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你妈妈和我破天荒的去你爷爷家吃饭,因为你爷爷把你太奶奶从老家接来了,所以无论你爷爷做的饭有多难吃,我们的主要目的都是去陪伴你太奶奶。
你爷爷的厨艺一如既往的让人不敢恭维,尽管客观的说要比你奶奶强一些。你妈妈象征性的吃了些,我则干脆没动筷子。
饭后你奶奶上班似的带领院里的中老年妇女去跳广场舞了,剩余的人围在你太奶奶身旁陪老人唠嗑。你太奶奶一边轻柔的抚摸拍打着你妈妈的腿,一边谈起了老家的新闻。
老家最近不太安宁。你已故太爷爷的弟弟——你应该叫“老太爷爷”吧——最近愁事缠身,他老人家的女儿的孩子在大学不好好念书,借什么所谓的“校园贷”,也就是校园高利贷。一来二去搞得自己现在负债40多万,当然还不上,被人追着讨债,又要砍手又要跺脚的,而且被学校开除,走投无路跑回来求助家里。你老太爷爷家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去哪搞这么多钱?再说了,这么荒谬的事情哪是那么轻易就解决的。
说到底,就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你爸我多少有些嘲讽的搭茬:
“一看就是外姓家的亲戚,咱们家的‘家风’就是——我不管你借钱,也不借你钱。”
你太奶奶、你爷爷和你妈妈听完都哈哈大笑,表示深感赞同。
你妈妈以前就说咱们家人“人情太薄”,从心里拒绝与别人交际。你太爷爷是个一本正经的“老顽固”,一生致力于研究他的“古董”,没有任何的休闲爱好。你爷爷说他小时候干完活、学完习抽空与别人打个扑克被你太爷爷发现都要一顿“棍棒伺候”;你爷爷的性格和子女教育方式也是一脉相承,只是年纪大了、时代变了,才逐渐有所改变,本性上还是你太爷爷的翻版;你爸我从小被你爷爷“囚禁”,养成的孤僻性格是遇到你妈妈之后才变得豁达很多。但面对同事和一般朋友的邀请,宁愿窝在家里看书,也不想去饭桌上“受罪”。
这样的家庭教育其实不好,也不符合时代需要,你爷爷和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改变。但有一点咱们家是代代相传,永恒不变的——不与他人产生财务纠葛。
你爷爷和你奶奶一辈子所置办的家业全都是他们自己一点点积累的,买房子全款、买车全款,再好的投资机会,当时手里钱不够也绝不张嘴向别人借或者向银行贷款。这当然跟咱们家这的房子相对便宜有关,如果是在北京,这样的思想就只能露宿街头了。不过从他们俩到现这个环境下在连信用卡都不办,导致咱家车连ETC都没有,可见在钱这个问题上,咱们家祖传的思想是多么的保守和严谨。只有花自己的钱才安心,欠别人(包括银行)一块钱都睡不着觉。
相应的,如果不是至亲的事关生死的大事,咱们家也从来不借给别人钱。而通常在发生这种情况下,咱们家“借”出去的钱,也从没指望被偿还。
你爸我尽管没有这么“极端”,信用卡还是要有的,临时借你薇大姑500、1000的也从不在意(基本都是工作上的事,你薇大姑从来不因为私事向我借钱,关键她知道你爸我兜里没钱),但始终奉行着基本的原则,认同着家族的金钱理念。
这像不像一个“守财奴”?
当然不是。这个问题从表面看是对于“钱”的保守与豁达,其实从根源上是价值观的问题。当你产生某种超越现实经济能力的欲望时,你是选择透支信用去满足欲望,还是选择克制欲望使自己心安理得?我们不去讨论借钱还不上这种“蠢行”和借钱故意不还这种“恶行”,也不是未来工作中与与亲密同事的临时拆兑,如果每次开口借钱都能按时偿还,那么既然有这样的道德品质为什么不能同时拥有能够主宰自己欲望的控制能力呢?
反之,如果你将来的一个朋友或者同学总是为了他自己的欲望向你借钱,你又会怎么想他呢?
现在的人都明白,真正的朋友与你无话不谈,唯独不谈“钱”。“君子之交淡如水”,亲人之间因钱反目已经屡见不鲜了,更不要说什么“血浓于水”。我同意并羡慕那些会与人分享的人,但“分享”不等于“分担”。当你决定助人为乐与你觉得值得且应该的人共同分担他的困难时,无论你将付出的是金钱还是情感还是两者皆有,孩子我希望你能秉持两点理念:
量力而行、不求回报。
琢磨你的钱的人,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在他心里钱比你重要;别人的钱,你花的也不安心,因为背后总有个人在念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