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懿与司马昭——被委屈撑大的胸怀
作为一个熟知历史的人,大清的周培公不可能不知道“厚黑术”。据提出“厚黑术”的近代名人李宗吾称:他自读书识字以来,就想为英雄豪杰,求之四书五经,茫无所得,求之诸子百家,与夫廿四史,仍无所得。一旦偶然想起三国时几个人物,不觉恍然大悟曰,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李宗吾说,曹操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有了这样本事,当然称为一世之雄了。刘备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博得同情心,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后来曹操、刘备、孙权相继死了,司马氏父子乘时崛起,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熏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于是“天下归司马氏矣!”
那么,这司马氏的厚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竟然令厚黑学发现者如此感叹?
话说人们都知道三国时有“卧龙、凤雏”,那是指诸葛亮、庞统;却很少知道有“幼麒、冢虎”,分别指诸葛亮的学生、接班人姜维和司马懿。与“卧龙”、“凤雏”等飘逸雅致的绰号不同,“冢虎”的外号令人望而生畏,一个隐藏在阴森坟墓中不为人察觉的老虎,比一个林中可见的老虎更可怕。世人以“冢虎”之号,比喻的是司马懿是一个可怖的智者与政治阴谋家。清人王鸣盛在谈及司马懿时曾说“司马懿少壮则为魏国谋划篡汉策,及老又为子孙定篡魏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这个人年轻时替曹家谋划夺取汉家的皇室权力,年老又为自家干这样的事,整个是以政变为职业的主。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生于179年,卒于251年。同那个年代青年人崭露头角的方式一样,司马懿既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又拥有好名声。当时的名士杨俊断言他是非常之器,另一位名士崔琰曾对他的兄长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明英伟,果敢刚断,远在您之上。”这些赞誉使得司马懿声望大增。
司马懿的胞兄司马朗在曹操面前当过“主簿”,又做过兖州刺史,总是穿着粗布衣裳,吃得也不好,给曹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当他随曹操讨伐孙权死在前线时,曹操一心想对司马家有所弥补。因此当曹操从别人口中听说司马懿是个人才后,便叫人去找司马懿来给他个官做。但当时已经29岁的司马懿还有点愤青,什么都看不惯。他觉得曹操是以匡扶汉室为号召,实际上是在经营曹家的事业,如果自己卷进去,万一曹操失败了自己岂不是名声不好,前途难料。出于维护对其前途命运有重要干系的名声考虑,他就诡称有风瘫病,不能起居行动,拒绝做官。司马懿在善使诡计的曹操面前玩这一套,当然马上就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不过曹操毕竟是爱惜人才,胸怀宽阔,如果换了别人,早就不理他司马懿了。于是当曹操就任丞相后再次请司马懿出来做官,以示不忘司马朗之情。此时曹操已经掌握了他上次是在搞欺骗的确凿证据,便以拘捕相威胁,司马懿作为一个投机家毫无名节可言,因害怕被杀便出来做官。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终曹操一生,司马懿并未受重用,一开始只是陪曹操的二儿子曹丕玩。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之前已死于战火中,曹丕因此相当于长子。
司马懿作为一个投机家,抱着凡事要么不干,干就干好的念头,委实花了不少心思讨好曹丕,间接也就讨好了曹操。于是他先是任丞相府内掌管文学典籍的文学掾,后逐渐升任黄门侍郎,丞相府东曹掾等职位,后来也当上了他哥哥曾经干过的主簿。215年,司马懿跟随曹操攻占了张鲁割据的汉中。张鲁很快投降,司马懿劝曹操一鼓作气由汉中而南,攻击在蜀地的刘备。曹操于是说出了著名的一句话:“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后人仔细品味曹操和司马懿在那种场合创造的“得陇望蜀”这句成语,觉得这一成语恰恰是对司马懿极当的比喻,此人就是一步一步胃口慢慢变大。次年,曹操称魏王,等于在汉朝内部建立了一个起架空汉家天子作用的魏国,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一职,即太子的老师、宾客兼参谋。
由于司马懿积极参与曹丕的机密,而且每次都能拿出“奇策”,越来越得曹丕信任。同时,司马懿不忘对曹操献计,很有一番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219年,刘备荆州地区的守将关羽攻打曹操东南门户看守者于禁,且攻势凌厉。曹操有意放弃当时作为都城的许县,迁都到黄河以北,司马懿恳切劝阻,说这样会导致人心浮动。于是曹操对司马懿的建议欣然接受。不过曹操与司马懿相处久了,对其才能产生了一种恐惧之心,尤其对其品质产生了怀疑。
据记载,有一次当曹操从身后招呼他时,司马懿整个脸都转向了后面,而身体却仍保持前行的状态,宛如觅食中的郊狼。曹操认定有“狼顾相”的司马懿心术一定不正,异常狡诈阴险。后来,曹操又梦到“三马食一槽”,因此想到司马懿及其儿子们可能坏他后代的事,并告诫自己的儿子曹丕要提防司马懿。但曹丕整个人都被司马懿的魅力迷住了,不仅没有遵照父亲的意思与之疏远,反而替司马懿说了许多好话。在此期间,司马懿则积极帮助曹丕排挤其弟曹植等人,使曹丕被立为太子。司马懿当然也觉察到曹操对自己有怀疑,于是成天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大事肯做,小事也肯做,足足放低了自己的身段,竟然渐渐打消了曹操的怀疑。这反过来看,也是曹操犯懒放松了警惕。后来,当关羽攻打樊城曹操的部下抵挡不了时,又是司马懿献计由曹操修书一封请孙权派兵从背后袭击关羽,结果关羽被杀,东吴也得到了盼望已久的荆州。经过这事后,曹操对司马懿的信任更加大了。虽然这也许是曹操老糊涂了的原因,但没等他再次清醒地审视如何对待司马懿的问题,曹操就归西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曹操的后事正是司马懿一手操办的,他把丧事办得井井有条,内外肃然。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继位魏王,司马懿升任丞相府长史,相当于魏国总统府大管家。司马懿在他原来不愿参与的一个政治集团中,越干越卖力,越干官越大。当年10月曹丕取代汉家皇帝之后,司马懿也就成为魏朝政府的尚书,并由尚书转任督军、御史中丞。次年又升为侍中、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
在曹丕当魏王时,司马懿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杀掉其弟曹植的亲信多人。受司马懿教唆,曹丕视其兄弟宗室如仇。他曾分封兄弟共24人为王,但不久就先有刚猛的任城王曹彰不明不白地“暴死”;曹植遭到软禁,11年中三次改变封邑,后郁郁而死;后来诸王都“空寄其名”,并无“社稷之实。”而且兄弟间不准往来,王国中只有老兵百余个作侍卫,出猎不得离开封邑30里,还要设置监督员。所以曹氏宗室宁愿当一个布衣,也不愿过没有自由和生趣的王侯生活。史家认为,正是用了司马懿这一阴毒之计,使曹家政权失去了用宗族之国来屏卫皇室的意义。而这很可能也是司马懿报复曹操的一个手段,令其子孙的基业不牢。
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22岁的曹叡(204年至239年)即位为魏明帝。曹丕病重垂危之际,召见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命他们辅佐朝政。曹叡拜司马懿为骠骑将军,驻军宛城,总督荆豫二州的军事,封舞阳侯。综观司马懿的这一段经历和功夫,有人说他完全是靠投机老板取得信任和官职的。如果说他在曹操时代是出于伪装才这么卖力的干,那么后来已经是伪装成性了,全无一点真诚。在后曹操的岁月中,司马懿更是把这套媚功发挥到了极致。司马懿在镇守宛城期间,做了一件事,就是灭孟达。
人们都说司马懿是一个打败了诸葛亮的军事家,其实不尽然。终司马懿一生,他主要的军事功绩在于以诡计迅速平定内乱,以无赖对外拖延不战,实际上并无战功。当227年,投降曹魏后的蜀将孟达反水时,司马懿先是写信给孟达讨好他,下迷魂药稳住他,随后迅速出击消灭之。而在公元231年诸葛亮率数十万大军四出祁山攻魏时,司马懿则因为不是对手而只是死拖,拒不出战。最后凭借占据军粮的优势,迫使诸葛亮不战自退。公元234年春,面对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司马懿再次久拖不战,以持久战拖垮对手,直到把诸葛亮拖死。期间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来一封信和一套巾帼妇人之饰。信中说:“司马仲达你统领中原之众,正应该披坚执锐,一决雌雄。可是,你却甘于屈服,这和女人有何不同,今天我破费把妇人巾帼送到,你可以拜谢受之,如果耻于受辱,就按期决战。”诸葛亮想以此来激其出战,但司马懿却胸有成竹,对此置之不理,可见阴功了得。但其部将贾羽、魏平心中十分不满,请求司马懿应战,司马懿不允。贾羽愤愤地说:“公畏蜀如虎,岂不被天下人见笑。”
司马懿看到部下群情愤愤求战心切,即写信给魏明帝说:“臣才能浅陋而担当如此重任,蒙圣上明旨,坚守不战,以等待蜀人自毙。可是,现在诸葛亮给臣送来了巾帼,把臣看作妇人,这是莫大的耻辱,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为陛下决一死战,以报答朝廷的厚恩,雪三军的耻辱。请陛下明示。”魏明帝在谋臣辛毗的解释下,知道司马懿这是要和他演双簧,就派辛毗持符节到前线,宣示对蜀不战而拖之策,以遏制诸将的激愤心情。其实司马懿如果真想打,那么在诸将不堪忍辱要求出战时,他正可以用兵。但他心中其实不想战,又不便明说,便通过给皇帝的一纸文书,既表示了自己英勇不屈,孝忠朝廷的决心,又巧妙地借用了明帝的圣旨来压服众将。真可谓不动刀斧,不费口舌,脸厚心黑,一纸文书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
可以说司马懿完全是一个政治动物,他善于伪装,善于死皮赖脸,该装孙子时谁都装不过他,该出手时谁都狠不过他。后来他对付同为顾命大臣的曹爽以夺天下之权时,用的也是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