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别再抗拒,顺服于生活之流吧
你无法阻挡波涛,但你能学会冲浪。
——佚名
在物理世界当中,隐藏着一个无所不在的事实——改变。白昼变为黑夜,黑夜变为白天。夏天变成秋天,冬季随之而至。在这一刻,你体内的细胞全都在改变。事实上,此刻宇宙中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变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持久,都在不停地改变。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长久地保持原貌。
大自然必须不断改变,但它并不抱怨。你能想象大自然说:“你晓得的,我厌倦了每年要经历四季——累死我了。我想,今年我要省掉冬天、春天和秋天,在夏天里多待一会儿。”或是“我的头晕得慌,因为这些行星一直在旋转,一圈又一圈。我需要休息。我要休息一两个礼拜,暂时不转了。”不,生活的韵律会一直延续下去,用不断改变的接续,用神奇的转变持续下去。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人类对改变抱持不同的态度,有时我们并不喜欢它。事实上,无论我们多么有必要踏上新的路途,我们还是竭尽全力来抗拒变迁,试图保持原来的状态。
以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则关于改变的故事:
吉米的宠物是4条金鱼,这是他的父母在他9岁生日时买给他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会看着细致、金黄色的鱼儿,在小小的玻璃缸里游来游去。有一天,他发现缸里的水看起来有点浑浊,玻璃缸蒙着一层薄雾。吉米的妈妈向他解释说,这是正常现象——金鱼缸需要清理了。
吉米晓得怎么清理鱼缸。他看过朋友荷威洗鱼缸。他把澡缸放满冷水,温柔地把鱼缸放进去,直到4条小鱼从污浊的鱼缸里游出来。接下来的15分钟,吉米把鱼缸刷得干干净净。最后,鱼缸都清好了。
吉米在澡缸旁跪下,准备把金鱼捞起来时,他看到了一幅奇怪的景象:虽然澡缸有4英尺长、3英尺宽,4条鱼仍然留在吉米摆下鱼缸的位置,一条跟着一条,绕着小圈子游。
“妈咪,”吉米叫道,“来看金鱼。”吉米的母亲走进浴室,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金鱼为什么在澡缸里还是绕小圈子游呢?”吉米问道。
妈妈微笑着看着儿子:“因为它们不晓得自己在澡缸里。它们以为自己还在家里,还在小小的玻璃缸里。它们已经习惯了那边。”
你、我跟吉米的金鱼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我们有机会去改变、去成长,我们仍有可能留在原地,活在原有的界限里,绕着原来的小圈圈过日子。我们选择熟悉,规避不熟悉;我们选择现状,避开新事物。我们留在令我们自在的舒适区(comfort zone)里,不愿意冒风险,跟着改变起起伏伏,让变迁迫使我们面对未知。有时,当生活环境把我们带入变局,像那些金鱼一样,我们会顽固地抓住原有的情境,跟已经来临的变化作对。
大多数人是怎么抗拒变迁的?我们尽量创造稳定、安全,以及掌握全局的感觉。我们努力让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变得井井有条、可以预测,心想:“好吧,首先我要找一份好差事,然后,找个恰当的伴侣,生小孩,希望能买栋漂亮的房子,那么一切就妥当了。往后的岁月里,我会尽力维持它,直到去世。”我们紧紧依附着可以预期的例行事物,借着它们来界定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要这样过节,要到这些地方度假,要在这个时间吃晚餐。这些是现在流行的,那些不是。还有,拜托,不要给我惊喜,我不要任何惊喜,我要保有美好、平静的现况。”
有多少次你听到别人讲这些话,或者连你也这么说:
“我不要剧烈的改变。”
“一切都很好,就跟平时一样。”
“我们为什么要搅乱一切?”
“我们向来都是这么做的。”
这些话的基础是一种生活哲学,它主张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计一切代价,只要避开改变就好。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过人生,直到离世。我们希望不要搅乱任何情况,也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太清楚,免得自己必须有所改变。
◆ 你是否拼命留在舒适区里
你是否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靠同一边睡?我猜你是。想象一下,今天上床时,你走进卧室,发现你的伴侣睡在“你的”位置上。“你为什么睡到我这边来了?”你愤慨地问。伴侣若说,他决定从此都要睡这一边,你或许会勃然大怒地答道:“但是这一边是我睡的,我没法在另一边睡。”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总是睡在同一边呢?是不是因为另一边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不,这只是因为,你惯常睡的这一边属于你,它是你的“舒适区”。要是把它夺走,即使只是移动两英尺,你也会觉得非常不自在。
“舒适区”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它是你习惯待着的位置,习惯扮演的角色。它是你所习惯的一切,它是鱼缸里的小圈圈。你的舒适区包含了你所熟悉的一切事物,从日常生活的例行事务,到你习惯相处的某些人。它也涵盖你的情感习性,如你在亲近关系中,是否惯于表现开放的态度,你对自己和别人是否诚实对待等。
每一天,你或许都可在小处体会到,你是多么强烈地依附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有人把车停在你办公室的车位上,结果,迫使你把车停在别的地方,这点令你愤怒;有人把你桌上的东西重新整理过,你就会生气;你把巴士、戏院和教堂里的某个位置,认定是你的位子,要是有人坐在那里,你就觉得困扰;你在健身房里固定使用某一台机器,有人若加以占用,让你不得不换到另一台机器前运动,你就会很不高兴。
当然,在生活中创造让自己舒服的环境,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当必须有所改变时,我们还是会紧紧依附在舒适区里,抗拒必须采取的新走向。这时,我们往往会有这种反应:“哦,不,一切都是这么顺利。为什么要发生这种事?”
这些想法反映出我们对改变的态度:情况改变时,我们的反应往往是不安、抗拒,甚至是愤怒。当然,我们会面对更多的改变。所做的改变愈重要,我们愈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生活失控了。我们在这场保有持续性、稳定性的战争中“落败”,而在我们之外的某种力量“打赢”了。
你花了多少力气,让自己留在舒适区里,努力保护自己,不必在生活中作改变?或许比你愿意承认的还要多。结果是什么?对每个人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
我们不让自己成长,因而破坏了自身的进步、自己的快乐。我们变得僵化、没有弹性、冥顽不灵。当然,那时我们会想知道,为何我们想体验热情,却再也感觉不到,为什么爱情变得无趣,为什么有时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我们从未怀疑,这是因为我们拼命维持现状,不让生活往前变动。以下是第三个生活原则。
秘密三:改变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别再抗拒,顺服于生活之流吧。
当我们试着维持现状,通常会落到一个下场,
就是紧紧抓住不该抓住的人与事,对于变迁的可能性视而不见,
它们却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你看过五六十年代那些可笑的科幻电影吗?这些电影大多描述外星人侵略地球的经过。我还记得一幕,一个所谓的外星人,通常穿着似乎是用铝箔纸做成的战服,他站在飞碟旁边,向惊慌的小镇居民走去。然后,他用很重的鼻音宣布:
“抵抗是没有用的。”
秘密三要讲的就是这一点:抗拒改变,就是在抗拒生命的自然运动,抗拒生命追求扩展与开展的自然倾向;抗拒改变,就是要让生活停留在原地。没有任何事比这种做法更违背自然规律。这就像要河水停止流动,要大海不再汹涌,或是要你的身体停止呼吸一样。这就叫死亡。只有在死亡的状态下,你和你的生活才会毫无改变。让生活顺畅无碍、一成不变,等于选择走上死亡之路,而不是走上生命的大道。
抵抗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呢?因为改变是无法避免的事实。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它都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事实上,我们奋力抗拒,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更多痛苦。秘密三主张:不要拼命让一切事物保持原状,我们应该停止挣扎,别再跟生活的流动力量作战,学习顺服于它的水流吧。
读到这里,你或许觉得:“哦,你是对的,芭芭拉。我晓得有人抗拒生活的规律,就像你说的那样,但是我没有。我真的在追求成长,我已经努力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要问的是:你说你在追求成长,但你是真的在做吗?一切的成长都包含了改变,一切的改变都会向我们的稳定感提出挑战。所以,你是在追求稳定吗?
我想到一位中年女性的故事。她一直过着保守审慎的生活。她发现自己很忧郁、焦虑,婚姻生活全无热情。经过长久的抗拒,她决定放弃,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协助。接受治疗的头几个月,她的情况很好。这位女性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仔细倾听治疗师的建议。她勤奋地做完治疗师给她的功课,阅读某些书籍,甚至参加某些共同讨论的团体。
有一天,在会晤当中,治疗师要这位女性谈谈,接受治疗以来做了哪些改变。
“改变?”这位女性答道,她的声音里带着困惑。
“是的,”治疗师继续说,“你的行为、态度,你跟丈夫或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些地方有哪些改变?”
生活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件事物井然有序并维持原样。
这不叫活着——这叫停滞不前或死亡。
让生活维持“稳定”,不肯迎向改变就会招致痛苦。
“什么改变?”这位女士又说,“我没有做任何改变。”
治疗师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亚当斯太太,如果你没有做任何改变,你为什么每星期来这里呢?”
“因为我在追求个人成长,我想影响自己!”亚当斯太太直率地回答,“可是我从来没有说过,我真的要改变……”
不知有多少次,我协助某人或某对夫妇时,对方好像真心要追求成长,但是当我建议他们改变时,他们却作出同样的答复:“你要我作改变?我从来没有说过我同意改变自己。我说的是,我同意影响自己。”当我面对对方的这种态度时,我总是感到惊讶。然而,我完全了解这种心理。我们都喜欢成长这个观念,但是我们不喜欢必须作改变的念头。
这就是我所说的“有条件的成长”:
只要我不必在生活的重要层面作改变,我就愿意成长,愿意影响自己。
只要我能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我就愿意成长,愿意影响自己。
只要我不必重新评估婚姻、工作和个人习性,我就愿意成长,愿意影响自己。
※ ※ ※
我们不敢信任自己的翅膀。
我们用羽毛覆盖它、整理它,却不敢拿体重压上它。
我们总是紧紧攀住细木。
——纽柯(Charles B. Newcomb)
想一想,如果你站在悬崖的边缘,看到对面有另一座悬崖,你很想到那边去。你知道自己再也不想留在原地,知道自己已经浪费太多时间站在这里。你知道跳过去的时机到了。就在你认为自己准备好要跳的时候,你往下看,见到两座悬崖之间宽阔的深渊。这时,你的心中充满恐惧——你害怕坠落;害怕体能不够好,跳不过去;害怕到了那里改变主意,却没法回来;害怕这么一跳,就抛下了心爱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你的心低声说出你的梦想,它提醒你说,无论对面有什么事物在等你,你还是非常渴望到那边去。如果你留在原地,你永远不会快乐的。这件事你已拖得太久了。你看着别人从一边成功地跳到另一边,跳到属于他们的悬崖上。他们呼唤你,要你赶快过去。但是,你仍然站在原地,动弹不得,满心恐惧,无法就此一跃而过。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有许多次站在象征性的悬崖上。我们晓得,自己必须跳到对面的悬崖上。这里的悬崖代表过去的你、过去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的地方——自知必须辞掉的工作,应该结束的爱情,必须克服的某种坏习惯或上瘾的行为。那边的悬崖代表你想成为的那种人,想拥有的那些成就——一直想追求的梦想或事业,一直想得到的那种爱情,一直想承担的那种风险。
每次你面对这些生命中的“悬崖”,你就有机会成长,成为比昨天的你更好的人。但是为了追求成长,为了一跃而过,你必须体验改变。大多数人就是卡在这个地方,裹足不前。
无论任何时刻,只要我们冒险去作改变,变成跟以前不一样的人,我们就进入了未知的领域。我说的不只是承担很大的风险,如创业或结束一段感情。你的“往前一跳”或许不至于让你受不了,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从向来不对丈夫表示你需要什么,到开始表达自己的感觉;从扮演幕后功臣的雇员,到要求老板让你负起更大的责任;从生性害羞安静到主动交朋友;从一直保留高中时代的发型到换个发型。
当我们考虑要不要往前跳时,害怕这是否是正常的反应?当然是。这边的悬崖代表你的舒适区。即使你在这里很不快乐,如困在没有发展的工作里,或是在不愉快的爱情里受苦,这里仍然是你熟悉的领域。你的心会把熟悉诠释成安全。“不要跳。”它警告你,“你可能会受伤。谁晓得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要冒险呢?留在这里至少比较能掌握状况。”
在阻碍成长的方法当中,抗拒变化是最常见、最致命的一种方法。对于成长来说,改变是必要的、无法避免的。在前一章里,我们谈到秘密二:生活的目的是成长,成为你能力所及的最好模样。秘密三在逻辑上延续秘密二的想法。它主张,成长的机制就是改变的过程。说得再简单一点:如果成长是一条你想走上去的道路,改变就是你必须使用的交通工具。坐在车上虽然有时觉得不舒服,却不表示你应该下车。
当我们走过人生,怀着不自觉的念头,
只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