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从清史专家阎崇年开始,通俗历史的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正说”的潮流。先是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紧接着就有《正说明朝十六帝》《正说明朝三百年》《正说清朝十二后妃》之类的书跟风而上,并波及央视的《百家讲坛》,大有不绝于缕之势。
按我的理解,“正说”的核心,是正面地写出古代帝王们的事功业绩。对这一点,我是有一些不以为然的。一个皇帝,尤其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哪怕他品质相当低劣、胸怀相当狭隘,但在漫长的统治生涯中,总会干一两件正事或好事吧。比如,在宫廷政变、挑起战端、苛捐杂税、大兴土木、鱼肉百姓等等之后,在玩腻了这一切之后,哪怕是为了调剂生活、打发时间,也会想到去发展一下生产、改善一下老百姓生活吧。著名学者黄仁宇对于历史曾有个说法,叫“长程的合理性”;我觉得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基本上都有着一种“长程的仁慈性”。而这些仁慈不管占其统治生涯的多大比例,有的只是偶发一下慈悲,一旦被我们的历史学者记录下来,可就成了“光焰万丈”的无上功绩。
而更大的问号则是,既然每个帝王都这么正,都做了好事,许多个“正”加在一起,应该导向一个更大的“正”啊,但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歪向一边的结局,不仅歪了,而且大歪特歪,毋庸置疑的歪,无可挽回的歪。正如你所见,大明王朝被区区几万满族士兵打得找不着北,而在下一个轮回里,大清王朝又被从遥远的万里之外袭来的数千名英法联军打得一败涂地。可见,这样的天朝大国不仅方向上歪了,而且骨子里已经烂了。又岂能不烂呢?我有时翻看明清历史,都会唏嘘不已,因为每每看到我大好中华河山,竟曾被几个混账透顶的皇帝(尤以20多年不上朝的明世宗朱厚熜和痴迷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为甚)统治着,而且一统治就是那么久!王公都在胡闹,群臣都在应付,民众都在苟活,甚至这胡闹、应付和苟活之中,还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风花雪月,至少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迟早会遭报应,报应一来,通通狼奔豕突、生不如死。
前些年,《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等剧的播出,掀起了一股戏说历史的文化风潮。“正说”看起来是对“戏说”的反驳,仿佛两条完全不同的河流,泾渭分明,但它们恰恰在河床的深处成了合流,可谓殊途同归。因为,“戏说”表面上打打闹闹、荒诞不经,但你细看其中的帝王主人公,哪一个不是武艺高强、行侠仗义、作风亲民?再加上长相俊美、风流倜傥、儿女情长,活脱脱一个大众偶像。可以说,“戏说”是将封建帝王偶像化,而“正说”则是将封建帝王巨人化,叠加在一起,就“生动形象”地营造出封建帝王的不老神话。如此亮丽的神话,自然会使我们的青少年受众如痴如醉,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一言以蔽之,“戏说”和“正说”两者完全是“合谋”关系。
对于明清的事,我们已说得太多;对于明清的帝王,我们已经美化得太多;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已经误导得太多。这一切,应该有个收场的时候了。
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