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曹操的杀人有许多具体的描写,其中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对孔融和杨修的杀戮。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说曹操欲南征刘表、孙权,孔融加以谏阻,曹操拒谏,孔融叹息说这是“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被郗虑谮之于曹操,曹操怒而杀孔融。但据历史事实,孔融之死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言,虚构成分太多。
孔融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因何而杀之?历史上一直众说不一,莫衷一是,足见他的被杀是有复杂原因的。
一说是因为曹操难以容忍孔融的嘲讽和侮慢。范晔《后汉书·孔融传》对曹、孔交恶中的这一原因有过详细的描述。具体有如下几件事:嘲曹丕纳袁绍媳甄氏系“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嘲征乌桓,认为大可不必兴师动众远征;嘲曹操禁酒,“多侮慢之辞”;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明确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抵牾。所有这一切,引起了曹操极度的不满,于是杀机顿起。
二说是因为双方性格矛盾。张《汉纪》说孔融“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陈寿《三国志·崔琰传》也说孔融等人“持旧不虔”,“太祖性忌,有所不堪”等等,实际上都道出孔融被杀主要是双方性格上的原因。
建国以来,人们对孔融被杀原因又进衔了重新认识,又有三说:一说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讨论曹操问题时,郭沫若、吕今果、吴泽等人持此说。他们认为,孔融被杀,是由于他与曹操“法令相抵触”,孔融是政治上对曹操不满的人,杀孔融实际上是“清除世族地主反动言论及其代理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一批文学史著作(如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多持此观点。
一说是因为派系之争。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余冠英选注本《汉魏六朝诗选》等均持此说。此种观点认为,孔融代表的是“不亲附”曹操的士人,曹操统一中原后,声称“整齐风俗”、“破浮华交会之徒”,自然向自己的“反对势力”展开进攻,将他们杀掉。
一说认为孔融被杀除政治原因外,还带有浓厚的性格悲剧色彩。孔融性情刚直,因不满曹操雄诈,屡加讥刺,触怒曹操,因而被寻机杀害。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又叙有曹操杀杨修之事。杨修为曹操谋士,博学能言,才思敏捷,由于他恃才放旷,故屡犯曹操之忌。比如:曹操曾造花园一所,竣工后请曹操参观,曹操观后不置褒贬,只在门上写了一“活”字就离去了。众人不解其意,唯杨修认为“门”内添“活”乃是“阔”,是曹操嫌园门太阔。修建者按此意修改后,再请曹操参观时,曹操大喜,但当得知是杨修主意时,“心甚忌之”。
有一次,曹操在塞北送来的一盒酥上竖着写下“一合酥”三字,置之案头。杨修见之,竞取匙与众人分食之,曹操问原因,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表面嘻笑,“而心恶之”。
杨修与曹操的儿子曹植交好,为帮助其争夺世子之位,出了不少主意,曹植虽暂得曹操欢心,但不久知道这些做法都是杨修的主意时,大怒,认为“匹夫安敢欺我耶!”已有杀杨修之心,只待寻找借口和机会了。
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屡败,感觉进退两难,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厨子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顺口以“鸡肋”为夜间口号。杨修见传“鸡肋”二字,根据“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断定曹操要下令班师,即让众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夜间出巡,见寨内将士都已准备好行装,大惊,后得知又为杨修所言,遂大怒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立即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斩之,并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三国演义》写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及过程,除时间、地点(曹操撤离汉中是夏五月,其秋方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罪名杀杨修)与历史记载小有不合外,所叙之事大多于史有据,虚构成分不多。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呢?其实,真实的原因就是他太聪明,把领导的心思摸透了。有几个领导喜欢自己的下属把自己掌握透呢,尤其是曹操那样的精明上司。杨修聪明,却不是智慧,即使你猜透了别人的心思,也不要去散布、扩张嘛,他却偏不,要去显示他的“聪明”,殊不知这恰恰犯了大忌,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演义》有“煮酒论英雄”情节。曹操称刘备为“天下英雄”。对此,有人说这是曹操酒后戏言,刘备算不上英雄;有人则说这是曹操真言,刘备堪称英雄。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