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做太子期间以仁德著称。当时朝廷大量征兵,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会被处死,家人也要充官。李弘为此上书进谏:“臣听说军队征兵,但凡没有及时报到的全家都会被牵连,有的甚至没被断罪就被囚禁,人数众多。但当中有因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途遇山贼、渡河遭难、畏惧逃亡、身负重伤等多种情形,军法却要连坐他们的亲属。(臣认为)军法该兼顾实情,如果不是战死就被定罪或者备注逃亡,并牵连他们的家属,实在(有冤)值得同情。臣希望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连坐之罪。”高宗批准了请求。
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出行东都洛阳,命太子李弘监国。当时关中地区遭遇旱灾,闹起饥荒。李弘亲自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充饥的人,就命令家仆发放米粮以保证供给。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姐姐,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得罪武则天而被废黜杀害。两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宫中,年龄很大了也未结婚。李弘发现此事后十分震惊,上书请求允许两位姐姐出嫁,并希望将沙苑之地分借给贫穷之人。高宗准许。
久病猝逝
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但却体弱多病,后期监国政务多由东宫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虚岁二十四)。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为皇帝,这是唐朝建国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先例,可见高宗对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与惋惜。
称太监为公公(高力士即高公公,或者直呼其名)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在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
八拜之交是一个有典故的成语,指的是世代交情的两方见到长辈的礼节,而上面提到了桃园三结义,实际上便是八拜之交中的生死之交。而八拜之交的典故是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生的李稷为人傲慢,眼中无人,心中便想抱打不平,挫一挫李稷的心中锐气,他便对人说:“李稷的父亲和我是门人,辈分上李稷是我的晚辈,他既然如何的傲慢无礼,我一定要教训他一下。”一次文彦博北京上任,李稷听说过前来拜会,文彦博故意让其在大厅等了很长时间才出来,见到李稷之后,文彦博说道:“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因为辈分低,无理取闹,只好向文彦博拜八拜。这就是“八拜之交的”的典故。那么八拜之交分别指的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结拜也成义结金兰,俗称拜把子,这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仪式,大致指的是同年人结为兄弟关系的一种形式。其实远古实际便有了这种形式,只不过近代受到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的熏陶,渐渐的将桃园三结义视为结拜的开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生死兄弟,后市被人们纷纷效仿,即使那种兴趣、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比较相似,而且感觉缘分使然的人,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结为兄弟姐妹般的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上都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困难的时候给与最大能力的帮助,遇事相互照应。
首先按人的性别分类,男女之间身体结构的不同,男人能够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而皇宫大内中的繁杂劳务,光是由宫女可完全不能承担,体力方面的优势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比如让两个弱小女子去远处抬水,估计把人累坏了,水也不见得拿回来,比如公主皇子游玩的风筝刮在树上,让宫女爬树取下来,这也是很难办到的事。这时男性特有的优势显现出来,粗重的事情交给他们就很恰当,是以,皇宫中需要一些这样的人。
古代社会女子的定位很标准,民间女子从小便养成温柔贤良的习惯,很少有现代社会扛水泥的女汉子,那时的女子在三从四德的教育下,很少抛头露面。所以太监与宫女最大的区别就是,太监虽然是身体残缺,但在古代社会,能够代表主人和外界交往,宫女不可能有这种能力,一个官员对宫女也不会有什么深入的交谈,但太监却在很多时候可以代表主人的观点,这也是太监在封建王朝不可缺少的原因。
其次,宫中内侍这个职务,很多都是从小在宫中长大,对自己的主人会有天生的依赖,很多时候,这些人也是皇帝从小的玩伴,情感上类似亲人,他们和自己主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很多时候为了主人,不惜牺牲自己,这也是很多朝代里,太监总会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历朝历代的故事里,太监群体都能专门归纳一章独篇,不论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这些人的存在让历史更精彩。我们开始帮大家回忆这些人名:助秦而亡的赵高、西汉以巫蛊案陷害刘据的苏文、东汉末年臭名昭著的十常侍(人数太多,不一一点名)、宋朝六贼里的童贯,清末的安德海和李莲英、还有唐朝和明朝的大宦官群体:高力士、鱼朝恩、李辅国、仇士良、俱文珍、田令孜、郑和、王振、刘瑾、谷大用、冯宝、魏忠贤等等。
不得不说在这个出名的群体里,坏人比好人多好些。可如果按数量论,历史上的大太监多如牛毛,而这些出名的太监,不是有丰功伟绩的资本,就是有祸国殃民的本事,至于那些留不下名号的人,我想应该都是为主尽忠,本分守德之人,他们没有受残缺的身体影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而去,没有留下任何闪光的地方,但他们曾经真实的存在过。
我是通辽人,欢迎你的关注,如有不同见解,还请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