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孩子的降生,加重了父母对于生活的忧虑,却避免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在这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时代,这种忧虑基本上已经从物质层面转移到精神层面,转移到整个家庭的未来计划和每个成员的自我实现上面来。很显然,孩子的自我实现始终是中国式家庭的首要任务,那么对于他或她的教育也随之成为父母生活中最重大的忧虑之一。
我充分理解中国式家长,他们是世界上最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人群。他们会在不惑之年向自己渐衰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挑战,去钻研小学课程和初中课程,像自己20多年前那样念叨着sin和cos;他们会在放学的校门口长久地伫立,一面忍受着风吹日晒,一面又在担心自己的自行车、助动车、奇瑞QQ跌了孩子的份儿;他们愿意在“当打之年”辞去还不错的工作,在孩子学校附近租上一间小屋,长期留守,只为让孩子有个午睡和吃口热饭的地方……
对此我保持深深的敬意,只是想做一点善意的提醒:在教育中,手把手地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气质的熏染和心灵的感应;在教育中,人盯人地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实现“助飞—放手—遥控—彻底放手”的风筝效应;在教育中,可能存在着捷径,但不能一味受所谓捷径的诱惑;在教育中,细节很重要,但不能完全拘泥于细节;在教育中,自我牺牲很重要,但未必能换来理想的效果和孩子真心的尊重。一个大气的家长,应该是充满自信的,严中有慈的,自己能够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更重要的是,他或她是能够从大处着眼的,忽略教育中种种的琐碎(这些琐碎自有各级教师等该承担的人承担),他或她所给予孩子的,不是一地鸡毛,而是真正具有托举力的四根飞羽——
这四根飞羽是兴趣、习惯、协作和欣赏,恰巧它们的汉语拼音首字母都是X,故称为四个X。下面分而述之:
兴趣。爱一个人,首先就要去观察他、了解他,好像是在探究生命中最重要的秘密。对你的孩子也应该这样。你深爱着你的孩子,不是吗?经过你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顺着柔软的土坯轻轻地把它搓揉成形,而绝不是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他。最坏的情形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给他。孩子,你固然给了他开始,但他不是你的终端——以孩子为终端,是对双方都不负责的行为。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俗话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完成从“第一任”到“最好的”的禅让,便是父母能做的最有价值、最功德无量的事情。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加以培养,有可能使他将来把兴趣和工作融为一体,而这是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习惯。一个人无法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拥有良好的习惯,但至少应该在大多数事情上拥有良好的习惯,尤其是那些紧要的事情。从小培养和终身受益,正是好习惯的两大特征。习惯,是效率,是效益,是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或曰“妥协”)。既然是妥协,就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天性(懒等负面天性);对孩子来说,指望他们主动牺牲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多半是被动牺牲。如果说爱心靠的是感化,那么好习惯靠的是训练。这样一来,我们就难免遭遇到了“体罚”这个教育中的重大瓶颈。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因为生活中总要有一些刚性的东西。家长的主要角色是孩子生活中的施爱者,但有时候还需要扮演孩子生活中的首任法官的角色,让他们最早领略到“刚性”是什么样一种滋味。实际上,成人世界的法律和法规,不正是对“迷途的羔羊”的一种体罚和提醒吗?
协作。协作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你小时候想玩个青梅竹马,还得对方配合不是?你长大后想玩个飞船登月,也得靠一大批幕后工作者使劲啊!为他人着想,在协作中获得各自所需的东西,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智慧。人都是有棱角的,但带刺的刺猬仍然能够拥在一起,分享群体的体温。人都是自私的,但我们提倡那种有限度的自私、有人文关怀的自私、有角色互换意识的自私。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一是督促他参加体育活动、童子军活动、夏令营活动等群体活动,在玩乐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明规则,养成团队精神;二是当孩子的私利受到来自外界的“损害”之时,帮助委屈的他认清:这种“损害”是他应得的还是强加给他的冤屈,对于这种“损害”,是应该加以反击,还是应该做出“让步”。
欣赏。欣赏发源于敬畏。有壮美而无私的大自然,人类应该敬畏;人类当中又有真正的伟人,值得后人敬畏;伟人创造了伟大的经典,值得我们敬畏;我们身边也有着从不人云亦云的创新者,同样值得敬畏……这些敬畏和柴米油盐无关,和五子登科无关,甚至会拖累我们赚钱的步伐,但仍然是值得的。因为,不自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而不停下欣赏的人生永远只是赶路。教会孩子敬畏这些并欣赏这些,会大大拓宽孩子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境界——多一种敬畏,多一种欣赏,也就多活了一种人生。
总而言之,不必做虎妈,也不必做兔妈,而是要做鹰妈,自己有长远的眼光,同时授子以羽翼。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