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治疗 (1)
古人对疾病的原因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治疗体系,比如针灸、推拿、拔罐、口服中药、外用膏药,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方法,就是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下面我们重点来介绍这两种疗法的特点。
1.中药疗法自从神农尝百草,伊尹制汤液开始,中药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逐渐成为中医治疗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再经医圣张仲景,集历代经方大成于巨著《伤寒杂病论》后,中药疗法更是确立了在中医治疗方法中的核心地位。中药是怎样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呢?
大自然在孕育万物的过程中,常常是不够公平的。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体质各有差异;在药物方面,就体现在中药有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称五味)。而这所谓的四气五味,就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
举例来说,辛辣的味道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最擅长于冲破敌人的重重阻力,使正气得以伸张。如果人体所患的疾病是由于各种邪气停聚而引起的,那么辛味药就大有其用武之地了。比如由于风寒邪气束缚了肌表而导致感冒,就需要用辛味药如荆芥来发散,驱赶邪气,使其离开人体;由于情绪不好,引起肝气郁滞,就需要用辛味药如柴胡来疏解调达;就像有人遇事不爽,最需要的就是找一位知心好友,三言两语,将心结化开,问题也就解决了;柴胡所扮演的,就是在体内化开心结的好友角色。此外,比如寒湿邪气停留在四肢关节引起的关节疼痛,血液运行不畅生成的瘀血,饮食不当引起的食积等以邪气停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都需要用辛味药来通达。
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但凡某一事物的性质存在偏颇,那么应用起来就必然存在有利有弊的现象。仍以上述辛味药为例,这类药虽然性味勇猛,善于打攻坚战;但是只要辛味药出现的地方,往往都伴随有对人体气血的耗损。于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思想,叫做配伍。所谓配伍,就是通过多味药物的配合使用,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今天看到的医生处方,很少是单用一味药去治疗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药性偏颇的弊端。
在后面的中药性味与配伍这两讲中,我们会系统地介绍中药的属性与中药配伍的方法。
2.针灸疗法依照当今流传下来的中医经典古籍来看,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是早于中药疗法的。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所记载的疾病的治疗,绝大部分是用针刺法进行的。古代中医如此重视的针灸疗法,究竟有着怎样神奇的疗效呢?
我们先来看无疾自治的一则医案吧。
今年春节前(2008年1月),无疾由于感受寒邪后出现咳嗽,咳嗽程度比较重。一天夜间睡眠中,突然咳起,咳嗽剧烈,无法继续入睡,当时是凌晨三点十分。手边没有药,就用针刺手太阴经络穴列缺。针刺入后,共咳三声,咳嗽即止。当晚得以安然入睡。两天后,由于一些不痛快的事,心中一直不平。结果半夜时分又出现了暴咳不止,不过这次的时间与上次不同,是在凌晨一点零五分。同样用上次的方法,针刺列缺后,咳嗽有所减轻;再针刺足厥阴经原穴太冲,三分钟后,咳嗽消失。继续入睡。
针灸疗法在今天正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不用说外行人,就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医生,也认为针灸只能治疗中风、面瘫、颈肩腰腿痛这些别人治不好或者不愿治的病。广泛意义的内科疾病,很少有人会想到应用针灸的方法。而实际上,针灸疗法以其运用之方便,调理之中正,取效之迅捷,往往具有中药疗法和西药治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针灸是如何发挥疗效的呢?针灸诊治疾病的思路又是怎样的呢?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我们到后面针灸一讲里,将与大家详细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医学的价值定位在治病上,而是想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怎样才能不生病?这就是近两年来非常走俏的中医养生学重点讲述的内容。对于养生学的内容,无疾认为:养生的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人体的规律,遵从生命的智慧。而这些规律、智慧,在我们对中医学理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便会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里,溶化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无疾希望大家在读过这本讲稿之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能够有所提升,可以比较轻松地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养生计划。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病例。尹某,女,65岁,2005年8月10日初诊。
患便秘20年,常7~8日大便1次。平素自服麻仁丸、番泻叶、芦荟胶囊等,只能奏一时之效。细询病人,虽大便7~8日一行,但干燥无结块。面色白,身体疲乏,纳食不馨,饥不欲食。舌淡、苔薄,脉象弱细。无疾按:本例为山西柴瑞霭的一则验案。如果单从“便秘20年,常7~8日大便1次”且大便干燥的情况来判断,你会怎样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呢?是虚,还是实?
在一个中医师眼里,人体表现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往往并不是像患者所看到的那样简单。如此例中,已经明确是便秘,大便干燥,但还需要继续询问患者,是否有大便干结成块的现象。如果有,疾病多属于实;没有,多属于虚。这个过程叫做辨主症。也就是围绕最突出的症状,仔细询问,来加以辨识。
此外,人体表现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往往都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而是人体整体问题的反映。如此例患者除长期便秘外,同时见到面色白,身体疲乏,食欲缺乏等症状,进一步印证了疾病的性质属虚的判断。如果此时患者出现的不是这些表现,而是面赤,性急易怒,头痛,腹胀,腹痛等表现,疾病就很可能是实证了。这个过程叫做辨兼症。也就是对患者同时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判断疾病性质。中医的整体观念,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最后,舌象和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对中医的辨证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例患者表现出“舌淡、苔薄,脉象弱细”,据此,再结合前面的症状,即可以进一步作出判断,患者的临床表现属于脾气虚了。(具体的辨证知识,我们到辨证一讲再展开来谈)
辨证此属脾虚不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治以健脾复运,行其津液。予一味白术饮。药用:生白术6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4剂,大便稍润而且畅利,面色渐正,疲乏改善,纳食知馨。继服14剂,诸症改善,大便2日一行。守方调治1个月,便秘痊愈。