瞎老头子和舜的异母弟象一同从上面往下填土,把井塞上了,对舜进行了一次活埋。象和瞎父亲很高兴,以为这下子舜可完蛋了。那个心狠手毒的象还争功说,“出主意的是我”。而此时,舜却从旁边的洞里跑出去了。
随后,象就和父母去分舜的财物。象这家伙对父母说:“舜有两个妻子,即尧的两个女儿,还有他弹的琴,归我啦。牛羊、仓库给父母。”把父母打发走,他就宣布把舜的妻子霸为己有,随后他在舜的屋里弹琴。然而舜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象惊愕失色,更不用说有多尴尬,他以为舜变成了吸血鬼来找他算账,忙诡诈地说:“我正在这里安慰两个嫂子呢。刚才为什么井突然塌了,吓得我以为你死了。”舜很平静,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说:“我哪里会死,不过我对你的表现非常满意。只要没吓着你和父母我就放心了。”
此后,舜仍一如既往侍奉父亲及后母,对象也极尽为兄之道。这三个对舜越凶恶,舜却越恭顺孝慈。如此一来二去,周围邻居也传开他的事迹,到舜30岁时就以孝慈仁德而名闻天下。与之相处的其他人,也都受其谦恭忍让品德所影响。据说,舜在历山耕作时,历山人都以他为榜样,互相谦让,从不为田地边界争执,人们互相帮助,相让居住的地方。舜所居之处也因此成为百姓向往之处,一年成村,两年成镇,三年成了都市,对当时的城市化建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现在也搞不清楚,舜与其父亲、后母及同父异母弟之间的那一系列较量,是真的暗杀与反暗杀、活埋与反活埋,还是故意为了让舜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进行的炒作,我相信前者更靠谱些。但有一个结果是明显的,那就是这些事使得当时天下的首领尧对舜产生了信任感,还赐予他布衣牛羊,为他修筑仓库。
尧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用舜这个道德典型来教化万民,管理百官,从而使天下大治。后来出于同样的考虑,尧把统领天下的位置禅让给了舜。舜正式登上帝位后,仍然不计前嫌,按礼节尽人子之道,伺候好他的瞎眼父亲。据说他每次从外面回家看望父母,车上都会插着天子之旗,态度都非常谨恭谦和。这些事实既可以用来说明舜确实是一个心地仁义,极能包容的人,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智谋很深,不喜怒于色的人。
总之,舜的上位靠的是“仁义”,这是历史给人们关于上位最早的启示之一。即使是那些死后遗臭万年的人,如果仔细考察他上位前的一系列行为,也有恰当运用“仁义之术”的,汉末时的王莽就是一位。他发迹之前,就是打着“仁义”的旗号,为成功登台奠定了基础,至于他后来变成了极品坏人,那也是要细加区分的。
王莽虽然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是很好,但这恐怕也是因为历史是由站在汉家立场上的人书写的原因。西汉末年,王莽想要当皇帝,这恐怕也无可厚非。因为历史上臣子篡夺皇帝权柄的大有人在,如唐之李渊、宋之赵匡胤。但为什么李与赵都未被后人痛骂,唯独王莽至今躺在地底下仍不得安宁?被骂声搅得经常失眠?那是因为李渊和赵匡胤两人都取得了政变的成功,具备了坐下来编写对自己有利、甚至是歌颂自己的历史传之后世的条件。而王莽的缺点在于,他在西汉与东汉之间取代汉室刘氏天下,建立新朝,结果由于运筹失措,能力有限而失败。失败之后的天下又归于刘秀,仍然是刘家的天下。既然天下仍然是刘家的,他们又怎么能放过一个企图从他们手中夺走天下的王姓之人呢?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读史的后人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前代写史人观点的影响。所以王莽以阴谋家之名而挨骂,而李渊与赵匡胤以英雄之名而平安无事,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过这里且不说王莽身后的是与非,单说说他生前的发迹上位,与舜的作为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话说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卒于公元23年,字巨君,他出身于西汉末年红极一时的外戚王氏家族。其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元帝死后,其子成帝即位,她就成为皇太后。因她一人荣耀,王家有十人被封侯,其中有五人相继官拜大司马、大将军,显赫朝廷,权倾天下。但请注意,最初王家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馅饼虽大,却并没有王莽的份。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死得早,还没来得及封侯,这导致他家缺少赚钱的人和相应的职务。加上王莽的兄长早夭,留下了母亲、嫂子、侄儿等一大家子人,王莽一家不得不过着贫寒清苦的生活。然而,王莽并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
据史书记载,王莽自小好学,读书成癖,《诗》、《书》、《礼》、《易》无不涉览,尤其对《礼》学入迷,曾专门拜当时名气很大的儒家教授陈参为师。由于还没穷到需要背着年迈的母亲或带着无人照顾的姐妹去学校读书的程度,所以王莽平时读书时间很多,他常常手不释卷,夜不成寐。同时,他还喜欢与好学多才的人结友,经常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在一起研讨诵读,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时间不久,王莽就成为一个满腹经纶,小有名气,令人称道的儒生。
与此同时,王莽克己为人,在家孝顺母亲,敬重嫂子,关心侄子;出门待人和蔼,谦虚恭敬。重要的是,王莽不仅对自己的家人好,对官居大司马的伯父王凤也极为恭敬孝顺。王凤病重时,他守候在病榻前一步不离,小心侍候,递茶送水,煎药熬汤,都要自己先尝冷热再请伯父喝。一连几个月,王莽白天顾不得梳洗,晚上不解衣带,累得面黄肌瘦,但从不说半句苦,任劳任怨。而这些苦差事,连王凤的亲生儿子都做不到。所以在世人喜欢对比的眼中,王莽是一个感动西汉的好人。这样的好人虽然没有被电视直播,但谁听了都觉得心动,都觉得应给他点精神或物质奖励。事实上,就像当年的舜一样,好学仁义的好品德,成为王莽上位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首先,王凤见王莽比亲儿子还孝顺,感动万分,常常感动得泪眼模糊。乃至临终前,当皇太后王政君来看他,问他有什么话要交代时,王凤用力指了指王莽,求皇太后好好照顾这位穷侄儿。皇太后为了让王凤放心上路,满口应承下来。于是王凤死后,皇太后立即让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又提拔为射声校尉,掌领善射的武士,守卫宫廷,成为皇帝的近卫军头目。王莽的叔父王商也因被王莽的孝敬所感动,专门上书汉成帝,称愿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给王莽。孝敬的王莽,终于时来运转,既有了相对固定的工作,也有了一部分产业。
而此后王莽之所以节节高升,仍得益于他一直坚持的仁义之道。据史书记载,王莽“爵位益尊,节操益谦”,即越是当大官越是谦虚谨慎,显现出一个先进人物的优秀品格。据记载,王莽当官以后不重利禄,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封地和赐赏。并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馈赐分送给宾客僚属,甚至卖掉自己的车马和衣裘,赈济穷人。王莽常说,看到街上有穷人吃不上饭,乡村有孩子上不起学,他就心痛。因此朝廷内外,上上下下都赞扬王莽的美德,其声望很快超过了他的那些伯父叔父。于是38岁那年,王莽被提拔为大司马,位居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