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原文】
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二,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少征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手少阳下。大征与少征,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桎羽与众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宫与大宫,调右足阳明下,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釱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釱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
上征与右征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藏肾,色黑味咸,时冬。上宫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藏肺,色白味辛,时秋。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藏肝,色青味酸,时春。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右征、少征、质征、上征、判征、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译文】
从音乐与人体对应的角度来看,凡右徵、少徵之属的人,应调治右侧手太阳上部;属左商及左徵一类的人,应调治左侧手阳明经的上部;少徵与大宫一类的人,应调治左侧手阳明经上部;右角和大角之类的人,应调治右侧足少阳经下部;右角和大象之类的人,应调治右足少阳经下部;大徵和少徵之类的人,应调治左手太阳经上部;众羽、少羽之类的人,应调治右足侧太阳经下部;少商、右商之类的人,应调治右侧手太阳经下部。桎羽和众羽之类的人,应调治右侧足太阳经下部。少宫、大宫之类的人,调治右侧足阳明经下部;判角与少角之属,调治右侧足阳明经下部;商与上角之属,则应调治左侧足太阳经下部。
上徵、右徵之类的人,对应于五谷中的麦、五畜中的羊、五果中的杏、经脉中的手少阴、五脏中的心,五色中的赤,五味中的苦、五时中的夏。(据五行学说,五音中的上徵、右徵皆属“火”,麦、羊、杏、心等也皆属“火”,故为同类相应。又:古人分四季为春、夏、长夏、秋冬;故为五时。——译注)上羽和大羽之类的人,相应于五谷中的大豆,五畜中的猪,五果中的栗、经脉中的足少阴、五脏中的肾,五色中的黑,五味中的咸,己时中的冬。上宫与大宫之类的人,相应于五谷中的稷、五畜中的牛、五果中的枣、经脉中的足太阴、五藏中的脾、五色已对中的黄,五味中的甘,己时中的长夏。上商与右商之类的人,相应于五谷中的黍,五畜中的鸡,五果中的桃,经脉中的手太阴,五脏中的肺、五色中的白,五味中的辛,五时中的秋。上角和大角之类的人,相应于五谷中的黍,五畜中的狗,五果中的李,经脉中的足厥阴,五脏中的肝,五色中的青,五味中的酸,己时中的春。
大宫与上角之类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右侧足阳明经上部。左角与大角之类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左侧足阳明经上部。少羽与大羽之类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右侧足太阳经的下部。左商与右商之类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左侧乎阳明经的上部。加宫与大宫之类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左侧足少阳经上部。质判和大宫类型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左侧足少阳经下部。判角与大角之类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左侧足少阳经下部。大羽和大角之类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右侧足太阳经上部。大角和大宫之类的人,求同而调治于右侧足少阳经上部。(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右角、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徵、角、商、宫、羽五音,分别对应于五行中的火、木、金、土、水。——译注)
【原文】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淡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内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译文】
黄帝说:妇人无胡须,是没有血气的缘故吗?岐伯说:冲、任二脉,皆发端于胞中,向上循行于脊背,形成经络之海。其中浮现在体表的,沿腹部右侧上行,交会于咽喉,逸出一条分支,环络口唇周围。血气俱旺,则能充肤,温肉。血分特别旺盛丰澹,则将渗透皮肤,滋生毫毛。妇人存在着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生理特征,是因其屡排经血的缘故!使得冲、任脉之血,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
黄帝说:士人中有损伤了生殖器,阴气竭尽而不能勃起、丧失性功能的,可他胡须并不曾失,这是什么缘故呢?宦官又为什么就丧失掉了呢?希望了解其原因。宦官阉割外生殖器,使得冲脉受伤,血既泻泄,不能恢复,皮肤便不得充盈,口唇也不得营卫,所以不生胡须。
黄帝说:有的人天生性器不全,并不曾受伤,也不曾失血,却也不生胡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是天赋的不足,这种人冲、任二脉不充盛,外生殖器不健全,虽有气但无血,口唇不得营卫,所以胡须不生。
黄帝说:好得很啊!圣人之能洞察万事万物,就像日月之有光彩,听到鼓响,就能想知其形状,除了先生你,谁能明了万事万物的博大精深!所以圣人通过观察人的颜色,就能推知体内的情况,色黄赤的,体内金盛多气;色青白的,体内少热气;色黑的,多血少气;眉毛舒美的,太阳经脉多血;须髯与耳髯相连的,少阳经脉多血;胡须美好的,阳明经脉多血。这些与不同时气的物候特征同理相通。
一般人的常数:太阳经通常是多血少气;少阳经脉通常是多气少血;阳明经通常是多血多气;厥阴经通常是多气少血,少阴经脉通常是多血少气;太阴脉通常是多血少气。这正是先天获得的生理上的正常规律。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代去,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任何疾病的产生,都起源于风、雨、寒、暑、凉、湿等外邪的侵袭,以及喜怒等情志内伤因素。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内脏受伤;风雨之邪,则伤人体的上部:凉湿之邪,则伤人体的下部。上中下三部所伤之邪气不同,我想知道这些道理。岐伯说:喜怒、风雨、清湿三种邪气的性质不同,或病先生于阴分,或病先发生于阳分,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概情况。凡喜怒过度的,则内伤五脏,五脏为阴,所以说脏伤则病起于阴;清湿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下部虚弱之处,所以说病起于下;风雨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上部的虚弱之处,所以说病起于上。这就是所说的邪易犯的三部。至于邪气在人体浸淫后的发展变化,其复杂的情况是难以数计的。
黄帝说:我本来对千变万化的病变不能尽数了解,所以请教你,希望你把其中的道理全部告诉我。岐伯说:正常的风雨寒热,未形成致病邪气,一般是不会伤害人体而致病的。突然遭遇到疾风暴雨而不生病的,就是因为人的身体健壮,正气不虚,故单独邪气也不能致病的。凡疾病的发生,必然要身体虚弱,又受到了贼风邪气的侵袭,两虚相合,才能发生疾病;如果身体壮实,又遇到四时正常气候,大多数人肌肉坚实而不发生疾病。所以说凡是疾病的发生,决定于四时之气是否正常,以及身体是否虚弱,若正虚邪实,就会发生疾病。邪气一般都根据其性质不同而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随其处所的不同,而命以不同的名称,总的不外从纵的分为上、中、下三部,从横的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
所以虚邪贼风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由于皮肤的松弛而致腠理开泄,腠理开则邪从毛孔而入侵,侵入后则逐渐向深处侵犯,这时会出现寒栗,毛发竖起,皮肤疼痛;邪气滞留不散,则渐渐传入到络脉,邪在络脉的时候,肌肉可出现疼痛,若疼痛时作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邪气滞留在经脉之时,就会出现洒淅恶寒,并经常出现惊恐的现象;邪气滞留不散,可传入并伏藏在输脉,当邪气留滞在输脉的时候,因六经之俞穴均在足太阳经,故六经之气因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因而四肢关节疼痛,腰脊亦强硬不适;邪气滞留不能祛除,则传入脊里的冲脉,邪气侵犯到伏冲之脉时,则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邪气滞留不能祛除,进一步传入并伏藏在肠胃,邪在肠胃的时候,则出现肠鸣腹胀,寒邪盛则肠鸣而泄下不消化食物,食不消化,热邪盛则可发生泄痢等病,邪气滞留而不能祛除,则传到肠胃外面的膜原之间,留著于血脉之中滞留不去,邪气就与气血相互凝结,日久生成积块。总之,邪气侵犯到人体后,或留着于孙脉,或留着于络脉,或留着于经脉,或留着于输脉,或留着于伏冲之脉,或留着于膂筋,或留着于肠胃的膜原,或留着于缓筋,邪气浸淫泛滥,是说不完的。
黄帝说:我希望你将其原由始末讲给我听听。岐伯说:邪气留著在孙络而成的积,能够上下往来活动,这是积聚著于孙络之处,因其孙络浮浅而松弛,不能使其固定不动,所以可在肠胃间往来活动,若有水出现,则发生濯濯的水声,有寒则出现腹部胀满、雷鸣、相互牵引,所以不时有刀割样的疼痛。邪气留著在阳明经脉而成的积,则位于脐的两旁,饱食时则积块显大,饥时则显得小些。邪气留著在缓筋而成的积,其形状表现与阳明经脉之积相似,饱食则疼痛,饥时则不疼。邪气留著在肠胃之膜原而成的积,其疼痛时向外牵连到缓筋处,饱食时则不疼,饥饿时则疼痛。邪气留著在伏冲之脉而成的积,以手按其积则手心中有跳动的感觉,举手时则觉有一股热气下行于两股之间,好似用热汤浇灌一样的难以忍受。邪气留著在膂筋而成的积,在肠胃后方,饥饿时积形可以见到,饱食后就见不到,也摸不着。邪气留著在输脉而成的积,就会在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能上下流行,致使毛窍干涩壅塞。这些都是邪气从外部侵犯到内部,从上部而传变到下部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